在此哭泣

下载APP

在此哭泣

耶路撒冷只有65万居民,却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城。其中,旧城也叫东城,三大宗教胜迹都在东城中。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想定都耶路撒冷,至今争执不下。

    

    许戈辉:这里就是位于耶路撒冷城东的西墙了,它是至今圣殿唯一残存的部分,同时也是19世纪以来犹太人一直崇仰和祈祷的焦点。公元前11世纪,以色列大卫王统一了犹太的各部族,建立以色列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到公元前10世纪,他的儿子所罗门修建了圣殿,十分豪华,但是之后圣殿曾经两度被毁于一炬,之后就再也没有重建过。圣殿的遗址上修起了一段围墙,属于伊斯兰教西墙的一部分,但是以色列的犹太人仍然非常敬仰它,不管他们流亡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都要经常地回到西墙的墙根下低低地哭泣,以表达对故国的哀思,所以这堵西墙也被称作“哭墙”。原来我们以为寄托了这么多的哀思、这么多祷告的一堵墙应该是很冷清、很凄凉的,没想到我们到这儿发现人群络绎不绝,非常热闹,原来今天的以色列犹太人男孩子也会来到这儿进行13岁的成年礼,所以哭墙的前面既有人在哀思祈祷,也充满了欢笑。

    

    按照犹太人的习惯,男孩子到了13岁都要举行成人礼,于是神圣的“哭墙”就成为最好的地方。不单是以色列的犹太人会经常来到“哭墙”,就是散居到各地的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也都会把到“哭墙”来颂经祈祷,作为一生中最大的愿望。传统的犹太人经常身穿黑色的礼服,戴着礼帽,而即便是开明些的犹太人来到“哭墙”,也头戴一顶小圆帽。

    

    在“哭墙”祈祷颂经的年轻人经常要不停地点头、弯腰,这是因为经文念到了上帝和神的名字要表示虔诚。“哭墙”的墙缝中塞满了各种小纸条,犹太人认为“哭墙”是与上帝交流的地方,如果你有什么愿望,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与上帝沟通。

    

    犹太人曾经经历了上千年流落他乡、没有土地、没有国家的日子,这个顽强的民族便把“哭墙”当做是昔日的圣殿来寄托哀思。直到1948年终于成立了以色列国,“哭墙”才有了欢快的笑语。

    

    许戈辉:今天到这儿看到的虽然比我们想像的要稍微热闹一点点,但是回想起它的历史仍然可以体会到那种肃穆,这堵墙承载了太多的哀思、太多的祈愿。刚才我也很庄重地到那儿去做了一下祷告,而且把自己的心愿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夹在那个墙缝里。在这儿做祷告的男人和女人是要分开的,很多以色列男人都穿着很正式的服装,戴着小帽子,而按照规矩妇女祷告完是要倒退着出来的。刚才我和余老师是分开的,现在我要和他汇合一下。

    

    许戈辉:余老师,你刚才有没有做过祈祷?

    

    余秋雨:祈祷了,不仅祈祷,还写了条,他们说这堵墙是他们通向上帝的邮电局,在这儿投了信。

    

    寄托了犹太人这么多哀思的“哭墙”,此情此景让人唏嘘不已。

    

    余秋雨:我确实很感动,你设想一下,就好像一个非常豪华的家庭,由于一场战乱,所有的子女都流落到世界各地。终于有一天回来了,回来以后看到自己繁华的家庭只剩下了一堵墙,这一定会让我们非常感动非常难过。何况这是一个民族,他们没有自己的国土,突然看到留下这堵墙,这堵墙是当年的罗马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胜利才留下的,否则这堵墙也不会留下。他们摸着石头,头撞着石头,用嘴吻着石头,把自己的心意悄悄地写进去,这种感觉在我看来是一种向祖先倾诉的情态,很难说还有多少的仇恨,但是一定是一种崇高的感受。

    

    哭墙折射了犹太民族的两种心态:第一是高度自尊,第二是委屈。

    

    伊斯兰教也有自己的故事与理由,当不同宗教的尊严和委屈相遇,如果能各自倾诉,何妨千言万语。奈何对犹太教和伊斯兰教而言,一墙两语尚可容忍,但如此近距离地碰撞在一起,不愉快必然无可避免。

    

    借了半壁西墙给犹太人缅怀的伊斯兰教,就在哭墙之上,修建了自己的圣地金顶岩石清真寺,它的对面,还有一座银顶清真寺。两寺均建于公元7世纪阿拉伯军队征服耶路撒冷之后。

    

    伊斯兰教对耶路撒冷十分重视,有一个时期这是他们每天礼拜的方向。直到现在,这里仍是除麦加和麦地那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圣地。走出金顶岩石清真寺我环顾四周,只觉伊斯兰教的这个圣地位置得天独厚,扰太教的哭墙只在它的脚下。

    

    犹太人自然不甘屈居于别人脚下,于是冲突因宗教而起。

    

    许戈辉:所以昨天我们在十字军东征城堡上的时候我也说,说大家都是因为宗教的原因,都是因为各自的信仰汇集到这儿,但也恰恰是因为各自的信仰在这儿产生不断的冲突。

    

    余秋雨:对,本来它的起因是宗教,后来宗教有的时候可能成为借口,就成为一个民族问题,民族问题比宗教问题更难解决。因为现在到人的生活形态了,不完全是宗教理念,宗教理念倒是容易互相容忍的,生活形态就很困难了。

    

    哭墙对面便是基督教堂,隔着一条热闹的阿拉伯小街市就是基督受难的14站苦路,在每个圣地之间都有以色列军警严格地检查。

    

    许戈辉:在耶路撒冷的老城有一条苦路,一共有14站,这里就是第一站,传说中耶稣在被钉死在十字架前是经受了很多的惩罚和苦难的,在这第一站他就受了一夜的拷打,第二天清晨背着十字架、头上戴着荆冕开始走向死亡。这条苦路的第1站在罗马人占领时期曾经做过提督府,而目前是一所伊斯兰教的小学。前来这里朝拜的人络绎不绝,尤其是在基督徒看来,耶稣曾经为他们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所以他们最大的梦想就是走一走当年耶稣走过的苦路。

    

    圣经中讲到,耶稣在耶路撒冷传教的时候,受到了当时罗马总督的迫害,直至被钉死,在走向刑场时,耶稣背负着十字架走了一条漫长的苦路,经受了一次一次的折磨。现在,在当年耶稣受难的路途中,基督徒们密密匝匝地建起了很多教堂。

    

    许戈辉:苦路的第6站,在这里有一个叫做维路卡的女人看到耶稣那么可怜,她就拿了一块毛巾帮耶稣擦去了脸上的血迹,由此耶稣的面容就印在了这块毛巾上。

    

    苦路的第8站,在这里有很多耶路撒冷的妇女为了耶稣而哭泣,耶稣对她们说,你们不要为我哭泣,你们应该为你们自己的孩子哭泣。

    

    假如能去掉《福音》书中那些美化耶稣的内容,我们一定看到一位有人情味、待人诚恳、富于感情、也很容易发怒的人物。他宣讲上帝是全世界的慈父,要把仁爱和勇敢精神传给人们。犹太教的建立要早于基督教几百年,也承认上帝是世界的主宰,但他们同时认为,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与上帝立有契约,这是个有利于犹太人的契约,那就是最终让犹太人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耶稣否认了这一点,认为上帝会公平对待每一个人,这也就是犹太人对耶稣很不满的一个原因。

    

    基督教的旧约完全搬用了犹太的经书,教义上两者又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耶路撒冷就是他们共同的第一圣地。沿着苦路一路走来,路边全是阿拉伯人的小市场,耳边还响着伊斯兰的祷告声。

    

    苦路的最后一站就是耶稣被钉死后的放尸板,千百年来,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到这里来,跪倒在这停尸石两旁,为耶稣受折磨和他的慈悲、为自身的尊严与委屈、为各个教派间的冲突纷争,默默饮泣。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