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生辉

下载APP

佛法生辉

李辉:这里是距瓦拉纳西大概10公里的鹿野苑,在1846年之前,地平面上我们可以见到的只有后面这个黑色的圆柱形的非常庞大的一个建筑物,到底是干什么的呢?英国人当时非常好奇,于是他们就挖掘,除了发现了这塔之外,在1910年左右,发掘出整片的遗址,据史料的记载,这是释迦牟尼佛初次传法的地方。

    

    想像一下,在公元前的531年的某天,菩提树下悟道的释迦牟尼从菩提加耶走200多公里来到这儿,他要寻找他最初的5个弟子,并且向他们布道讲法。或许当初这儿更加素朴冷寂,但是从那时候开始,佛教已经慢慢地传播出去了。和他同时代的执教者一样,佛陀通过对话、讲演和预言进行施教,他从不把教义写成文字,只是概括成一种短句,以便人们记忆。

    

    余秋雨:在这个讲坛上我想像释迦牟尼当时还是一位教师,他想用自己悟得的道来说服其他人,他把其他人首先看成学生,他首先选中的学生是自己的5个随从,这5个随从本来是跟着他去接受另外一种宗教训练,那就是苦行的宗教训练,苦行得简直是皮包骨头,但是释迦牟尼觉得用这种方式来悟道好像没悟,所以就改变了生活方式。他从一个牧羊女那儿喝了乳粥,好像体力就恢复了。

    

    这5个跟随他的人其实也是很虔诚的宗教信徒,看到他的变化后,心里开始有怀疑。

    

    余秋雨:他们觉得我们跟随你,你又不领受艰苦了,我们要不要跟随你,对他就已经有一点不像往日那么尊敬了。那么释迦牟尼自己悟了以后,在这儿说服了这5个跟随者。这个说服对释迦牟尼来说是信心大增,他觉得自己有可能把这5个随从扩大成为一个僧侣团体,然后由这个僧侣团体慢慢地对整个天下进行一种宗教说服。所以,这个地方我觉得在佛教发展史上是个极重要的地方,是佛教初次闪现出最智慧的光辉的地方。

    

    当年释迦牟尼佛就在这个讲法坛上讲经说法,而他最初的五个弟子分坐在旁边的小坛上听他讲法,于是就有了最早的佛跟法。渐渐佛教的信徒多了,出家人有很多在这里一起修行,就形成了佛教当中佛法僧三宝。据史学家说,在阿育王时期佛教最为兴盛,而且还传到了亚洲很多地方,如中国就有很多的高僧,像法显、唐三藏也曾被邀请在这个地方讲经。到了后来,佛教衰落了,这里形成了一片古迹,不过我们到现在仍然可以感受到当时佛教的信徒之多。

    

    余秋雨:作为影响深远的盛兴宗教,此时的佛教徒们不知道在世界多少国家的寺庙当中隆重礼拜,而作为这个宗教的发源地,这儿没有一尊佛像,一个香炉,甚至是一个蒲团,这儿的洁净令人感动。

    

    经过了一段旅途之后,我们来到了另一个佛教圣地菩提加耶,一座镀金的释迦牟尼佛像安坐在大菩提寺中央,寺前的拱门上刻有狮、鹿、牛等动物图案,形象非常逼真。寺内宏大、峻拔的方塔型建筑是在1800多年以前完成的,相传是皈依佛教的阿育王所建。在这儿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顶礼膜拜。

    

    余秋雨:这个菩提树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成道的地方了。当然这不是原来的那棵树,据说这是原树的第四代子孙,但世界上恐怕再难找出一棵像这样备受尊重的树了。无数的佛教徒在树下顶礼膜拜,想像佛陀在这儿静坐并痛下决心的场面。经过7年的深思熟虑,这位已了悟人间疾苦根源的大觉悟者,去到鹿野苑,把他的学说传给了那里的人。我们见到的那座小山,释迦牟尼一定也看到了,因为山不会有什么变化。西南方向的群山也不会变化,他就这么一路走过去,决定要把这儿思考的结果变成一种学说讲出来。

    

    李辉:告诉世人。

    

    余秋雨:对,但是我们这一路走过来就发现,苦难还是那么苦难,还是没什么变化,所以我就想到,任何一种再好的宗教也是对苦难的直接反应,但是不一定能够直接地来改变苦难本身,只是来改变人的一种心智。

    

    李辉:他是改变人的一种心态,思维的方法和行为的方法。

    

    余秋雨:对,所以如果从他似乎没有改变这块土地来看他的能量那是不行的,那是不公平的,他的思维传播出去以后,成为一种比较高层次的东西,很大的一个领域的人都能受到感染,他就是一个好的佛教。宗教领域里边,宗教的名目是太多太多,但现在被全世界接受成为世界宗教的也只有3个了,佛教也就是其中之一。

    

    在释迦牟尼佛死后的两个世纪里,他的教义被分裂为18个派,公元13世纪的时候佛教在印度最终被印度教所淹没。但同基督教一样,佛教在其他的地方却取得了光辉的胜利,并且这种征服没有流一滴血。

    

    ①位于印度西北部,印度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947年印度独立后成为首都。德里本是一个古都,后来在古都旁边扩建了一座新的城市,称为新德里,以与旧德里区别。新德里和旧德里中间隔着一座印度门,并以著名的拉姆利拉广场为界,广场以南为新德里,广场以北为旧德里。

    

    ①锡克教是15世纪诞生于印度的一神教,尊崇十位师尊及其传授的《阿底.格兰特》,以公平正义、扶贫济弱和宗教自由为基本教义。从第六代师尊开始到第十代师尊,锡克教为了对抗莫卧尔王朝的压迫,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带有军事化色彩的组织。

    

    ①位于新德里南方约七里处,是一座融合印度教与回教色彩的五层石塔,“明那”就是塔或高台的意思。这座建于13世纪的高塔,原为拉奇普特国王普莱铁维为他妻子萨姆瑜克妲建造的望夫台,顾特卜.马德丁创立奴隶王朝后,便把它改筑为高塔。

    

    ②今亚穆纳河旧称。

    

    ①印度莫卧儿帝国第三代皇帝,著名的政治和宗教改革家(公元1556—1605年在位)。在阿克巴统治下,印度达到空前的统一和繁荣

    

    ①位于印度北方邦东南部,座落在恒河中游新月形曲流段左岸,为印度教圣地、著名历史古城。该市有各式庙宇1000多座,恒河浴场、印度金庙都位于此。印度教徒相信,能在瓦拉纳西死去就能够超脱生死轮回的厄运;而在瓦拉纳西的恒河畔沐浴后,即可洗涤污浊的灵魂;在瓦拉纳西的恒河畔火化并将骨灰洒入河中也能超脱生前的痛苦。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