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水月,转瞬即空

下载APP

镜花水月,转瞬即空

镜花水月,转瞬即空

    

    寄生草·解偈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

    

    肆行无碍凭来去。

    

    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

    

    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清·曹雪芹

    

    每个人降临到世上,都是来历劫的,尘缘就是劫数。无论你生在富贵之家,还是贫贱之户,一生是漫长或是短暂,因果轮回,都在劫难逃。有些人宛若冰洁的霜花,有些人如同飘浮的尘埃,无论华丽还是朴素,最后都会消散无踪。看香炉上青烟袅袅,刹那竟然想起一个人——贾宝玉,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贾宝玉是《红楼梦》一书里最主要的人物,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王、富贵闲人。

    

    其实世上原本没有这个人,大家谈论得久了,就以为是真的。这个被封存在书里的人物,不知几时从书中走出来,和我们一起在人间奔跑,演绎属于他的故事,有真假、善恶和美丑。多么熟悉的一个人,虽然生在钟鸣鼎食之家,但温润如玉。有时候,我们可以近距离观望他,一位步入云端的多情公子,却愿意俯视人间的平凡。

    

    贾宝玉带着传奇色彩来到人间,他是神瑛侍者投胎转世,对绛珠仙草有灌溉之恩,因此有还泪一说。其出生时口含一块美玉,这块玉伴随了他真真假假的一生。他从虚无的梦中走来,所以最后抛却尘寰,选择出家,回到渺茫的虚无之境。在此之前,没有谁会想到,一个侯门公子,拥有锦衣玉食的荣华和锦绣万里的前程,会以寂灭告终。他就跟霜花一样,人们还没来得及观赏,就转瞬即逝。留给我们的,是如同泪珠一样的回忆,还有无奈的叹息。

    

    总觉得,这样一个贪恋世间情爱的人物,应该离不了可以给他无限繁华的尘世。却不知,他内心深处一直被孤独侵占,倔强,叛逆,厌恶功名,其实是对这浮华如梦的凡尘失望。所以其母王夫人,称他为“混世魔王”和“孽根祸胎”。仿佛他的出生,就是来讨债的,讨回前世的宿债、情债,而今生的功名利禄,被他全然否决。贾氏家族多少人对他寄予厚望,他却视若无睹,甚至憎恶自己的出身,而去爱慕和亲近那些出身寒素、地位轻贱的人。他向往的是在大观园中,和诸多女子斗草簪花、低吟浅唱、逍遥自在的生活。事实上,他的心一直都跳跃在朦胧的梦中,这样躲避现实,是因为他害怕被伤害。

    

    他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一切都是因为女子的温柔,给他带来一种明净和安逸的感觉。那些粗野的男子,多为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有了这些追求,必定会有争斗,以贾宝玉的软弱,无疑会被热浪裹挟的名利给烫伤。他背负情债来到人间,今生只能纠缠于尘缘中,家国的兴衰、个人的荣辱,都是那么不值一提。

    

    一个不热衷于功利的人,他的心应该是澄净的,他带着一种虚无的感伤,生活在大观园。在那里,有与他心心相印的林黛玉,一株在前世受了他灌溉之恩的绛珠仙草,一个今生需以泪还之的女子。林黛玉无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道德规范,热衷诗文,才华出众。两个叛逆的灵魂走到一起,获得心灵契合,在彼此心中种下了情根。一起读《会真记》这样的禁书,为书中男女主角敢于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爱情的决心而感动。

    

    因为爱得太深,所以沉浸在梦里不愿意醒来。但当冷酷的现实催人醒的时候,这场戏,最终以悲剧收场。贾宝玉放弃尘世,皈依佛门,其实早已注定。他厌恶功名,反对封建,其实就是一种遁世。修佛不是思想消极,而是因了人们发现有那么一个地方,比混浊的俗世更加令人向往。那里山水清澈,漫溢莲香,不分贵贱,无关离合。无论你是寻访而至,还是误入迷津,都会被这个清朗的境界所感染,而甘愿放下前尘过往,从此只在莲台下清净自在。

    

    在《红楼梦》一书中,贾宝玉好几次提到要出家做和尚。在他的思想里,和尚应该是没有情爱,只在深山庙宇撞钟念经的。其实他身边有个带发修行的尼姑——妙玉,然而这位出尘脱俗的尼姑,也没能彻底摆脱情爱,最终沦陷在泥潭中。宝玉初悟禅理是在宝钗生日的那一回,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并向宝玉推荐其中一支曲子《寄生草》的词。宝玉听后,喜得拍膝叫绝,回去之后,写了一段偈语,又题了一首《寄生草·解偈》:“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贾宝玉在感叹人世渺茫,过往的碌碌,却不知是为何。说什么亲近疏密,悲欢愁喜,不过是浮云来去,回头试想一切,是那般无趣。这首《寄生草·解偈》,是为了他将来离尘出走,所做的禅悟铺垫。他之所以留恋红尘,不是因为舍不得万贯家财,而是放不下心中的情爱。当他失去了“世外仙姝寂寞林”,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心绪再也难平。加之盛极一时的贾府,大厦一朝倾,贾宝玉落得个“贫穷难耐凄凉”的下场。他再也不是那个被繁花簇拥的风流少年,所谓春荣秋枯花折磨,生关死劫谁能躲?

    

    一部《红楼梦》,处处禅机,遍布佛理。几百年来,又有多少人可以参透其间的玄机?就如同作者所写:“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里的味道,是禅味,是世味,是情味?贾宝玉最后归向佛门,其实并非是以悲剧告终,只不过了断尘缘,还清宿债,而选择一种释然的方式。林黛玉一死,他也扑灭了韶华,寻找梦醒之后的归宿。走至穷途末路,放不下的,也要放下;舍不得的,也要舍得。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人世浮华,如同红楼一梦,镜花水月,转瞬即空。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