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白金海岸”
二、“白金海岸”
1949年,中国的棉花产量仅为44.5万吨,人均棉花产量仅为0.8公斤;1978年,中国的棉花产量上升为216.7万吨,人均棉花产量为2.3公斤。而到了2018年,中国的棉花产量则增长到了610.28万吨,人均棉花产量为4.35公斤。
在我国最主要的产棉区——新疆,天山南北“白田”似海,吐絮饱满。
30岁的陈喜波来自云南昭通,13年前开始到新疆拾花。今年9月,他和妻子王登兴,还有表嫂、舅妈一行人来到南疆巴楚县务工拾花。拾花的生活简单而清苦。陈喜波和家人借宿在田边的老乡家,每天都要赶在天亮前吃好早饭,来到棉田开始工作,直到夜色浓重,才返回住处。
2018年10月30日,拾花工在新疆巴楚县的一处棉田中采收棉花。在远处,一台大型采棉机在棉田里工作。(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2018年10月30日,“银海”淘金的拾花工。(新华社记者 蔡增乐 摄)
3个月采摘的收入,往往能占到拾花工一年收入的一半甚至更高。正因如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到秋季,一批又一批的内地务工者横越千里,远赴新疆拾花“淘金”。近年来,随着新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快速提升,机采棉在天山南北得到大面积推广普及,北疆80%以上的棉田已实现全程机械化,人工被大型机械取代。
用勤劳的双手撑起了家,也见证了新疆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陈喜波对于棉田里的变化深有感触,“从老家来摘花的人越来越少了”。作为机械化时代的外来拾花工,陈喜波还在犹豫,是否该说告别,“明年大概不会再来了吧,路途太远,采棉也确实辛苦,毕竟找到替代拾花的工作并不困难。”
2018年10月30日,新疆哈密市伊州区种植的20多万亩棉花近日逐渐吐絮进入了采摘期,来自河南、甘肃、青海等地的拾花工开始采摘新棉。(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2017年11月30日拍,位于新疆铁门关市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十九团的皮棉货场一派繁忙景象,经过公检的10.6万吨皮棉陆续装车外运,销往浙江、陕西、江苏等地的纺织企业。铁门关市生产的棉花因其纤维长、色泽白净鲜亮,深受各地客商的青睐。(新华社记者 炳勋 摄)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