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二、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框架全面建成,覆盖逾13亿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初步建立,缓解“看病贵”难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服务能力大幅提升,诊治“看病难”问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让百姓远离疾病;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回归公益性质。
2009年至2011年,面对“看病难、看病贵”难题,中国以空前力度推行改革开放以来最深刻的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从问诊“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到依靠全面覆盖的新农合体系,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农民获得的医疗保障逐步完善。体检方便了,看病容易了,开药便宜了,“因病致贫”“因病复贫”的现象逐渐减少。广大农村百姓真切感受到了医疗体制改革的好处。
十七大以来,我国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截至2011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超过13亿,覆盖面从2008年的87%提高到2011年的95%以上,构建起世界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
1974年,河南省商水县练集公社刘楼大队“赤脚医生”对农村儿童进行疾病预防工作。(新华社发 资料照片)
为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卫生服务,山东省深化医疗改革,积极推行社区卫生服务。目前,山东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居民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基本形成。
邹平县在近年的农村卫生医疗改革中,投资5亿元完成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的规范化建设改造,从2012年起,规划内的300所农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每年安排6000余万元新农合资金,部分乡镇农民免费参合,全县农民参合率100%,使得农民在300所村卫生室看完病后能立即进行药费报销。
同时,每年为62万农民免费进行健康体检,18.2万份家庭健康档案由选聘的972名家庭责任医生进行管理,并通过家庭联系卡及时上门进行健康跟踪服务,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方便农民就医,使农民的健康有了切实保障,让农民切实得到医改的实惠。
2011年3月2日,在济南市振兴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在给患儿打针。(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7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翻了一倍多。(新华社记者 边纪红 制图)
杭州市从与群众生活最贴近、最细节处着手,深化医疗改革,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打造智慧医疗服务项目。
近年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积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简称“新农合”),把解决好农村基层特别是边远地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据统计,2015年香格里拉市参加“新农合”的农民达113400人,参合率为99.97%。当地通过提高住院补偿比例、普通门诊补助标准和补助范围;调整其他费用和项目的补助标准;全面推进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和“新农合”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20种重大疾病保障工作等措施,给农民群众带来更多实惠。
一名老年患者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内科的诊室外使用市民卡挂号,省去了挂号窗口排队等待的麻烦。(新华社记者 黄筱 摄)
2016年3月23日,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卫生室的医生查看一名藏族孩子的出牙情况。(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 摄)
2016年3月23日,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藏族群众在卫生室等待给孩子体检和免费接种疫苗。(新华社记者蔺以光 摄)
今年51岁的彭火兴,毕业于当地一所卫生学校,如今已当了25年的乡村医生。25年来,他穿梭于乡间,为村民出诊治病,当地没有人不认识他。
然而,随着近年来劳动力的外移,村里的人口逐渐减少,看病的人也相对减少。加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后,医疗费报销机制没有延伸到村级医疗机构,村民遇到大病小病,都跑到几公里十几公里外的乡镇卫生院去看,乡村卫生所几乎到了门庭冷落的地步。
是不是农村真的不需要乡村医生了呢?“目前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小孩以及特殊病种的病人。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农村更需要乡村医生。”彭火兴说,“由于目前在村医疗所看病不能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民遇到小病也要跑到几公里十几公里外的乡镇卫生院或县卫生院就诊,来回一趟就得花半天一天时间,无形中增加了村民的看病成本。”
“由于待遇低,养活不了家人,我不得不弃医从农,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农耕上。”彭火兴说,“在田里耕作的时候,如果接到村民的求助电话,就要马上赶回来往患者的家里跑。”
目前,彭火兴主要的村医工作是承担乡村的公共卫生部分,定期为村民体检,做健康档案。“从名义上说,我是一名乡村医生,但实际上,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彭火兴说,“武夷山市目前有乡村医生近300名,他们的处境也基本和我一样。”
半医半农的彭火兴,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进一步改善农村的医疗条件,提高乡村医生的待遇,让自己能够真正安下心来为村民看病。
武夷山市岚谷乡横墩村乡村医生彭火兴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就诊。(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 摄)
近年来,福建省霞浦县大力推进医疗事业改革,建立起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体系。
目前,霞浦县已建成和完善12个乡镇卫生院和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61个乡村卫生所(室)和17个乡村流动医疗巡回点。
2013年5月23日,参加“新农合”的农民获得普通门诊即时报结。(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从“金山银水”阿勒泰地区到“万山之祖”巍巍昆仑,从“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到“塞外江南”伊犁河谷……70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砥砺前行,在共和国六分之一的国土上共同绘就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民生改善、环境优美、边防巩固的壮阔画卷。
党的十八大和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大政方针,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加快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天山南北进一步呈现繁荣发展、安居乐业的美好局面。
2019年3月23日,在新疆霍尔果斯市莫乎尔卫生院,辖区居民接受免费体检。(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从2015年年底开始,陆续派出30多名医生参加援藏医疗队,前往甘肃省平均海拔最高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累计接诊患者近万人次,整体提升了当地医疗水平,缓解了牧民群众看病难问题,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带不走的医疗队,草原上的好‘曼巴’”。
“曼巴”是藏语医生的意思。
“当牧民群众伸出大拇指夸赞我们是好‘曼巴’的时候,我们都会提醒自己,参加援藏医疗队是为了牧民群众的健康,医者仁心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第四批援藏医疗队队长马弢业说。
马弢业和其他4名同事是今年4月来到玛曲县的,他们将在这里进行为期一年的援藏医疗工作。5名医生克服高海拔、语言不通、交通不便等困难,一到玛曲便投入紧张工作中,会诊查房、下乡义诊、学科帮扶……援藏医疗队的队员将自己掌握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生,用最适宜的医疗手段为牧民群众服务,减轻患者病痛;开展地方病预防知识和医疗扶贫政策的宣传,提高牧民群众健康素养,获得当地群众的赞誉。
2019年6月23日,援藏医疗队队员陈志芳(右二)和陈维煜(右一)在帐篷里为牧民群众量血压。(新华社记者 陈斌摄)
2019年6月23日,援藏医疗队队员秦昕在玛曲县采日玛镇为群众义诊。(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