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中国城市:70年城镇化印迹

下载APP

1.2 中国城市:70年城镇化印迹

1.2

    

    中国城市

    

    70年城镇化印迹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程度、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的城镇化更像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既有曲折中的不懈探索,也有与本土实际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创新。70年沧桑巨变,中国的城镇化不仅让一个“乡土中国”转变为“城市中国”,也避免了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城镇化中出现的严重的社会问题,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回顾70年,中国城市的巨大变化见证了70年发展的中国“魔力”。城市中座座高楼林立,一处处“地标”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70年的巨大变化。

    

    上海

    

    空中俯瞰上海,黄浦江蜿蜒而过,汇入滔滔长江,融入茫茫东海。江河湖海孕育发展热土,浩瀚汪洋连接广阔世界。城市格局大开大阖,城市天际大厦林立,城市精神大气谦和。“大上海”,恰如其名。

    

    砥砺前行70载,从远东第一都会到新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再到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大上海”正以开放作楫、创新为帆,朝着卓越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奋力迈进。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外景。(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1960年,上海市浦东县严桥人民公社同心生产队社员们在收割晚稻。(新华社记者 唐允仁 摄)

    

    1989年9月,浦东开发开放前的上海陆家嘴地区全景。(姚建良 摄)

    

    回溯上海70年的发展,最离不开的关键词是“开放”。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上海从全国改革“后卫”变“前锋”。2010年世博会,推动上海的城市面貌、发展理念焕然一新。2013年上海自贸区挂牌,树起中国全方位开放的里程碑。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已成为上海干部群众的行动自觉。

    

    1994年8月,浦东一条很不起眼的小路。(新华社发)

    

    2018年11月1日,从上海浦西白玉兰广场顶楼俯瞰晨曦中的外滩和陆家嘴。(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2018年11月9日航拍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2018年11月5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新华社记者 凡军 摄)

    

    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之外,2018年首届进博会期间,中央又交给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三大任务加一大平台”,将推动上海的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构筑这座城市新的战略优势。

    

    细数三大任务,科创板已经顺利开板,市场反响热烈。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稳步推进,三省一市共筑强劲活跃增长极。刚刚落地的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在紧锣密鼓落实总体方案要求,力争在寸土寸金之地飞出新的“金凤凰”。

    

    2019年6月27日,俯瞰上海临港。(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重庆既以江城、雾都著称,又以山城扬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更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金融、航运和商贸物流中心。1189年,宋光宗赵惇先封恭王再继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重庆由此得名。新中国成立这70多年,重庆人民走过了伟大的光辉历程,巴渝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39年被日军轰炸后的重庆街道。(新华社发)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某部进驻重庆时,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新华社记者 时盘棋 摄)

    

    1954年4月20日,新建重庆电力厂发电时的剪彩典礼大会。(新华社记者 游云谷 摄)

    

    1958年10月的重庆市景。(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 摄)

    

    1962年6月,重庆,嘉陵江畔。(新华社记者 金勖琪 摄)

    

    1963年,重庆朝天门码头新建的缆车道。(新华社记者 刘诗临 摄)

    

    1972年,长江航道最险段三峡的航标工人,在架设半导体航标灯。(新华社记者 张申明 摄)

    

    1982年,耸立在重庆闹市区的会仙楼宾馆。(新华社记者 刘诗临 摄)

    

    1985年,山城重庆风貌。(新华社记者 刘诗临 摄)

    

    1986年,当时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科学技术情报研究中心—重庆科技情报大楼建成。它坐落在市中区,建筑面积9985平方米,楼高12层。(廖五美 摄)

    

    1986年,我国首次用于室外城市公共交通的直流高速客运电梯—重庆市凯旋路电梯投入运行。这座拥有两台客箱的电梯高43米,宏伟壮观,当时每天能运载行人1万人次。(新华社记者 刘前刚 摄)

    

    图为1987年5月,山城重庆鸟瞰。重庆市1986年外汇收入15000万美元,与100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新华社记者 刘诗临 摄)

    

    图为1989年,重庆新建的南坪住宅区。(新华社记者 时盘棋 摄)

    

    1949年11月29日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军警、特务炸毁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第21兵工厂(左图)。解放后人民政府在这片废墟上建起了汽车厂,1988年生产微型汽车1万余辆,总产值达2.5亿元(右图)。(新华社记者 时盘棋 摄)

    

    2017年5月4日,晨曦中的重庆主城区。(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左图:1952年,重庆市万余群众在解放碑前举行欢迎大会,欢迎苏联文化工作者代表团和苏联艺术工作团。(资料照片)右图:2009年8月20日拍摄的重庆解放碑。(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今天的重庆,政治生态整体向好,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面从严治党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持续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广州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州东进南拓,一路向海,将城市建成区推向了珠江入海口,实现了从滨江城市到滨海之都的历史性跨越。如今,广州再出发,向大湾区科创高地进军。

    

    新中国成立前,广州珠江上居住着数以千计的“水上人家”,他们没有房屋,只得在小船上漂流。(新华社发)

    

    1959,广州珠江“水上居民新村”,许多水上居民陆续搬进了新家,结束了祖祖辈辈的水上生活。(廖衍强、黄汝广 摄)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货物禁运”,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急需进口多种物资。1955年10月至1956年5月,广东省外贸系统凭借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先后三次成功举办出口物资展览交流会。在此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外贸部和广东省共同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名义举办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

    

    1956年3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览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开幕。这是开幕典礼会场的一角。(新华社记者 蔡忠植 摄)

    

    1959年9月,广州市中心永汉北路新建商店的职工用宫灯和纸花等装饰新店面。(新华社记者 张家昌 摄)

    

    1960年,广州海珠大桥。(新华社记者 李瑞峰 摄)

    

    1974年4月10日,新建的广州铁路客运站举行落成典礼,正式交付使用。(新华社记者 蔡忠植 摄)

    

    1977年7月23日,广东省广州市和广州部队广大军民举行盛大集会和游行,热烈庆祝党的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坚决拥护全会一致通过的各项决议。(新华社记者 潘家珉 摄)

    

    1984年,广州市珠江两岸景色。(新华社记者 黄鉴秋 摄)

    

    1994年8月13日,国内首条城市空调电车线路在广州开通。由广州东山到机场路的128路公共汽车线路采用广州电车公司自行研制的14辆空调电车,实行无人售票,在夏季气候炎热的广州深受市民欢迎。(新华社记者 张肄文 摄)

    

    2019年7月26日,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越秀山人民公园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2019年6月8日,广州城市新中轴线珠江新城和珠江两岸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深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为代表的改革先行者向中央打报告要求“第一个吃螃蟹”,提出创办对外加工贸易区的设想。1979年,小渔村深圳获批立市,第二年又被批准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建港填海的“开山炮”在深圳蛇口炸响。1979年,蛇口响起中国改革开放第一声开山炮,当时交通部属下的香港招商局在蛇口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外向型工业区,创立“蛇口模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改革开放初期的蛇口。(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 摄)

    

    20世纪80年代的深圳蛇口工业区。(新华社发,深圳博物馆图)

    

    建立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大决策。实践证明,建立经济特区的思想和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取得了巨大成功。它不仅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且在推进对外开放,引进境外资金、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发挥了窗口作用、试验作用和排头兵的作用。

    

    建设中的罗湖小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86年飞跃发展的深圳。(新华社记者 朱云风 摄)

    

    2015年2月26日,广东自贸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内的蛇口片区。(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2018年11月30日,在位于深圳的比亚迪总部,“云轨”列车在运行调试中。(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2017年2月14日,无人机拍摄的深圳市中心。(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的深圳特区,又接到新的使命。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提出到2025年,深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21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是深圳新的战略定位。这份4000多字的《意见》,为深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锚定了航向。

    

    天津

    

    70年春华秋实,天津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经济社会发生了沧桑巨变。到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88万亿元,一般公共收入达到2106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47%,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是一个创新型的城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80.75%,已经连续16年稳居全国前三,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向拒绝和平解放的天津守敌发动总攻,经过29小时激战,全歼守敌13万余人,活捉守敌指挥官陈长捷。1949年1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入天津市区。(新华社发)

    

    1949年1月14日,天津市解放后,我军在街上乘卡车宣传。(刘庆瑞 摄)

    

    1949年,天津市和平路。(新华社发)

    

    1954年,天津造纸厂的工人下班后,骑着飞鸽牌自行车回家。(新华社记者 岳国芳 摄)

    

    图为1973年,流经天津市的海河景观。(新华社记者 袁汝逊 摄)

    

    1994年,天津海关新办公楼。它坐落于海河岸边,正面为大面积现代玻璃幕墙,上方镶嵌海关关徽,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天津海关始建于清朝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曾被英、日、美等强行把持达88年之久,1949年天津解放后回到人民手中。(新华社记者 李昌元 摄)

    

    2019年1月31日,无人机拍摄的天津中心城区一景。(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