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江河安澜:新中国水利70年

下载APP

5.5 江河安澜:新中国水利70年

5.5

    

    江河安澜

    

    新中国水利70年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水利建设放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毛泽东主席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从1950年至1960年,国家集中有限财力投入攸关国计民生的水利项目,开展了对淮河、海河、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在各流域上中游的水土流失区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治淮工程、长江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等一批重要水利设施相继兴建,掀起新中国第一个水利建设高潮。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防洪、水资源、水土流失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建设,把水利摆到了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投入大幅度增加,江河治理和开发步伐明显加快,三峡、小浪底、治淮、治太等一大批防洪、发电、供水、灌溉工程开工兴建,水利建设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1998年大洪水后,国家决定进一步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步伐。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水利建设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紧接着,国务院实施“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的政策措施。随即,长江干堤加固工程、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全面展开,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尼尔基、沙坡头、百色水利枢纽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同时,江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先后投入上万亿元用于水利建设,水利工程规模和数量跃居世界前列,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形成,江河治理成效卓著。水利部相关资料显示,目前,长江、黄河干流重点堤防建设基本达标,治淮19项骨干工程基本完工,太湖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形成,其他主要江河干流堤防建设明显加快。黄河干流上,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建成,大大缓解了花园口以下的防洪压力,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从原来的不足百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同时,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汛的威胁。浩浩长江上,三峡工程的投入运行,使长江荆江段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水电站年平均发电量达847亿千瓦时,万吨级船队每年有半年可直航重庆市。而在淮河流域,临淮岗、淮河入海水道等一批骨干工程的建设,终结了淮河数百年来洪患频发的历史。

    

    我国江河治理已从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注重水利建设中的生态保护问题,统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大步走向人水和谐。

    

    1950年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上、中、下游按不同情况实施蓄泄兼筹的方针。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第一个大工程拉开了帷幕。图为治理淮河的第二期工程中,民工在河南省泌阳县板桥水库工地施工。(新华社发)

    

    1951年,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后,安徽省政府积极响应,组织民工参加淮河中、下游治理工程。这是民工在润河集蓄洪分水闸工地施工。(新华社发)

    

    1950年七八月间,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河南、安徽两省共有1300多万人受灾,4000余万亩土地被淹。7月20日,毛泽东批示:“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

    

    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治理淮河第一期工程于1950年11月底开工。数十万民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奋战在治淮工程的工地上。1951年5月,中央治淮视察团把印有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四面锦旗,分送到了治淮委员会和三个治淮指挥部,极大地鼓舞了治淮大军的士气。到1951年7月下旬,第一期工程全部完工。这期工程共完成了蓄洪、复堤、疏浚、沟洫等土方工程约19500万立方米(其中沟洫工程土工约1亿立方米),石漫滩山谷水库一座,板桥、白沙两处山谷水库的一部分,润河集蓄洪分水闸一座,其他大小涵闸62处,谷坊155座。治淮一期工程的竣工,保证了1951年淮河流域的丰收。满怀喜悦的农民,纷纷给毛泽东写信报告丰收情形。

    

    1951年冬,淮河两岸人民又投入到治淮二期工程的战斗中。1952年7月,治淮二期工程结束;1953年的治淮工程又开始了紧张的筹备。

    

    经过8个年头的不懈治理,到1957年冬,国家共投入资金12.4亿元,治理大小河道175条,修建水库9座,库容量316亿立方米,还修建堤防4600余公里,极大地提高了防洪泄洪能力。

    

    20世纪70年代,江苏里下河地区群众投入兴建淮河入长江的水道第二期工程。(新华社发)

    

    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1952年6月20日完工。工程包括加固荆江大堤、修建南岸蓄洪区围堤及节制闸等。荆江分洪工程的完成,使分洪区可蓄水55亿立方米,分洪时可降低荆江沙市一带水位1米,维护了长江中游的航运和江汉平原300万人民、700万亩良田的安全。图为工程施工时的情景。(新华社记者 张其军 摄)

    

    我国水利建设中兴建的第一座巨型山谷水库—永定河官厅水库的工程,于1954年5月上旬全部完工。图为官厅水库全景。(新华社记者 盛果 摄)

    

    陡河水库是河北省的重点水利工程之一,在1956年7月17日基本建成。这座水库的拦河坝长八华里,输水隧洞长120米,水库能蓄洪2.08亿公方。陡河水库建成后,消除了陡河洪水对唐山市的威胁,解决了唐山工业用水的需要,并保证了京山铁路在汛期的安全通车和陡河两岸的安全。图为陡河水库一角。(新华社记者 王佑生 摄)

    

    1958年,劳动大军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冒着滂沱大雨劳动。(新华社记者 陈勃 摄)

    

    1960年,参加红旗渠建设工程的林县群众在工地上紧张施工。(新华社发)

    

    1969年7月8日,河南省林县红旗渠工程全部建成。图为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举行盛大集会,庆祝红旗渠竣工通水。(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葛洲坝工程是三峡工程的一次实战演练,这一工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1970年12月中旬,周恩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有关问题。随后,毛泽东做出批示:“赞成兴建此坝。现在文件设想是一回事。兴建过程中将要遇到一些现在想不到的困难问题,那又是一回事。那时,要准备修改设计。”1970年12月30日这一天,8万军民举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大典,在万炮齐鸣声中,工程正式破土动工。从这时开始,中华民族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胆识,朝着“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宏伟蓝图迈出了第一步。

    

    1954年8月,工人们在长江荆江分洪工程处闭闸的情形。(新华社发)

    

    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1981年1月3日开始大江龙口截流。(新华社发)

    

    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在1958年动工兴建,1960年就发挥灌溉效益,1967年底开始发电,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它使纵横七千多平方公里的灌溉区得到了充足的水源,95%的生产队通了电,有力地促进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图片拍摄于1974年9月24日的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的拦河大坝,全长697米,高42米。(新华社发)

    

    1955年,在充分勘查、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全国人大通过决议,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完成黄河上游刘家峡水电站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保证工程及时施工。1958年,国家水电部成立刘家峡水电工程局,正式兴建刘家峡水电站,并列为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之一。1961年,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刘家峡水电站暂时缓建。1964年,刘家峡水电站复工。1969年,刘家峡水电站拦河大坝等工程全部浇筑完毕。1975年,刘家峡水电站建成发电。这是中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己勘测设计、自己制造设备、自己施工安装、自己调试管理的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也是黄河干流上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防凌、航运、养殖等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该电站的厂房宽约25米,长约180米,有20层楼高。电站中央整齐排列着五台大型国产水轮发电机组,分别担负着供给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用电的功能。刘家峡水电站的建成发电充分说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黄河完全可以变害为利、造福人民;同时还说明,广大工人、干部和科学技术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就可以创造前无古人的奇迹。

    

    1975年拍摄的刘家峡水电站大坝外景。(新华社记者 佟德印 摄)

    

    1997年10月28日,8车石料向狭窄的围堰龙口倾泻而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截流成功。(新华社发)

    

    作为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于2009年4月顺利通过竣工验收,由此标志着工程进入正常运行管理、全面发挥效益的新阶段,为人民治黄事业树起了一座新的历史丰碑。

    

    2009年6月19日,黄河小浪底大坝出水口的两条排沙洞开闸放水。(新华社记者 王颂 摄)

    

    1994年12月14日,经过长达40年论证的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动工,这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2006年5月20日,全线浇筑达到186米高度的三峡大坝建成。自此,气势雄伟的三峡大坝矗立西陵峡谷,毛泽东“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伟大预言终于成为现实。三峡大坝是中国大型水利工程三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坝全长2309米,混凝土浇筑总量超过1600万立方米,刷新了巴西伊泰普水电站1257万立方米的记录,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坝。

    

    2006年5月20日,位于湖北省宜昌三斗坪的三峡大坝建成了。激流澎湃,巨浪滔滔。(新华社发)

    

    2008年11月7日,江水通过三峡泄洪大坝下泄。(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曾长期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黄河宁,天下平”的古谣道尽了黄河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关系。

    

    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翻开了人民治黄事业的新篇章。70年来,不羁的黄河实现了伏秋大汛岁岁安澜,为复兴路上的中华民族奉献了一份珍贵礼物。

    

    1957年4月13日,新中国在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兴建。这项工程是根治和开发黄河的规划中最重要的一座防洪、发电、灌溉的综合性工程。1958年12月截流成功,1960年9月基本建成,1973年12月26日,第一台国产水轮发电机组投产发电。1978年底,全部5台发电机组安装完毕。

    

    1992年8月16日,黄河第一号洪峰通过河南省花园口附近的一个村庄。(新华社记者 王颂 摄)

    

    1999年8月,从空中俯瞰黄河花园口。(新华社记者 王颂 摄)

    

    2016年11月8日,黄河从山西省永和县和陕西省延川县的晋陕峡谷中流过。(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20世纪50年代丹江口(湖北)大坝开始建设时的场景。(新华社发)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吧?”1952年,毛泽东提出了南水北调的构想。经过几年的勘探和论证,1958年,丹江口大坝动工建设。10万民工肩挑背扛,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完成了大坝地基开挖和汉江截流工程。

    

    1960年,丹江口大坝进入坝体施工阶段。由于匆忙上马以及浇筑工艺和混凝土质量等问题,施工过程中,坝体出现了质量问题。经过停工整改和对大坝补强处理,1964年恢复了大坝混凝土浇筑施工。1967年底,丹江口大坝一期工程终于下闸蓄水,并网发电。此时,大坝高度162米,蓄水库容174.5亿立方米。

    

    继丹江口大坝动工建设以来,近半个世纪之后的2005年,丹江口大坝坝体加高加宽工程才开始动工,进入“二期”建设阶段。2013年5月27日,丹江口大坝坝顶浇筑下最后一仓混凝土,至此,大坝加高加宽工程全线完工。2013年8月29日,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验收委员会在坝区宣布,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通过蓄水验收,正式具备蓄水条件。此时,大坝加高到了176.6米,蓄水库容290.5亿立方米。

    

    经过两次大规模的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京津冀豫送水,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南水北调梦想终于梦圆得以实现。

    

    2006年2月14日,正在进行加高加宽工程的丹江口大坝。(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2016年11月30日拍摄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河南淅川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2015年7月15日,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新华社发)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