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戏曲文艺:70年的舞台光影

下载APP

8.4 戏曲文艺:70年的舞台光影

8.4

    

    戏曲文艺

    

    70年的舞台光影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文化、热爱艺术、富有创造精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筑就了一座座光耀古今的文艺高峰,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不可磨灭的独特贡献。新中国文艺70年砥砺奋进,文艺工作者把个人艺术追求融入民族复兴伟业,把文学艺术生动创造寓于时代进步大潮,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之路。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文艺是探察时代变化的敏感触角,也是鼓舞时代前进的响亮号角,总是在重大历史关头发时代先声。

    

    1952年11月,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图为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评奖委员会及全体得奖者合影。(葛力群 摄)

    

    西安市秦腔剧院一团(原名“易俗社”),积极挖掘、整理、上演了100多个传统剧目,并把两个最受观众欢迎的传统剧目—《火焰驹》和《三滴血》搬上了银幕。图为1961年,秦腔传统剧目《三滴血》剧照。(新华社记者 阎槐龄 摄)

    

    1955年11月16日,上海越剧院赴苏联、民主德国归国后在北京演出《西厢记》,受到观众的赞赏和欢迎。图为《西厢记》第十场《长亭送别》中的莺莺(袁雪芬饰)与红娘(吕瑞英饰)。(新华社记者 齐观山 摄)

    

    上海实验歌剧院在1958年5月至8月间赴各地巡回演出时,结合在各地所接触到的实际生活,创作了17个描写现实的舞蹈和小型舞剧。这些剧目,大部分是演员们集体编写的。深入实际使演员们丰富了生活内容,也扩大了创作源泉。图为舞蹈节目《扫盲岗》。(新华社记者 夏道陵 摄)

    

    1959年,上海音乐学院学生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上海音乐界博得好评。作曲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系三年级学生何占豪和作曲系四年级学生陈钢,乐队指挥、小提琴独奏者和四十多人组成的管弦乐队都是这个学校的学生。这是在演奏的情形。(新华社记者 陈娟美 摄)

    

    1964年10月2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次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和指导下,这部作品动用了3000多人的强大阵容,共集纳了9部大型舞蹈、18部歌舞表演及6部大合唱。这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六场《中国人民站起来》剧照。(新华社记者 陈娟美 摄)

    

    1960年,戏曲艺术片《游园惊梦》正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在《游园惊梦》中,京剧大师梅兰芳饰演一个16岁少女,昆曲名家俞振飞担任男主角。(黄景达 摄)

    

    1966年1月,中央歌剧舞剧院农村演出队的演员在北京延庆县(今延庆区)为农民演出芭蕾舞剧《白毛女》。(资料照片)

    

    1971年1月14日,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剧照。(新华社记者 陈娟美 摄)

    

    1978年1月,江苏省昆剧院在南京公演昆曲优秀剧目《十五贯》,使古典昆曲艺术放出新的光彩,受到观众热烈欢迎。(新华社记者 高梅及 摄)

    

    1987年9月5日,首届中国艺术节在北京开幕。来自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以及中直、军队、产业系统的文艺工作者,部分国外的文艺工作者参加,观众达8万多人次。图为首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现场。(资料照片)

    

    2007年10月18日晚,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员在江苏南通演出荣获“中国戏曲学会奖”的新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新版《梁祝》突破了越剧的传统表演形式,舞台效果时尚、唯美,情节更加紧凑,并对一些经典唱段进行了全新创作。(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2014年1月11日,在英国首都伦敦孔雀剧院,演员表演中国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当日,“中华风韵”大型经典舞剧《丝路花雨》首次登陆英伦,在中国传统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为伦敦观众带来一抹东方艺术亮色。(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2019年5月7日,原创杂技剧《战上海》在沪首演。当日,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联合创排的红色主题杂技剧《战上海》在上海美琪大戏院首演。该剧是海派杂技与戏剧深度融合的一次创新,综合声、光、电等现代舞美科技的运用,让观众体验到特殊的舞台艺术效果。(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2019年6月2日晚,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在上海落下帷幕,第十六届文华奖揭晓。图为上海歌舞团演员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汇报演出获得文华大奖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选段。(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