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铭暄:老骥伏枥,心犹赤子

下载APP

高铭暄:老骥伏枥,心犹赤子

高铭暄

    

    高铭暄,男,汉族,中共党员,1928年5月生,浙江玉环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他是当代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作为唯一全程参与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制定的学者、新中国第一位刑法学博导、改革开放后第一部法学学术专著的撰写者和第一部统编刑法学教科书的主编者,为我国刑法学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高铭暄|

    

    老骥伏枥,心犹赤子

    

    作为自始至终参与刑法典创制的唯一学者,高铭暄见证了新中国刑法建设的每一步,并有心记下笔记,成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和诞生》这一探寻法条原意的力作。在推动刑法走向国际化方面,高铭暄同样功不可没,成立国际刑法学协会中国分会,倡导关注国际刑法研究,并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全国首门国际刑法专题课程。

    

    自25岁在人民大学法律系任教以来,高铭暄先后开设过《苏联刑法》《中国刑法》《外国刑法》《刑事政策与刑事立法》等多门课程。作为我国刑法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他至今已培养出63位博士生,多数已成刑法领域领军人物或业务骨干。

    

    青年时代进人大读书,至今耕耘在人大讲坛。高铭暄与人民大学66年的缘分,好比京剧《洪羊洞》的唱词,“为国家哪何曾半日闲空”。

    

    人大的全优研究生

    

    高铭暄笑称自己为“法门弟子”。年幼时,其父在上海特区地方法院任书记官,凭借着“法院就像古代的衙门”的感性认识,高铭暄的刑法情结就此种下。

    

    1947年,高铭暄进入浙江大学法学院读书,师从李浩培。求学之路并不顺利,不到两年,因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浙江大学法学院被当时的省军管会文教部撤销,高铭暄不得不转战北京大学法律系继续完成学业。

    

    尽管经历鼎革,父亲的鼓励与李浩培先生的启蒙,让高铭暄暗下决心好好学习刑法这门课。当时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包括民国时期的旧刑法已不再适用。1951年,即将完成北京大学本科阶段学习,高铭暄萌生希望继续学习“新”的、“系统”的刑法知识的念头,“人大是我当时最向往要去的地方,而且就要学刑法。”

    

    高铭暄回忆,“人大是新中国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第一任校长吴玉章是老一辈革命家,在我们心中有崇高的地位。教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各方面新思想、新知识……总之,一切都是新的,这对我很有吸引力。”

    

    1951年8月,高铭暄走进人大,被分配居住红三楼,与许崇德、王以真等十几名同学一起过上了“教研室的集体生活”。当时,人大法律系聘请了贝斯特洛娃、达马亨、尼可拉耶夫、柯尔金四位苏联专家先后教刑法学,阵容强大。除了跟随苏联专家更加系统地学习刑法,在人大的两年学习中,高铭暄也第一次尝鲜“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老师教学严格加上勤奋好学,高铭暄门门课程都是优。

    

    首部专著成手抄本流传

    

    1953年,高铭暄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勤耕七尺讲坛。1954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开始刑法典起草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刑法起草队伍,人大法律系教研室领导和系主任商量后指定高铭暄参与。

    

    “我既高兴又光荣,但不胆怯”,26岁的高铭暄很快投入到刑法典的起草工作中。收集资料、开会讨论、起草条文、修订……大小会议全程参与并记录。期间,高铭暄将修订过程整理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草案”学习纪要》,作为给学生上课的讲义。

    

    1963年,刑法草案修改共33稿;1978年,尘封草案被重新提起。 1979年7月1日,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就此诞生。凭借两本笔记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草案”学习纪要》,1981年,高铭暄整理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和诞生——一个工作人员的札记》一书,成为当时“79刑法”珍贵的辅助读物。恩师李浩培评价道,“这是我国刑法学界的一部重要著作,任何人如果欲谙熟我国刑法,是必须阅读的”。

    

    这部刑法学界“拓荒之作”出版后,很快售完,出版社找到高铭暄建议加印,被高铭暄婉拒,“考虑到1981年开始,单行刑法相继出炉,而这本书并没有包括这些内容,有些滞后,予以修订后再印更妥。”也有不少有志之士为此专门手抄整理,民间流传了一些手抄本,这让高铭暄坚持的同时也有些自责。

    

    常年晚睡 状态很“燃”

    

    人登鲐背犹赤子。高铭暄治学严谨,生活中却有“老顽童”的一面:固执地坚持着常年晚睡的习惯,不甘落后,主动拥抱互联网,还会时不时蹦出几句很潮的网络语言。

    

    学生眼里的高铭暄,状态一直特别“燃”。“一天8个多小时的研讨会,年轻人都有点吃不消,他却能扛下来。我们心疼他,中午要求他休息一会儿再开始,他有时不听劝。”2004届人大博士毕业生朱本欣说。

    

    每天伏案工作,高铭暄习惯晚睡,有时候会到三四点,通常也要到一两点。“我的孩子、同学都催我早睡,可事儿干不完哪。年龄虽然大了,身体还是可以。”高铭暄说。

    

    高铭暄一如最初的辛勤耕耘,是中国刑法学界硕果累累的保证,其培养的学生成为了刑法学界的中流砥柱,赵秉志、陈兴良等均出自门下。

    

    2017年,高铭暄在人大培养的最后一位博士曹波毕业,高铭暄为人大培养的博士生已有52位。13年前就已从人大退休的高铭暄,一直被返聘。“为祖国健康地工作50年”,这句话对高铭暄影响至深,“一对照,我达到了,算是超额服役。”

    

    刑法学者应当独立思考,坚持学理探讨,具有高度的科学信念。学术上没有禁区,应当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