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华西住房往事
1.2
华西住房往事
初春,漫步华西,蒙蒙细雨中,树木青翠,花香带露,江南村落那份烟花三月的景致依然留存。不过,最令外人艳羡的还是那错落有致的欧式别墅,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现代时尚的文体活动中心。
“与建村时相比,那变化真是太大了,像做梦一般。”回首往事,1954年出生的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民赵志秋感慨不已。“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切,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赵志秋小学毕业后就参加工作,经历了华西从贫穷落后到‘天下第一村’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几年前,他从村办企业退下来,后又被华西村民推选为村委会副主任。
在赵志秋的记忆里,房子的更新迭代就是村庄发展的“年轮”。一家6口人住上华西第一代公寓房的时间,他至今仍清晰记得。那是1969年,在村里统一规划建设下,他们家盖起了6间房,共约180平方米。
“之前,一家6口人挤在一个约3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哥哥到了结婚年龄,却没有房,家里那叫一个急。”赵志秋说,“好在这时,村里开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至今,华西村还保留了三间这样的公寓平房供游客参观,青瓦白墙,窗户不大,房屋不高,一户两间,一字排开。在今天看来,这样的住房实在过于简陋,但在当时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杆。
1961年建村时,华西是江阴有名的穷村,地少人多,还被水洼河沟分割成1300多块。当1964年华西提出要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周边村都笑话他们是“吹牛大队”。
“可我们还就是把这牛给‘吹’起来了。”赵志秋说。从1965年开始,一直建设到1973年,村民按照村里统一规划,陆续都住进了第一代公寓平房,大队下辖的12个自然村落实现了集中居住,彻底告别了土坯房、茅草房。
“那时经济条件差,木材短缺,有人家把做棺材板的‘阴木’都用来建了房。”赵志秋回忆说,“我家在1969年虽然住上了村里统一规划的公寓平房,但也还了两年多的债。”
1980年,赵志秋结婚,后来又有了自己的小家庭。1982年,这个三口之家的小家庭就住上了村里统一规划建设的第二代公寓房——“火车楼”,楼上一间,楼下两间,共约120平方米。
所谓的“火车楼”,类似于城市里的“筒子楼”,二层高,长长的一排。不同的是,各家都设有上下楼的楼梯,一般是楼上一间楼下两间或楼上两间楼下一间,由此华西人住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楼房。“火车楼”从1975年开建,一直建设到1985年。
改革开放前,华西通过兴办副业,积累了村庄发展的“第一桶金”。改革开放后,华西如鱼得水,村庄经济噌噌地往上走,到1988年,率先成为江苏第一个“亿元村”。此时,村民对住房也有了更高的期盼。
1986年起,华西开始筹划建设高3层、每层3间的别墅。之后十年,约350栋别墅陆续建成,全体村民都住上了别墅,至此华西成为中国第一个“别墅村”。
华西村第二代公寓房。
大概是“第一”的记录太多,第一个“电视村”、第一个“电话村”、第一个“空调村”、第一个“汽车村”……对赵志秋而言,住上别墅却没有之前住上第一代公寓平房那么激动。“现在房子多了,都住不过来了。”赵志秋说。
这是2018年3月13日拍摄的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
如今,赵志秋和村民们住的是2000年后村里建设的第二代带花园或游泳池的欧式别墅,面积达500多平方米。2017年,他又买了一套更大的别墅,加地下室共约650平方米。“我现在添了孙女和孙子,有这两套,也差不多够了。”赵志秋说。
“衣、食、住、行”是百姓生活基本需求。温饱阶段,“衣、食”优先;迈向小康,与“住、行”相关的“房、车”更受关注。作为中国村庄发展的一面旗帜,华西村也不例外,其发展一直紧扣村民需求。
到华西旅游参观,那些将各家各户连起来的长廊,令人印象尤为深刻。这些长廊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修建的,有大有小,大长廊有约1000米,可通行汽车;小长廊据称有万米,通向每家每户。
“今天来看,这些长廊不利于汽车通行,也不美观。但在当时,村里就一个朴素想法,满足村民下雨天出门不用打伞、不湿鞋的愿望。”赵志秋说,“可谁也没想到,时代变化太快,1993年,村里就购置了第一批汽车。”
“发展为民”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华西发展的整个历程。这一点在华西村党委、村委办公场所的选择上体现得更为突出。
那是一栋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四层楼。建成时曾是村里最高、最“豪华”的楼,原是村办学校。后来,村校几经搬迁,这栋楼就空置下来,十多年前,开始用作村两委办公场所。
华西的大楼不少。1996年后,华西相继盖起了十座塔形大楼,其中1996年落成的金塔高达15层;2011年,龙希大楼建成,这是一栋高328米、与北京国贸大厦比肩的大楼,内设超五星级酒店;2016年,华西文体活动中心落成,拥有可容纳2500人的大会堂、一流的国际影院和健身房,还有可举办大型赛事的室内篮球场。但是,村两委的办公地点依然放在了那栋70年代修建的老楼里。
“直到前年,这地还是水泥地。去年才粉刷了一下,铺上了瓷砖。”赵志秋说。拥有自己的装潢公司,还在非洲开采高端石材的华西,并没有利用自身产业优势,为村两委的办公场所“打扮”一番。
在紧扣群众需求的同时,华西建筑也有与时俱进的一面。
金塔是早期华西标志性建筑。许多外人不解,华西为何要将楼修成塔的形状,外形多土气啊。其实,那时华西建设的中坚力量都是从农业时代成长起来的,在他们朴素的思想中,塔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他们选择将楼修成了塔的外形,既实用,寓意又好。
进入新世纪,因土地资源紧张,华西投资30多亿元,建起了74层高的龙希大楼,向空中增地。楼层高,装修和陈设又极尽奢华,这栋大楼一度遭受各方质疑,不过,它还是为华西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游客,成为华西标志性建筑。
这些年,华西建筑更低调、务实,但设计感、现代感十足。文体活动中心是最好的例证,这个投资2亿多元、如同打开的一本书的建筑,外形现代,内部布局合理、实用,已成为村民休闲健身的主要活动地点。
打造一个“农村都市”,是华西下一步的发展目标。这个“农村都市”什么模样?华西还没有向公众给出一个答案。
“如今,华西35岁以下年轻人基本都有大学学历,许多人还有海外留学经历。”赵志秋说,“他们是未来村庄建设的主力军,村庄建设也必将更符合他们的‘口味’。”
(朱国亮/文)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