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私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四论学习张富清胸怀大局、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
■ 在无私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四论学习张富清胸怀大局、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自强不息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有了这颗心,就会‘痛并快乐着’,再怎么艰苦也是美的、再怎么付出也是甜的,就不会患得患失。这才是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的大奉献。”
奉献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战争年代,张富清为了解放事业当前锋打头阵,立下赫赫战功。建设时期,当听说湖北西部恩施条件艰苦,干部紧缺,他斩钉截铁地说:“我可以去!”听说来凤县在恩施地区最偏远、最困难,他又掷地有声地回答:“那我就去来凤!” 任职城关粮管所主任期间,张富清处处身先士卒,日夜加班加点。为了保障城市人口粮食供应,在母亲弥留之际,因工作繁忙未能见老母亲最后一面,一句“工作任务重”的背后,包含了太多的奉献和牺牲。
奉献是一种宽容大度的情怀。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减轻国家负担,张富清率先动员妻子辞去公职,从供销社自动下岗。20世纪 70年代,得知大儿子按政策可以安排到恩施市工作,他自作主张动员儿子下放到卯洞公社万亩林场去当知青,并且宽慰儿子:“如今乡村比城市更加迫切需要知识分子,我虽是你的父亲,但更是党的干部,如果我照顾亲属,群众对我怎么看?”儿子没有怨言,在酉水之滨的扎合溪林场住茅棚、砍火熖、开荒种地造林植树,一干就是几年。张富清的一言一行,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胸怀大局、不计得失的高尚情操,为我们树立了新的标杆。
奉献是一种纯洁高尚的境界。调任卯洞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后,张富清主动提出把实施难度最大、覆盖面积最广、基础条件最差的高洞管理区分给自己,连续4个多月与大家一起抡大锤、打炮眼、开山放炮,在悬崖绝壁上修筑公路,圆了高寒山寨两千多土家苗族儿女通公路的世代梦想。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人生在世,面对诱惑,看重什么、看轻什么,就像一把无形尺子,量出品格的厚度,标示境界的高度。张富清同志数十年如一日,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主动作为,在本职岗位上,不讲条件、不求回报、不怕代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甘愿付出自己的汗水、艰辛甚至生命,演绎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奉献,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是一种平凡的精神,奉献融会和渗透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奉献永远是鼓舞和激励我们奋发向上的巨大力量,也是应当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推进三大战略,实现第二曲线目标,更需要全体建行人齐心协力,埋头苦干,而奉献则是建行转型的精神支撑。
一灯如豆,万点星光。建行事业的发展,需要千千万万个脚踏实地的行动者和默默耕耘的奉献者。让我们行动起来,学习张富清同志,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实现自我价值中做出奉献。
《建设银行报》(2019年5月31日 第01版)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