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心中的麦田
守护心中的麦田
龙口市妇幼保健院退休医生 栾少华
几十年来,我一直有个习惯,每当麦收季节,都会到麦田里拔一把麦子,看着它感到心里特别踏实。麦子寄托了我的7年知青岁月,承载了我对龙口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我不是土生土长的龙口人。1951年我出生在天津,1968年到山东龙口插队当农民。来的时候17岁,今年我67岁。整整50年,我成了地地道道的龙口人。
大家可能想象不到,一个在城市长大的17岁姑娘,一个人到农村会面对多少困难。胶东农村最脏的活是挑大粪,最累的是拔麦子。头顶着火辣辣的太阳,拔一会儿汗水就湿透了衣服,手上全是血泡,麦芒刺得胳膊又疼又痒。白天拔麦子,夜里想妈妈。有一天我病了,迷迷糊糊梦见了妈妈,睁眼一看,不是梦,是妈妈真的来看我了。妈妈掀开盖干粮的笼布,几个发了霉的地瓜面饼子,一碗咸菜。妈妈心疼地搂着我,眼泪吧嗒吧嗒地直掉。
那个年代,虽然物质匮乏,但精神富足。我们满怀理想,战天斗地,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勇敢、快乐地面对一切困难。有一年夏季,刚刚收完麦子,天就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完全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电影《艳阳天》的场景在我脑海中闪现,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燕山高又高,金泉水长流,群雁高飞头雁领,书记带咱向前走……那一刻,我感到所有的困难都难不倒我。
人的成功与失败往往不是环境,而是能否守住心中的信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我下乡的第5年,不但入了党,还当了村党支部副书记,带领乡亲们努力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7年知青岁月,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给我很多爱,每次想起我都深深地感恩。
1976年组织安排我到龙口市妇幼保健院,通过学习进修,我成为一名妇科医生,用自己的知识和双手治病救人,救死扶伤。
2001年,我退休了。终于可以回到魂牵梦萦的天津,回到日夜思念的妈妈身边,可是我发现,自己已经回不去了。我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全给了龙口,我的生命已经深深融入这片土地,爱上与我同甘共苦的父老乡亲,也离不开我亲爱的患者。我决定献身医学,奉献社会,终老在最需要自己的地方。
2004年,保健院安排已经退休的我创建乳腺科。从此我一个人,一个科室,一个全新的领域,一直做到今天。14年来,我诊疗病人11万多人次,门诊日志记了整整59本。我从不给病人乱开药。我知道农民省吃俭用即使有病也尽力挺着,实在挺不过来才看病。所以让病人少花钱治好病,这是我的原则。
有一个农村妇女怀疑自己得了乳腺癌,花了3000多元都没有效果,最后找到我。我给她诊断只是肋间神经炎,开了4块8毛钱的药,结果好了。后来,她找到我抱着我直哭。
许多医药厂家以高额“门槛费”到我这里推销药品,被我统统挡在门外。有人说我固执,有人说我太傻,其实“把为感恩所做的牺牲当作应有的奉献去接受它,这是我至高的幸福”。每当看到经我医治的乳腺病人活力重现时,我会感受到生命的价值,这是任何物质不能取代的。
5年前,一个农村妇女,乳腺癌手术后复发找到我,她乞求地看着我说:“救救我吧。”她闺女也说:“栾大夫,你这里是最后一站,要是治不了,妈妈回去就不活了。”我望着那求生的欲望和想要活下去的眼神,心都碎了。我拉住她的手跟她说:“别着急,咱们一起想办法……”手术费用不够,我带头发起了募捐……遗憾的是,由于治疗太晚,最终她还是走了。
从医经验告诉我,疾病是预防不当造成的,于是我根据门诊病例写成小文章在龙口报发表90多篇,还印成宣传单免费发给病人;有些妇女乳腺增生其实是心理原因造成的,我给患者开“快乐处方”进行心理治疗,不花一分钱就治好病,大家都喜欢。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麦田,从播种到施肥,从浇灌到除草,都要独自守护,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直至一生。感谢7年知青岁月,让我懂得农民的艰辛;感谢党的培养,让我拥有今天的成就;感谢医生职业,让我因为感恩而奉献!
最后,我想用一首歌,表达自己的心声:在我心灵的深处,有着一块麦田,我用生命的泉水,把它灌溉栽培……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