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天下

下载APP

“通”达天下

“通”达天下

    

    齐鲁交通发展集团莘县停车区管理员 李静

    

    2018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提到这样几个数字:过去5年,我国的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从9000多公里增加到2.5万多公里;高速公路里程从9.6万公里增加到13.6万公里;新建改建农村道路127万公里。我作为一名交通工作人员,深刻体会到这些数字背后展现了我国交通行业的飞速发展,也让我们家享受到了新时代出行的便捷和舒适。

    

    先说高铁。

    

    故事要从几十年前说起。1968年,妈妈从天津下乡到了聊城。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妈妈很少回天津。直到1974年的春天,一封电报送到了妈妈手中,电报上赫然写着5个字:“母病危,速归!”手握电报的妈妈心急如焚,恨不得一下子飞回姥姥身边。可是,从聊城到天津400多公里的路程啊,怎么走?当时聊城不通火车,也没有直达天津的长途客车。妈妈先乘车到禹城,从禹城转火车去天津。到了禹城火车站才发现,候车的人不亚于现在的春运。一位去哈尔滨的乘客说,他已经等了两天了,还没买上票。无奈之下,妈妈只好拿着电报去值班室找站长帮忙,几番周折才得以踏上回家的路。遗憾的是却没能见到姥姥最后一面,这,也成了妈妈心中永远无法抚平的伤痛。

    

    时光荏苒,历史的脚步走到了2016年11月。刚上大学不久的女儿给我寄来一张明信片,上写着“我想你们了”。收到明信片,我坐不住了,马上炖了一锅排骨给她送去。我从济南乘高铁用了不到3个小时就到了南京。当女儿吃着还冒着热气的香喷喷的排骨,我想起了姥姥和妈妈的故事,心中五味杂陈。

    

    40多年前,400多公里的路程让一对母女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永远阴阳两隔;40多年后的今天,800多公里的路程竟然被先进的交通缩短到一顿饭的距离。从妈妈心急如焚地坐不上火车,到今天我们说走就走,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这短短40年间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真的是再贴切不过了。

    

    咱再说说高速公路。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高速公路寥寥可数。当时我作为一名筑路工人,非常荣幸地参与了聊城第一条高速公路——济聊高速的建设。记得当时非常疼爱我的爷爷得了恶性肿瘤,当他得知我正在修建高速公路时正忍受病痛的折磨,他用满怀期待的眼神望着我,问:“高速公路?什么样的?有多高?”我握着爷爷的手告诉他,高速公路是汽车专用道,车辆在上面行驶又快又稳。等路修好了,一定带着您在上面走走。爷爷在我的解释中看到了希望,我在爷爷的眼神里读懂了期待。然而,爷爷没有等到那一天,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后来,我又参与了许多条公路的建设,有高速公路,有国道、省道、县乡道;有沥青混凝土路也有水泥路。路修建得越来越宽,越来越平坦。

    

    由于交通便利,许多过去稀奇罕见的产品也随着流通进入寻常百姓家。

    

    给大家说一个非常不好意思的事。

    

    那是1989年,我随妈妈去天津看望姥爷。席间,舅舅把螃蟹和大虾放满了我的盘子,还一个劲地说:“快吃呀!来一趟不容易。现在正是螃蟹肥的时候,你可着劲地吃呀。”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见螃蟹和大虾,也是第一次吃。因为之前从没吃过,都不知怎么下手。现在不一样了,千里之外的物品,朝发夕至。每天早上四五点钟,一车车的海鲜准时出现在聊城的市场。不管是螃蟹、大虾还是什么黄鱼、带鱼、墨斗鱼,我早已不稀罕。这都是交通运输“通”达天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呀。

    

    从铁路到高铁,从公路到高速,这些见证着国家的发展和交通的变化,我作为一名交通行业的实践者和见证者,为这个变化感到无比的自豪。我将和千千万万的交通人一样,真心祝愿我们的国家一天天强大,我们的社会一天天美好。我们的交通便捷舒适,真正实现中国交通“四通八达”, “通”达天下!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