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蓝色石油梦

下载APP

追逐蓝色石油梦

追逐蓝色石油梦

    

    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海四管理区副经理 李涛

    

    2004年8月29日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这一天,我第一次坐船出海,第一次登上中心二号平台,也是第一次见识到大海的威力。白天还风平浪静,到了晚上狂风暴雨突至。我和同事们都如临大敌,在这样的天气最容易出突发状况。俗话说“怕啥来啥”,原油外输泵突然停运了!中心二号平台是一个大的平台群,生活区、生产区和栈桥连在一起,栈桥下面是肆意翻腾的海浪,栈桥上面无遮无挡。队长刘新伟和3名同事用绳子拴在一起,你拉着我、我拽着你,艰难地跨过二十几米长的栈桥。短短的20多米平时走来不到半分钟,那次足足用了10分钟才爬了过去,迎着暴风雨把外输泵打开。

    

    后来才我知道,队长当时只有30岁,却已经是一名有着10多年工龄的老石油工了。海上开发初期,工作、生产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办公无桌、住宿无窝、出海无船、吃饭无锅”。来自陆地各行各业的300多人,大都是20岁左右的毛头小子。但也正是青春昂扬的年纪,才有着撼天动地的胆略和气魄,才有着不知道什么是苦的朝气蓬勃!1992年建成了第一座海上采油平台,1993年采出了第一船海底原油,1996年12月14日,海上油田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向全国报道了这一喜讯。

    

    生产区域气候多变、海况复杂,平台时常受到风浪的袭击,冬天又处在茫茫冰凌的包围中。2005年腊月二十九,一场大风大浪冲断了一条海底电缆,造成一座采油平台停电。电是平台的命脉,照明、取暖、吃饭、喝水都要靠它。当时我的两名同事驻守在平台上。在零下几十度的海上,他们饿了就啃压缩饼干,渴了就把水桶里的冰块敲碎含在嘴里。晚上两个人挤在一张小床上,身上压着四五床被子,头上戴着棉帽子睡觉。在坚持了三天两夜之后终于回到陆地,当时,两个人嘴唇开裂、嗓子嘶哑,话都说不出来。

    

    平台上的日常生活用品要靠补给船定期运送。2010年年初,渤海湾遭受40年不遇的严重冻冰灾害,冰层最大厚度达78厘米,船舶全被冻结在海港码头。船出不去,补给便送不上。中心二号平台上40多名职工,已经中断了半个多月的补给,原先每餐4个菜减到2个,再后来1个,到最后只能吃应急食品。就这样他们坚守了27天,保证油井不停、外输不断、安全无事。

    

    虽然只隔了一层浅浅的海水,短短20海里的路程,家却成了我们最大的亏欠。2002年,同事赵汝强的妻子临产,他正在平台忙着抢修,等得到消息时,孩子已经降生了,坚强的汉子流下了愧疚的泪水,也留下了终生的遗憾;钻井监督邱文德在海上施工现场,因风大无法下平台,错过了和病危父亲见最后一面的机会,这成了他一辈子的痛。这就是胜利人!是责任和坚守,是拼搏和奉献,铸就了胜利人的不平凡!当经历过那些苦难,经历了生死考验,我们会变得更加坚强乐观。我们自己有首歌这样写道:“天蓝蓝,海蓝蓝,天海间有我们一群采油男子汉;海浪当战马,海风作长鞭,孤苦当美酒,大海做乐园。”

    

    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海上油田数字化建设成效显著。我现在工作的中心三号平台是目前国内最先进、自动化程度最高的一座大型平台,与中心一号、中心二号平台共同构成了海上油田“最强大脑”,在海上生产建设和应对突发状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8月,台风“摩羯”和“温比亚”先后袭击海上油田,风力12级,浪高8米。面对险情,我们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全员行动,抗灾自救。海上坚守的200多名同事24小时紧盯生产运行状况,发现问题,果断处置。陆地组成抢险突击队,严阵以待,随时投入战斗,经过100多小时的日夜奋战,终于打赢了抗击台风的这场硬仗、恶仗!

    

    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我们胜利人将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大潮中,以“为美好生活加油”为宗旨,以“多产原油多创效益”为己任,砥砺攻坚,勠力前行,不断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为山东海洋强省建设,展现新作为、做出新成绩!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