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队长与新支书
老队长与新支书
滕州市龙阳镇团委副书记 巩婉莹
我今天所讲的故事发生在滕州市龙阳镇一个小村庄——焦庄村。
那是1957年的夏天,老天爷连下了6场大暴雨,出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而此后就是连续80天干旱,导致“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当时的滕县县委决定在焦庄村修建马河水库。
故事的第一位主人公周乐芝老人,正是修水库时火箭姑娘队队长。水库修建是在冬天最冷的时候。周乐芝带领一支30人组成的姑娘队,顶着朔风、冒着暴雪奋战在建设工地上。寒风把她们娇嫩的脸蛋吹得皴裂通红,双手生了冻疮,但丝毫没有影响姑娘们的热情和斗志。那是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0岁,正是花季年华最爱美的年纪。为了早日建成水库,她们主动请求白天黑夜连干两班活,指导员为了照顾她们休息,没有答应她们的请求。姑娘们就偷偷地起床,悄悄地跑去工地干活。当时的天气都在零下十几度。为了干活利落,她们只穿一件单衣奋战在工地上。后来指导员知道了,命令她们回去,姑娘们异口同声地说:“即使不睡觉也要提早把水库修好。”周乐芝老人原定婚期在元旦,正是水库建设的高峰期,工期与婚期冲突,她几乎没有丝毫迟疑地让指导员替她代笔写信,硬是说服家人推迟了婚期,直至水库建成后才结婚。
与老人攀谈时,我的心揪成一团,既为老人所受的苦难而心疼,又被她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所震撼。更让我意外的是,临走前,周乐芝老人拿出了一个严实的包裹,里面竟是一枚微微发黑、字迹有些模糊的奖章。老人告诉我,她经常拿出来向亲朋、邻居“炫耀”,反复摩挲导致奖章不再闪闪发光。当年的建设者每人都领到了一件背心和一枚奖章。
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力量,支撑着建设者们仅用180天就建成了今天养育着滕州240平方公里百姓的马河水库。我们把这种精神称之为“龙湖精神”,即一心向党、勇于担当、艰苦奋斗、甘于奉献。
老队长的故事没有结束,老队长们的精神今天还在继续传承。
2018年地处偏远、贫穷落后的焦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先后获批省级美丽乡村、山东省旅游特色村等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焦裕德。你没听错,焦裕德和焦裕禄只差一个字。德字为先,做一个像焦裕禄一样为民无私奉献、永远跟党走的人,是他的信仰。
上任之初,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焦裕德考虑到焦庄村属于丘陵地带,沙质土壤肥力不足,光照资源却很丰富,种植果树或许是个好法。他决定先自己试种。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习书本知识,多处打听种养经验,大胆引进最新品种,开始试种苹果、樱桃等果树。由于缺乏经验,一开始很不顺利,果树成活率不足3成,损失惨重,也打击了村民种植积极性。他不放弃,不气馁,不断试错,排查失败因素,多次外出考察,反复摸索种植经验,焦庄村的果树种植渐渐走上正轨。村民看到希望纷纷开始效仿。为了让村民少走弯路,他又和村主任屈庆安瞒着家人大胆借款14余万元成立鸿丰樱桃合作社,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联系客商定期供销水果。如今,焦庄产的中华小樱桃等果品乘着飞机销往世界各地,原本收入寥寥无几的村民一年下来收入翻了几番。
为了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马河水库养鱼网箱需要全部清理,焦庄村网箱最多,情况复杂,他每天24小时值守,反复找村民做工作,组织党员干部带头清理。时值苹果上市季节,他的3亩苹果因未能及时摘收,全部烂在地里。妻子不理解地抱怨道:“焦裕德眼里只有工作,只有村民,哪有俺们娘仨呀。”就是这样一种为民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所有养殖户,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焦庄村3000余架网箱全部清理上岸,全市人民“吃上了干净水”。工作完成后,焦裕德来到自家果园,看到满地腐烂的苹果,堂堂七尺男儿再也抑制不住,顿时泪流满面。
后来我问他:“焦书记,你这样无私奉献图个啥?”他憨厚一笑给了我答案:为了让老少爷们过上幸福生活,老队长的作风在咱这一代不能丢。
正是这样一个一个故事的继续,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精神的传承,让我们看到了在新时代为中国梦的实现所展现的新风采!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