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社区居民健康的忠诚守护者
做社区居民健康的忠诚守护者
◎ 青州市城北社区卫生服务站主任 杨春红
我是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名全科医生,从事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已经9年了。9年来,我见证了医疗改革以来基层的种种变化:从过去的服务患者治疗疾病,到如今的服务居民健康管理,注重疾病预防为主,全方位全周期提供健康服务,65岁以上老年人可以免费查体,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孕产妇和0—6岁儿童的健康管理,等等。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这话说得多好啊,正说到咱老百姓心坎里去了。
2009年,新一轮医改方案正式出台,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响应医改的号召,我所在的分院要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由坐堂行医、治已病,转变为主动上门服务,主要是预防、保健、健康教育,治未病。大家觉得这个工作不仅辛苦、没有技术含量,而且没有价值感,都纷纷要求调回总院。看到同事们相继调离,我也曾犹豫想要离开。可是,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教会人们预防疾病、保持健康,这不就是我选择医生这个职业的初衷吗?面对众多的不理解,我依然选择了在基层继续搞公共卫生。
公共卫生工作项目繁多、任务艰巨。最初,不仅要面对同行的不屑、家人的埋怨,还要面对群众的不解。从入户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到孕产妇、新生儿的入户随访;从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到老年人、慢性病人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健康体检。在与不同服务对象的接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解甚至是抵触,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取得对方的信任,更要有与人沟通的耐心和细心。
记得那是2013年12月,我去旗城家园的冯大妈家里做健康档案信息调查。在敲了无数次门后,她终于打开一道门缝问我找谁,我怕她误会,立马给她看工作证和卫生局下发的通知,好说歹说才勉强让进门。老人一脸的不耐烦和不信任,一边忙活手里的活,一边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说:“你到底想干啥?有事快说,我忙着呢!”我尴尬地微笑着站在那里,真想转身就走。“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贵在坚持”,行业虽不同但道理相通,最终,我还是坚定地留了下来。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耐心解释,老人的防备心理慢慢地解除了。了解到老人患有糖尿病多年,没有接受过正规治疗,血糖控制很不理想,而且老伴潘大爷患有脑卒中。平时只有两位老人在一起,建立健康档案多重要啊。在我的一番解释下,老人开始热情起来,临走时送我出来,看我下楼才关门。现在,冯大妈是糖尿病管理小组的成员,血糖控制得很好。老人在外地工作的孩子知道了,高兴地说:“有你们为老人的健康操心,我们在外地工作也安心多了。”
2012年,我所在的社区服务站就开通了与上级医院的双向转诊通道。急危重症病人,可以直接转诊到青州市二级医院住院治疗,享受免排队、免挂号的便捷服务,病情稳定后再回到站上进行康复指导和随访。这不仅意味着方便,更重要的是防止贻误病情。
有一年春天,旗城家园的刘大爷因为牙疼找我就诊。几天来,他已经多次去牙科诊所进行治疗,但是症状丝毫不见好转。我知道老人患有冠心病多年,立刻想到了不典型心绞痛发作的可能,马上给他做了心电图,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很明显,于是,立即把老人转到总院心内科。经过进一步的造影检查发现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及时做了支架植入,术后恢复得很好,出院后在社区接受康复和随访。老人逢人就夸:“多亏了杨大夫医术高明,多亏了社区服务站的家庭医生们,不然,我这老命就没了!”其实,不是我的医术高明,而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行的社区卫生服务的保障机制有效!
对老百姓来说,健康中国不是一个口号,不是一串数字,而是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实惠。国家推出的一项项惠民举措,正在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实施;12大类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覆盖居民生命全过程;7大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累计覆盖近2亿人;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为20年来最低水平;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建立……这些改革让老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获得感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新医改政策有了更深地认识,由不理解、不接受,到主动参与、积极配合,现在我们服务的辖区居民都是自觉自愿来站建档,积极配合随访、查体,很是方便。有些老人深有感触地说:“全科医生签约后,我们65岁以上的人可以享受免费健康体检,这些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我们可要争取多活几年,好好享受国家的好政策。”
作为一名基层公共卫生医生,我将带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关怀和对人民群众健康状况的高度关注,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服务的热情,转变成保护人民健康的正能量,当好医疗改革的排头兵、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