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小寿光”的“椒”傲
“鲁西小寿光”的“椒”傲
◎ 聊城市贾寨镇耿店村村民 耿付建
这些天,俺们耿店村可“火”了,它不仅成为十里八乡热议的焦点,外来的参观团也是一个接着一个……事情的因由是,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耿店村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为“鲁西小寿光”。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富不富,看支部。在俺们耿店村,不光有个好支部,还有一位好支书。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耿店村的今天!他就是远近闻名的“大棚书记”——耿遵珠。
2002年,耿遵珠走马上任担任耿店村支部书记。面对乡亲们期盼的眼神和致富的愿望,耿遵珠立下军令状,不让一户父老乡亲受穷。他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号召,抓经济建设,改善民生,实现了富民与强村的有机统一。他担任村支书十多年,村里人均纯收入增长8倍,由2002年的3000元增长到2017年的2.6万元;全村180户人家,拥有500多座蔬菜大棚,家家通暖通气,户户住上了自带车库的楼房,养老院、社区卫生院、村民健身广场、婚宴大厅、殡仪馆等公共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在他的带领下,俺们农村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以前的耿店村,祖祖辈辈靠种地过日子。十几年前村里破烂不堪,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到处是破落的土墙,地上散落着碎砖与秸秆。
那时村里虽然也有100多个蔬菜大棚,但都是老棚。连年种植芸豆,品种单一,产量下降,芸豆越结越短,一亩地收益不超过7000块钱。耿书记上任后,带领村班子分析实际,认为要想提高村民收入,还得靠大棚菜。原来的大棚收入低,主要原因是重茬,必须换新品种。他带领村干部和部分大棚户,到寿光进行参观考察,发现种尖椒有很大的市场。“人家一亩大棚收入七八万元,咱也能靠种大棚菜发家”。耿书记从寿光请来技术员,进行尖椒大棚种植的全程指导。可是那时候,群众对种尖椒没有信心,并不认同。有人甚至说风凉话:“以前也不是没种过,不是也没挣着钱吗?”耿书记决定由村“两委”发挥带头作用,村支部会上干部逐一表态,带头种尖椒,并一同行动,砍掉自家地头上的树,建起了座座拱棚。种尖椒见了收益,群众纷纷效仿。很快村里的大棚发展到500多个,有的种上了黄瓜、辣椒、圆椒、西红柿,村民收入翻番增长,大家乐得脸上笑开了花。
种大棚菜,育苗是关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里建起了育苗大棚。
2013年冬,接连下了几场大雪,大雪把育苗大棚压塌,茄子苗被冻死了80%。没有苗就不能种,就没有收入。当时都和老百姓签好了供苗合同,冻死了这么多,怎么跟老百姓交代?耿书记,一个堂堂七尺高的汉子急得都哭了。那天俺记得很清楚,耿书记是流着泪走的。他跑青州、寿光、河北等地,终于凑够了所需的苗子,这才跟村民有了交代。
大棚里的菜多了,销售问题就出来了。党支部、村委会决定建设批发市场。可钱从哪里来?村里决定拍卖村头荒地水坑。
在农村,村民除了宅基地以外的地都属于乱占地。当时还没有土地规划,有的村民在这些地上种了树,不愿意拍卖。村里决定:起拍价是2000块钱一亩,10年的使用权。有个村民故意捣乱,气哼哼地喊1800元一亩。气得耿遵珠真想上去揍他一顿。最后全村的荒地水坑拍卖了40万元,成为建设批发市场的第一笔资金。事后,耿书记提起这件事,说:“我挥拳头瞪眼睛,只是想把他镇住,没有打他的想法。如果真的把拳头打下去,就打掉了支部书记的威信,打断了和村民的情谊,这事绝不能干。”再后来,村“两委”集思广益,采取股份制的方式,动员村民入股,谁投资谁受益。建批发市场时,每100元为一股,第二年分红时,回报率达到80%,一炮打响。此后,就用这种办法,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难题。
村民的腰包一天天鼓了起来,让村民住上干净漂亮的房子成为群众的呼声。但是,要办好这件事却不容易。建设居民楼时,建筑方偷工减料,地基少打了30厘米,耿书记知道后当即决定把不合格的建筑物拆了重建。这下可惹恼了建筑商,400万元的投入,扒掉就等于打了水漂,建筑商说什么也不干。耿书记就和他们理论,官司一直打到镇上。在有关领导的协调下,对方终于按要求重新打地基。2009年盖起了村里的第一栋楼房。楼房盖起来了,耿书记又犯了难,分房比盖房还难。有人说五楼不好,太高,冬冷夏热,不愿意要。耿书记说:“这套房子我要了,其他的你们抓阄。”在耿遵珠带领下,村委会班子成员全部主动认领了顶层楼房,群众一看村干部带头作出表率,房子也就很顺利地分了下去。
现在不仅村民全部搬进了新楼,村里文化建设也上了新台阶,像文化大院、敬老院、健身广场、卫生室等场所一应俱全,既方便群众生活,也改善了村风、民风。耿书记说:“移风易俗不能仅靠给村民定下条条框框,关键要了解和满足村民们的真实需求。”把“民办”的事“村办”了,移风易俗自然水到渠成。原来办喜事,“海二八”酒席是贾寨一带的特色饮食文化,通常是4个“大件”带16个小碗成席,吃饭时再上8个碗,一桌席能整28个菜,要花不老少钱。现如今,富裕了的耿店村,酒席却简单了。喜事新办,一桌婚宴不超200元。
现在,耿店村的蔬菜产业做大了,村里基础设施完善了,耿店村的巨大变化吸引了越来越多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回乡创业。现在你来俺们耿店村,会看到一些推着三轮车卖尖椒和芸豆的农户,有不少年轻面孔,其中很多是返乡回流的“棚二代”。种大棚的主力已不再是50后、60后,而是80后、90后的年轻“创客”。现在提起俺们耿店村,周边的村民甚至城里的亲戚都很羡慕,夸俺们村建设得好,俺村的小伙子都不愁找媳妇。
牢记习总书记嘱托,撸起袖子加油干!这是耿遵珠在全国两会上对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承诺。我们相信,有耿书记这样的好书记,有团结进取的好支部,耿店村发展前景会更加美好,人民生活会更加幸福。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