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父亲的土地情
老父亲的土地情
◎ 莱芜市国土资源局钢城分局办公室主任 刘忠久
父亲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父亲经常说“万物土中生”“土里能生金”。
说起父亲对土地的那份感情,还得从2013年冬天一个晚上说起。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吃晚饭,半盅酒下去,父亲严肃地说:“我决定回老家去种地!”
“什么?!你看你喝这么点儿酒就说醉话了!”母亲以为父亲喝醉了。
“这个事我想了挺长时间了。我听新闻里总书记说,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上。耕地红线不能突破。可这几年咱村里的土地是一年比一年少,不少肥沃的土地都撂荒了!”
“是呀!年轻人都挤进城里,种地的人是越来越少。”母亲接过话茬,“可是咱都多大年龄了,干不动了!到城里都4年多了,好不容易把这个土产店经营得这么好,怎能说不干就不干了!”
“现在都是机械化种植,你的那些 ‘老把式’已经过时了!”我想让父亲知难而退。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核心要义就是坚决不让他回去种地。
“这个事没商量,我说回去就回去!”执拗的父亲态度坚决,“你们看看报纸和新闻,总书记几乎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到农村、到边远山区看望一下咱农民。我虽然老了,但思想不老。”
父亲的话,让我们没有理由再去阻挡他。就这样,他关了城里的土产经营店,又回到他挚爱的土地上。
土地就是农村人的命根子。依稀还记得,1982年的冬天,也就是在我5岁那年村里开始分产到户。破漏的村委大院里,人声嘈杂,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火热和激情。随着老村支书的一声高喊:“量地啦!”那压抑已久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渴盼瞬间爆发,大家欢呼着涌向了茫茫白雪覆盖的黄土地。
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我家一共分得了5.78亩土地。这时父亲和母亲又商量着,种地不能没有车呀!于是他们求亲告友地四处借钱。由于那时村村都是集体户,没有多少结余的大钱,这家三块、那家五块……终于凑齐了86.5元钱,父亲把最有劲的牛车赶了回来。从此,父亲就像拧紧的发条,浑身透着使不完的劲。身披星星去,头顶月亮归,浇水、施肥、播撒、抢收,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认真用心,每一个环节都是那么尽心尽力。第二年的秋天里我们家亩产量全村最高。那年的年夜饭,父亲破天荒地与爷爷一起端起了酒杯,喝醉了。我知道,父亲是醉在了梦想与现实交织的美好中……
回村种地的父亲,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一天,父亲告诉我说:“既然很多人都不情愿种地了,那我就把这些地都承包过来,当一个新时代的 ‘种粮大户’! ”
说干就干,父亲先是千方百计地学习了解支持农村发展的新政策,而后又到一些先进村去学习经验,接着又不厌其烦地到镇上争取政策支持,做足这些功课后,父亲先从本家人入手,挨家挨户宣讲政策、给他们展示富裕村的图片、介绍经验,想方设法动员大家合伙创办合作社。工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批11户聚到了一起,2014年春耕开犁前,父亲的合作社开张了。
那几年,家乡的地瓜、苹果、樱桃声名渐起,父亲就抓住机遇,勇于尝试,在世世代代只种玉米大豆的土地里种上了优质地瓜、草莓、西瓜,在一些山坡地种上樱桃、苹果等经济作物,第二年他们就有了不菲的收入分成。
撂荒的良田再现生机,那些留守老人每年都能获得保底分红与收益分红,更让人欣慰的是,“土能生金”的现实,也让曾经有过土地梦的青壮年们看到了希望。原来,土地不仅能长出粮食填饱肚子,也能生出金子鼓起口袋。一些青壮年纷纷回归土地,本家四叔的儿子就是其中一位,这个弟弟曾是家中最令人犯愁的“四无青年”(无业、无房、无车、无媳妇)。父亲回到老家后,千方百计动员他和几位青壮年加入合作社。如今弟弟精神头足了,成为合作社的主力干将,更主要的是住上了自己的小别墅,开上了小汽车,2017年还幸福地走进了婚姻殿堂。
2018年1月31日,就在合作社风生水起的时侯,父亲又作出了一个意外的决定:把合作社交给了弟弟和几位年轻人来管理。他说:“他们思想更开放,思路更开阔!我这 ‘老把式’这次真的要退休了!要看着他们干啦!”
厚重的土地,在父亲、弟弟为代表的一代代农民的手中传递着,在传承中诉说着普通农民、平凡儿女对于美丽乡村、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