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老人们的幸福
为了老人们的幸福
◎ 滨州市沾化区泊头镇敬老院院长 刘梅生
俺自幼在比较偏远的农村长大,深知当时农村生活条件的贫苦。为了改变命运,1976年高中毕业后,俺应征入伍,复员后被分配到惠民林场。由于吃苦耐劳,工作表现突出,仅一年多时间,俺就被任命为林场场长。后因体制改革,1982年林场解散,俺被分配到沾化县泊头乡水利站任站长。直到1994年成立水利工程公司,担任总经理,从此走上自己创业的道路,日子也逐渐富裕起来。
俺深知,是党的好政策让俺过上了好生活。日子虽然渐渐好了,俺心里却一直有个坎过不去,从小把我拉扯大的奶奶去世了,却没能跟我享几天福,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凉。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俺经常到敬老院去看望照顾老人,每当看到这些老人,俺都会想起奶奶去世前拉着我的手说:“不能忘了乡亲们。”
2012年,俺无意间得知敬老院的老院长退休了,于是便主动找镇领导请命:“让俺来当院长吧!俺保证让老人们过得幸福!”
说实话,那时候俺的家人甚至敬老院的老人们都不理解,一个大老板,放着自己好好的生意不做,非得跑到敬老院跟一群老人打交道。只有俺心里清楚,俺只不过是想把对奶奶的遗憾弥补到这些老人身上。终于,俺的诚心打动了家人和镇领导,就这样,俺成为了泊头镇敬老院院长。上任当天,俺就把铺盖搬到了敬老院里,跟老人们同吃同住。每天闲暇之余,就陪着老人们晒晒太阳,拉拉家常,了解老人们的生活情况,想办法让敬老院的生活条件一点点儿改善。
扎根敬老院的这7年来,俺亲眼见证了老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记得刚来的时候,老人们洗澡不方便,好几个月才能洗一次。现在不同了,为了让老人们生活得更体面,俺给敬老院建了新浴室,配上洗澡大盆,铺上防滑垫,让老人们每周都洗一次澡。院内还有免费的理发室,让老人们不花钱不出院就可以理发。老人们的饮食和住宿环境也在逐步改善,宿舍里安装了土暖气,食谱全部按照符合老人们的饮食习惯来制定。新建了棋牌室,安装了健身器材,置办唢呐锣鼓等健身和娱乐用品,老人们闲来无事就打打牌。刘关清、冯学生几位老人还自发成立了锣鼓队,沈玉山老人爱好拉二胡,张岳亭老人最拿手吹笙,逢年过节他们就自发地拿出来表演一番,好不热闹。
当院长这么多年来,俺养成了一个习惯,一到半夜就会醒,醒了就挨着去敲老人的门,直到他们回复没事,俺才能安心去睡。很多人对此不理解,觉得太打扰老人休息,但是没办法,这些老人绝大多数身体不好,俺生怕他们半夜犯了病,同住的老人没有发现,那就麻烦了。
2016年12月的一天,俺值班敲到最后第三个门时,怎么敲里面也没有声音。里面住着68岁的牟双喜和另一位老人。那天正好另一位老人家中有事,没在,房子里就牟双喜老人自己。俺用手电筒往里照,看到牟双喜抱着头坐在地上。俺吓出一头汗。拉了一下窗子,幸好没从里面插死,便从窗子爬了进去,问老人怎么了,只见老人用手抱着头,嘴里哼哼着,却说不出话来。俺赶忙叫来人,把老人架到车上,开着车便向区人民医院跑。医生告诉俺幸好发现得及时,这要是第二天来,人哪还能救啊。后来才知道,老人半夜得了脑血栓,自己觉得难受,穿好衣服后想去找俺,结果刚下了床就坐到地上动不了了。
如今,这个敲门的“传统”还在延续着,无论冬夏,俺只希望每个门里面都传出“没事没事”的声音。对于俺来说,这56位老人就是俺的亲生父母亲。
敬老院的老人们都是五保户,所有费用都由政府负担,敬老院就是他们的家。2013年,在民政局和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俺在敬老院南侧流转了20多亩荒地,建4个蔬菜大棚,1个养殖场,1个百果园和1个休闲长廊,生态园有了雏形。生态园里出产的蔬菜与瓜果,除了供老人们吃以外,还可以拿到市场上卖,以此挣些零花钱补贴老人们的生活。后来,俺又引进了130多只山羊和13头母猪,饲养项目也开始有了效益。
生态园项目不但为敬老院带来了效益,也给院里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提供了有偿劳动的机会,让与土地打了多年交道的老人们有了生活的乐趣。很多老人闲不住,主动帮俺打理生态园,这些老人们说起种地和养殖,个个头头是道。俺给他们实施积分制,根据工作量,给相应的奖励。去年6月是俺的生日,老人们自发组织起来,给俺买了生日蛋糕,这对俺来说是最大的奖励。
还记得2017年11月17日,俺组织56位老人一起观看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电视上,习近平总书记看到93岁的黄旭华和82岁的黄大发两位道德模范代表年事已高,便握住他们的手,请他们坐到自己身旁。那一幕俺现在想起来仍觉得非常温暖,总书记的这一举动告诉俺们,尊老敬老不止是一句口号,更应该是一种行动。对于俺来说,服务好敬老院的56位老人就是俺无尚的光荣,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