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 地震了我该怎么办?——正确应对
第十六课 地震了我该怎么办?——正确应对
在汶川地震的营救现场,一位6岁的小女孩感动了许多人,她的名字叫任思雨。
2008年5月12日下午,小思雨正在教室上课,突然地动山摇,好端端的教室陡然塌落下来,她被埋入黑漆漆的废墟之中,熬过了两天两夜。
两天后的5月14日,救援队员终于发现了她。此时小思雨双腿被卡,沾满鲜血。可是,由于情况复杂,尽管救援人员非常努力,救援进程却十分缓慢。就在此时,废墟的底下传来小思雨稚嫩的歌声:“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她竟然在黑漆漆的废墟底下唱起了歌!歌声大大地鼓舞了救援队员,最终她被顺利救出。
事后小思雨说,只要唱起了歌,就不觉得痛。
在黑暗的废墟中满身是伤,这已让人十分沮丧,许多人因为丧失信心而死去,但是小思雨却因为乐观坚强而活了下来。
的确是这样,遇见危急的情况,只有勇敢、乐观、有强烈求生信念的人,才能坚持到最后。
除了要勇敢坚强之外,还有许多逃生技巧需要我们来掌握。
在家里
当你正在家里看着书,或者还在和爸妈聊着天,突然地震来了。你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要不要在第一时间往外跑?这要看你的家是何种房子。
如果住在平房里,突然发生地震,那就要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暂时停止时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该待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逃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如果在楼房中,假如是住在第一、第二层,那就赶紧往外跑,因为如前面讲过的,地震发生后,一二楼的房子基本都会发生毁灭性的坍塌,直接被高层压垮。
住在高层的人切记在地震时不要试图跑出楼外,因为时间来不及,尤其是不能使用电梯逃生,因为地震往往伴随着断电。即使是楼梯,在地震时也不安全。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也可以躲在桌、柜等家具下面以及房间内侧的墙角,并且注意保护好头部。千万不要去阳台和窗下躲避。
在教室
如果正在上课时发生了地震,也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能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着跑出教室。如果地震感觉比较轻微,老师就应该组织学生快速、有序地跑下教学楼。最好在8秒之内跑下去,并迅速跑向空旷的地方,例如操场。
楼上班级中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迅速往外跑,但其他同学还是先待一待。大家一起往外跑,会造成楼梯拥挤,一旦发生坍塌,后果不堪设想。平时学校应该合理安排演练,当地震发生时就能有意识地避免拥挤而发生的踩踏事故。
若是错过了地震刚发生时往外逃跑的短暂时间,还是先找个地方避一避。注意:一定不要跳楼。你不是黄蓉,也不会轻功。
教室中间及后排的同学可以尽快地躲到课桌下。靠墙的同学要紧靠墙根,因为房屋倒塌后,这里往往会形成三角空间,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通常称其为避震空间。
记住,无论是躲起来还是往外跑,一定用书包护住头部,此时书包就是你的“金钟罩铁布衫”。
如果已经离开房间,千万不要地震一停就立即回屋取东西。因为第一次地震后,接着就会发生余震,余震对人的威胁可能更大。
在户外
如果你在户外,例如你在操场,则可原地不动地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总之,要停留在开阔的地方。要远离可能掉下东西的建筑物或头上悬着高压电线的地方。比如旁边有一根旗杆,那还是远离它比较好。
若这时你背着书包,那就更好了,赶快用来护住头。之所以要蹲下或趴下,是为了防止摔倒。想想,人在摇晃的船上都站不稳,此时山崩地裂的,极容易摔倒。
待地震过后可以朝比较开阔的地方转移,到安全地带和疏散区去,以防震坏但尚未倒塌的建筑物在余震时倒塌伤人或高空坠物伤人。
地震之后的自救
当地震发生之后,无论是逃出来的还是等待救援的,一定要注意,不能慌张,要沉着冷静,就算被压在废墟里也要保持冷静——就如小思雨那样,然后积极地进行自救。
如果被压在废墟里,就不能大喊大叫、情绪失控,要保持体力,用硬物敲击水管、钢管之类的东西,让救援人员听见声音发现自己。此时若有哨子或笛子之类的东西在身边就更好了,营救人员会很快听到你的求救信号。
在极其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持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等不良气体时,用湿衣服捂住口、鼻。尽量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他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此时若发生余震,这些物体会再次倒塌。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此时还可以听听周围的动静,看看周围是否有幸存者,便于下一步救援。
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的作用。地震时断水是经常的事,城市中井水很少,所以在有地震预警时,有必要每晚睡前准备一些应急的饮用水。
此外,人们对黑暗很难适应,这不仅仅是看不见的问题,黑暗会增加心理上的压力,初中生还是会怕黑的。因地震而停电也不奇怪,黑暗中就是在自己的房间也很难分辨东西南北,所以如果把手电筒随时带在身边,就不会有太多的恐惧了。
受伤了,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为了应对地震,一般家庭要常备一些防灾用品,如防灾头巾、手电筒、急救药品、蜡烛、半导体收音机等。
地震发生后,电视中断,电话不通,报纸停刊,信息来源完全断绝。此时,只有小型的收音机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重要情报,从而可以更好地应付不断变化的情况。
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一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58%。他们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砸死,而是窒息死亡,如能及时救助,是完全可以逃生的。
(执笔仲琦)
结束语
在远古时代,洪水肆虐着,每一次洪水都使那时的人背井离乡。洪水在远古人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所以才有了大禹治水的故事,才有了诺亚方舟的故事。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驯服江河。
然而,身居现代文明产物的城市中,人们还在遭受另一个猛兽——地震的侵害。近几年,每一次地震都使我们的印象十分深刻。在大自然威力的面前,人类还是显得太过渺小。
一方面,我们可以寄希望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地震预测像天气预报一样准确可靠,但地震预测的困难也让我们难以对此抱有太高期望。
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能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自汶川地震后,每年5月12日被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在了解了什么是地震后,我们平时就要做好防范。地震发生时,冷静、正确的应对能大大增加我们生还的可能。
既然短时间内人类还不能驯服地震,那我们就要知道地震的脾性,以便正确地应对。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