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识时创新】
【第三课 识时创新】
历史明鉴
相传有一年,鲁班接受了建筑一座巨大宫殿的任务。建造这座宫殿需要很多木料,鲁班就让徒弟们上山砍伐树木。工匠们每天起早贪黑拼命去干,也砍伐不了多少树木,远远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使工程进度一拖再拖。眼看着工程期限越来越近,鲁班决定亲自上山察看砍伐树木的情况。上山的时候,他无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长的一种野草,却一下子将手划破了。鲁班很奇怪,一根小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于是他摘下了一片叶子来细心观察,发现叶子两边长着许多小细齿,用手轻轻一摸,这些小细齿非常锋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细齿划破的。于是他立即下山,请铁匠们帮助制作带有小锯齿的铁片,然后到山上试用。鲁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树上拉了起来,只见他俩一来一往,不一会儿就把树锯断了,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留意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小事,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就会增长许多智慧。
榜样领航
纸的发明
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化学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
在纸还未发明之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但由于西汉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甲骨和竹简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从而促使了书写工具的改进。
当时人们已开始应用小块的丝绵制成的纸,因为考古学家于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发现了一张古纸,它是“麻物、白色,作方块薄片,四周不完整,长约40厘米,宽约100厘米,质甚粗糙,不匀净,纸面尚有麻筋。盖初做纸时所做,故不精细也。”由于古时的纸张是由麻缕和丝绵制成,加上制法粗糙,所以纸张的质量不太好。而麻缕和丝绵都有其本身的作用,如要把它们用作造纸的原料,就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难以得到迅速的发展,来满足文化生活上对纸张的要求。
在新的客观形势的要求下,蔡伦的出现便为造纸术带来新突破,在《东观汉记》卷二上记载:“蔡伦,有才学,尽忠重慎,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客,曝体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树皮及敝布、鱼网作纸。元兴元年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称蔡侯纸。”从以上看来,蔡伦是用树皮、破布、鱼网造纸的。虽然在蔡伦之前也有纸的存在,但是原料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而蔡伦对新原料的发现,解决了这个问题。
议论风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中最重要、最宝贵、层次最高的一种能力。只有不断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才能使我们有能力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并且保证我们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社会就是一个大的机器,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部件或螺丝钉。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尽力工作,努力实践,在自己的位置上身体力行,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成为和谐美满的创新发展的社会。
乔布斯的传奇是硅谷创新神话的典型代表:在被传为美谈的车库里开创一家企业,把它打造成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他没有直接发明很多东西,但是他用大师级的手法把理念、艺术和科技融合在一起,就创造了未来。
“第一个用鲜花比喻少女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套用比喻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可见,在人生中,创新是身旁的明灯,照亮前方的道路;创新是远处的山巅,激励我们登上高峰;创新是眼前的大海,任随我们畅游,汇入其中。所以,只有不断创新,才可以支撑起整个世界。
思考实践
1.搜集人类历史上关于创新带来社会进步的例子。
2.写一条关于创新的格言标语。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