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高瞻远瞩】

下载APP

【第五课 高瞻远瞩】

【第五课 高瞻远瞩】

    

    历史明鉴

    

    高瞻远瞩是一种细致思考的态度,是一种把握全局的眼界,更是一种掌控命运的能力。中国历史上的高瞻远瞩者或南面而坐,成就千秋霸业,或激流勇退,赢得身后盛名。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一个卑贱的布衣平民,不事劳动的泗水亭长,却于风云乱世中打败出身名门、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项羽,缔造了巍巍汉朝盛世,成为叱咤风云的一代帝王,实在应归功于其高瞻远瞩的远见卓识。刘邦本人虽才能一般,却能高瞻远瞩地任人唯贤,因此,在他的身边汇聚着当时最大的一个智囊团。在这个团队中,萧何主管粮草、后勤,张良负责出谋划策,韩信是战无不胜的大将,曹参是情报人员,负责人员监控,还有樊哙、窦婴等勇猛忠贞之士,而正是这些人助其成就千秋霸业。问鼎天下之后,刘邦并未沉迷享乐,而是积极任用儒生,广泛求贤,并采用宽松无为的政治方略,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而他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制定的政治制度,也使得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为汉民族的形成及汉文化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榜样领航

    

    纪念施琅:巧用气象克澎湖高瞻远瞩守台湾

    

    吴开胜

    

    “五点梅花”所向披靡

    

    施琅一到厦门,便夜以继日,一面练兵,一面整顿兵力抓紧时间打造兵器,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几个月后,清军水师战斗力大大增强。为了防止受到掣肘,施琅又大胆上疏康熙,请求军事指挥由他独自决策:“臣于水师营中,已简精兵二万余,战船三百,足破灭海寇。请令督抚趣办粮饷给臣军,而独任臣以讨贼。无拘时日,但遇风利,即可进兵。”康熙立即批复,答应了他的请求。

    

    鉴于以往遇到大风浪的失败教训,施琅在挑选出兵季节上反复斟酌,最终确定在农历六月份乘南风起航。在攻台方略上,确定首先攻取台湾的门户——澎湖,然后攻克全岛。1683年6月14日,施琅率领大型战船300余艘、水兵2万余人、中小战船230余艘从福建铜山扬帆起程,一路乘风破浪,进逼澎湖,发起了清初著名的澎湖战役。

    

    6月16日晨,施琅向澎湖郑军发动第一次进攻。6月18日,施琅派战船攻取了澎湖港外的虎井、桶盘两岛,扫清了外围,但不料遭遇飓风袭击,前锋船只被郑军围困,被迫回撤。初战失利后,施琅吸取教训,对下一步作战行动进行了新的筹划和部署。6月22日,清朝水师兵分为三路再次发动进攻:施琅亲率56只大型战船组成的主攻部队,正面进攻郑军主阵地娘妈宫;总兵陈蟒等率领由50只战船组成的东线攻击部队,从澎湖港口东侧突入鸡笼屿;总兵董义等率领另50只战船组成的西线攻击部队,从港口西侧进入牛心湾,进行佯动登陆,牵制西面的郑军。此外,剩余80只战船作为预备队,随主攻部队跟进。交战双方激战历时7昼夜。聪明善战的施琅巧妙利用有利的西南风向,采取“五点梅花阵”战术,即用多艘战船围攻郑军一艘,集中兵力作战。顿时,茫茫大海上朵朵“梅花”飞舞。士气高昂的清军在施琅的指挥下,越战越勇,一举攻克澎湖列岛,击毁郑军大小战船近200艘,歼灭其精锐部队1.2万余人,收降近5000人。

    

    攻下澎湖之后,施琅以民族大义为重,把私人恩怨抛到一边。他的这一做法让台湾民众大感放心,纷纷归降。7月27日,自感民心尽失的郑克塽向清政府上表投诚。8月13日,施琅率领舟师登上台湾。

    

    力排众议坚守台湾

    

    收回台湾后,清廷内部发生了一场对台湾的弃留之争。

    

    众大臣中只有少数人主张守而不弃,其中包括施琅。在台湾弃留之争中,施琅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反对放弃台湾,并奏请朝廷设官兵镇守。更可贵的是他高瞻远瞩地指出,如果放弃台湾不守,无论是荷兰人还是叛徒,随时可能乘隙而入,而台湾如果再次被外国侵略者所侵占,那时恐怕后悔都来不及了。在施琅等人的力争下,康熙很快改变了原来的主张,决定对台湾设官治理。

    

    1684年,清廷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驻兵1万人,筑城戍守。至此,宝岛台湾终于得以统一于清朝政府之下,台湾的行政建制与内地完全统一。

    

    议论风声

    

    高瞻远瞩是一种气度,一种智慧。高瞻远瞩之人纵观天下,运筹帷幄,从大局出发,定下长远之计。而中国历史上高瞻远瞩之士,不胜枚举,他们或谨慎细致,小心谋划;或顾全大局,思虑长远。

    

    在《三国演义》中被演绎得忠厚平庸的老好人鲁肃,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位高瞻远瞩、顾全大局的战略家。东吴孙策遇刺身亡后,孙权继位。在周瑜的引荐下,鲁肃与孙权“合榻对饮”,议论时事,鲁肃劝孙权成王霸之业。当时,鲁肃向孙权献策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这就是被后世称为“榻上策”的著名战略构想。而在赤壁前夕,曹军将至,又是鲁肃只身探夏口,高瞻远瞩,慧眼识英,带诸葛亮回江东引荐于孙权,果断促成孙刘联盟,联合抗击最大的敌人曹操。可以说,孙刘联盟的缔结,鲁肃居功至伟,为赤壁击败曹操创造了最佳的先决条件。

    

    而现代社会中却常见鼠目寸光、短视之人,他们管窥蠡测,一叶障目。因此,做出的决策常常朝令夕改,许多城市重复建设严重,造成各种资源的严重浪费,究其源,正是由于某些决策者缺乏高瞻远瞩的远见卓识,常常脑袋一热就拍桌子,定案子。

    

    人们常说“眼界决定世界”,于高处而观,所见定然长且远。青少年应该培养高瞻远瞩的品质,学会以开阔的眼界、长远的目光审视世界,只有如此,才能获得更大的人生舞台。

    

    思考实践

    

    1.搜集高瞻远瞩的历史名人资料,思考这种品质对个人前途的影响。

    

    2.以“高瞻远瞩”为话题,写一篇短文。

    

    3.做一次班级调查,看看同学们对自己的人生都有着怎样的规划。

    

    名言链接

    

    向前看总是明智的,但试图高瞻远瞩很是困难。

    

    ——丘吉尔

    

    预见是一种梦境,事件把我们从这梦境中唤醒。

    

    ——瓦莱里

    

    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能明察眼前,而且还能预见未来。

    

    ——忒壬斯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