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草根也可以做慈善

下载APP

第七章 草根也可以做慈善

第七章 草根也可以做慈善

    

    ——记环卫工人白方礼

    

    开篇寄语

    

    你这样做仿佛不曾怀疑/我还想要阻止你/你用一个人的力量,打造这条爱的桥/但是你如何收场/你这样做是否太过叛逆/我希望我认识你/走在人海未有茫茫/总有人不一样,令这里不一样/总有人不一样,令世界不一样/你也从来没有想过你会这样,睡得早/春风吹过一片茁苗青草/请你要一路走好!

    

    ——黄贯中《一路走好》

    

    动人风采

    

    一位年逾九旬的病弱老翁,

    

    一辆破烂不堪的旧三轮车,

    

    一个老人无私奉献的感人情怀,

    

    一个二十年助学的惊人神话。

    

    1974年,白方礼从天津市河北运输场退休后,曾在一家油漆厂补差。1982年,老人开始从事个体三轮客运。每日里早出晚归,辛劳奔波。

    

    1987年,相当于绕地球蹬了几十圈的74岁老人正准备告别三轮车时,一次回老家看到很多孩子因为贫穷而辍学的情境使他改变了主意,并重新蹬上三轮车,开始了新的生命历程。这一蹬就是10多年,直到他将近90岁。

    

    1994年,时值81岁高龄的白方礼在一次给某校的贫困生捐资会上,把整整一个寒冬挣来的3000元钱交给了学校,校领导说代表全校300余名贫困生向他致敬。老人一听这话,思忖起来:现今家里缺钱上学的孩子这么多,光靠我一个人蹬三轮车挣的钱救不了几个娃儿呀!何况自己也老了,这可咋办?老人的心一下沉重了起来。回到车站——他那个露天的“家”后,老人硬是琢磨了一宿,第二天天还未亮他就把儿女家的门给敲开了。

    

    儿女们看老人气喘吁吁地挂着一身霜露,不知有啥急事。老爷子要过一碗水,拍拍衣襟上的尘土,说:“我准备把你妈和我留下的那两间老屋给卖了,再贷点钱办个公司。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白方礼支教公司’。”儿女们你看我,我看你,说:“爸,您老看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老人乐不可支。“爸,我们嘛也不担心,就是担心您老这么大年岁还……”白方礼朝儿女们挥挥手,说:“啥事没有,你们开口支持我办支教公司比给我买罐头、麦乳精强百倍。”老人猛地一按车铃,伴着清脆悦耳的“丁零零”声,消失在晨雾之中。不久,由市长亲自给白方礼老人在紧靠火车站边划定的一块小地盘上,全国唯一的一家“支教公司”——天津白方礼支教公司宣布正式成立。开业伊始,他对受雇的20来名员工非常简明地说了办公司的宗旨:“我们办公司要规规矩矩挣钱,挣来的钱不姓白,姓教育。所以有一分利就交一分给教育,每月结算,月月上交。”

    

    他为自己规定了每月收入1000元的指标,每天要挣30到40元。“我还是像以前一样天天出车,一天总还能挣回个二三十块。别小看这二三十块钱,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一天的饭钱呢!”

    

    白方礼老人就是这样,节衣缩食把自己蹬三轮车的所得全部捐给了教育事业。以下是老人捐献的不完全记录: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800元,1990年为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会捐款2000元,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共捐款8100元。1992年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1993年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捐款1000元。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000元。老人每月还向天津的几所大学送去数额可观的赞助费。

    

    曾经有人计算过,这些年来,白方礼捐款金额高达35万元。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白方礼从没想过要得到回报。捐助的款项,也大多是通过学校和单位送到受助学生手里的,老人从没有打听过学生的姓名。当有人问老人对受他资助的孩子有什么要求时,老人的回答很朴实:“我要求他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多为国家作贡献。”

    

    照常理,像他这样的古稀老人不仅无须再为别人做什么,倒是完全应该接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可他没有,不仅丝毫没有,而是把自己仅有的能为别人闪耀的一截残烛全部点燃,并且燃烧得如此明亮,如此辉煌!

    

    引申体悟

    

    草根、平民阶层也可以做慈善。他们把最善良的心和爱意都捐献给了不幸的人们。其实,他们也不富裕,也有心酸,但还是省吃俭用,帮助最需要的人群。

    

    全国道德模范、被公众誉为“平民慈善家”的蚌埠普通市民李玉兰,就是这样一个乐善好施、自觉主动帮助他人的人。她全家12口人,曾经仅靠60多平方米的小饭店为生。令我们震撼的是,1990年至今,并不富裕的她,却为救助孤寡老人、捐助失学儿童、帮扶困难群众、情牵子弟兵、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累计捐资20多万元……

    

    李玉兰说:“打心眼里讲,要多的钱我也没有,都是平时点点滴滴省下捐出去的。一开始老头、儿女都还不知道,是我自己偷偷攒下来的。后来大家知道我就这样,也都支持我了。”

    

    张平宜,曾经是我国台湾《中国时报》资深记者,2000年,为了采访大陆麻风康复村的现状,来到了四川省西部一个叫大营盘的小村庄。2002年,她履行自己的承诺,为村庄的小学兴建了崭新的教室。2003-2011年,她辞去百万年薪的工作,在海峡对岸开办“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大营盘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11年来,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张平宜将一个供麻风村子女上学的教学点,一点点地建成为完善正规的学校,2005年至今已培养百余毕业生。

    

    他们让人感动,在于他们能从点滴之处给自己身边的人以力所能及的关爱;他们让人敬佩,在于他们能从自我做起,给贫弱者以温暖。他们捐出的不仅仅是金钱,那分明是一颗颗博大的慈爱之心!

    

    心动行动

    

    1.搜集白方礼老人的相关图片、视频、音频,并思考他这种精神对于自己有哪些深刻影响。

    

    2.思考一下你可以采用哪些方式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