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交响曲

下载APP

第四交响曲

第四交响曲(The Fourth Symphony)

    

    奥地利作曲家马勒创作第一时期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作者全部交响曲中最通俗易懂的一部。1899—1900年作。1901年首演于慕尼黑。该作品是典型的四个乐章组合的结构,但在第四乐章内加入了声乐。全曲以抒情明朗的风格为主。第一乐章以奏鸣曲式构成,引子的音乐模仿叮当的铃声,显得清新、无邪,它不仅在第一乐章内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第四乐章内也有新的发展。主部主题富于歌唱性,副部主题同样抒情,结束部的音乐则比较轻巧。展开部对以上几个主题分别进行发展,并用了对位的织体加以对比。再现部形成音乐的**。第二乐章具有谐谑曲的特点,作者形容这一乐章是“死神在演奏音乐”,为了突出神奇、怪诞的效果,配器上采用了调弦提高一个全音的小提琴独奏,再现了中世纪古提琴的特殊音色,这一基本主题就由独奏小提琴担任,音乐显得紧张尖锐,又充满滑稽感。在音乐发展中,还出现了新的主题,形成与基本主题的性格对比。乐章的结构相似于自由的回旋曲式。第三乐章为双主题变奏曲,两个主题都具有安详、深沉的性格,音乐中弥漫着忧郁之情。随着主题的不断发展,音乐的色彩在后半部分逐渐明朗起来,尾声处音乐突然由G大调转向E大调,形成一个振奋人心的**,然后又引出一段极为安谧、澄澈的音乐。第四乐章加入了女高音独唱,歌词选自《少年魔角》中的“天国的欢乐”。女高音声部的几段歌唱分别与纯乐队演奏相交替,第一乐章引子的铃铛声在此起到了色彩性点缀与串联作用。歌词的内容大意是:“尘世的音乐再美也无法同我们的(指天国)相比”,音乐与第三乐章形成意念的象征性同构关系。这种注重作品总体调性布局的象征意义——终了乐章的主要调性往往是前面乐章某一调性的隐喻性呼应,形成音乐的意蕴象征——是马勒交响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四交响曲》的音乐传递出马勒对人生的挚爱。乐观向上、朝气蓬勃的情绪在乐曲中占着主导地位,体现出青年人大胆进取、勇于搏击的精神风貌,代表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第四交响曲》的音乐清新优美,可听性很强,可作为鉴赏马勒交响曲的入门作品。(孙国忠)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