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性的游戏

下载APP

调性的游戏

调性的游戏(Ludus Tonalis)

    

    德国作曲家兴德米特的钢琴曲,包含一首前奏曲,十二首赋格曲,十一首间奏曲(分别插入各首赋格曲之间)和一首后奏曲。写于1942年。根据结构、声部和调性的处理,十二首赋格曲又可分为三组,即每四首赋格曲为一组,两端的两组结构较为复杂。中间的一组又可分为两对,在声部处理或调性布局上互为呼应。

    

    前奏曲。具有狂想曲性质,大致分为四个段落(第三个段落具有过渡性质)。段落间轮廓分明,段落内自成起迄,各段的情绪从昂扬、热烈,转入抒情、明朗,又导向宽广、壮阔。这首前奏曲作为整部套曲的开端,从f小调的C音开始,结束于#F旋律大调,实际上扼要地概括出了整部套曲的调性安排轮廓。

    

    赋格曲一,C大调。是一首二重赋格曲,第一个主题抒情,流畅,仅有呈示,第二个主题比较活跃,并有展开,而在全曲再现时,两个主题则作同时结合。

    

    间奏曲一。以三十二分音符的短小动机为基础进行发展,充满活力,最后结束于G大调,为下一首赋格曲作好调性准备。

    

    赋格曲二,G大调。主题和节奏都极为活泼、灵巧,全曲为三部性的结构。

    

    间奏曲二。是一首充满清新的田园风味的抒情曲。

    

    赋格曲三,F大调。分为两个部分,后半部分是前半部分的严格逆行倒影,形成了完全对称的结构。

    

    间奏曲三。具有谐谑曲性质,三部性的结构,再现时则将第一部分的主题和第二部分的主题作综合再现。

    

    赋格曲四,A大调。是一首二重赋格,第一部分的主题初步呈示后,主要采用倒影的形式展开,中间部分在速度与情绪上与第一部分对比较大,而第三部分则将前两部分的主题重叠再现,并作各种转位变化。

    

    间奏曲四。这首快速的间奏曲以十六分音符的动机为基础进行展开,在写法上接近巴赫的风格。

    

    赋格曲五,E大调。采用三部的结构,多次运用倒影形式进行展开。

    

    间奏曲五。主、复调手法并用,全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变化反复。

    

    赋格曲六,E大调。此首赋格是第五首赋格曲的姊妹篇,在呈示时,其音程安排和声部进入与赋格曲五相同,也多次采用倒影形式。

    

    间奏曲六。是一首速度较慢的庄重的进行曲,三部性的结构,其再现部分为呈示部分的变化再现。

    

    赋格曲七,b A大调。在风格上接近古典赋格曲的写法,但结构较为自由。

    

    间奏曲七。分成两个部分,为单主题结构,第二部分除音高位置不同外,还扩展了音区,加强了和声,加厚了织体,间奏曲的末尾为下一首赋格曲作好调性准备。

    

    赋格曲八,D大调。这首赋格是第七首赋格的姊妹篇,不仅在调性安排上与之相同,在风格上也接近古典赋格曲的写法。

    

    间奏曲八。全曲的三个部分中,第一和第三部分为主调写法,近似爵士乐的风格,第二部分为复调写法,以“横”线条的织体和清新、流畅的旋律,与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赋格曲九,b B大调。此首赋格包含原形、反行(即倒影)、逆行和逆反行(即逆行倒影)四种程序的主题,其谐谑性的主题与第三首间奏曲相呼应,而其呈示部的调性安排,则与第八首赋格曲相同。

    

    间奏曲九。是一首古典风格的莫扎特式的抒情间奏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移低二度变化反复,并加强了和声的紧张度。

    

    赋格曲十,b D大调。这首赋格的突出之点在于全曲可以均匀地分为两个部分,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严格倒影形式。

    

    间奏曲十。是一首民间舞蹈风的欢快的间奏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一小节的固定低音为基础,第二部分主题的开端与第一部分主题的开端紧相联系,第三部分则是第一部分的移低大二度再现。末尾,又为下一首赋格作好调性准备。

    

    赋格曲十一,B大调。实际上是一首慢速的二声部卡农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移低二度重复。

    

    间奏曲十一。是一首三拍子的圆舞曲,主题和节奏清新、流畅,三部性的结构中,第二部分除左手沿用第一部分的切分节奏外,右手运用了跨小节的切分节奏,再现部分则进行了扩展和转位处理。

    

    赋格曲十二,#F大调。这首赋格作为整部套曲的最后一首赋格,在调性布局上与开头的两首赋格相呼应,从而体现首尾呼应和拱形的结构。

    

    后奏曲。与前奏曲同主题、同节奏,是前奏曲的严格逆行倒影,即前奏曲的头音是后奏曲的末音,但采用倒影形式,前奏曲的第二个音是后奏曲的倒数第二音,同样采用倒影形式,依次类推。后奏曲开始于#C旋律大调,结束于c小调(最后加上一个C大和弦),再次回顾“从简至繁”的调性布局,在赋格十二曲与赋格一、二曲呼应的基础上,后奏曲又与前奏曲相呼应,从而再次形成首尾呼应和大的拱形结构。(钱亦平)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