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章 飞鸟新月

下载APP

第一五章 飞鸟新月

第一五章 飞鸟新月

    

    故人重逢,如历沧海桑田。那些原本已经掩藏的前尘旧事,刹那间,如决堤之水汹涌而来,冲垮了他努力修筑的堤岸。

    

    世间山水有相逢,有缘之人,哪怕隔国隔海,隐秘在山林荒径,亦能遇见。人生于世,当不为功名浮利所累,亦不惧丘壑波澜,用一颗纯净的心去看广阔世界,交挚友良朋。如此,便有爱可寄,有情可依,有梦可托。

    

    我平生所愿则是碗茗清烟,赏花赏月,随缘喜乐。徐志摩此一生被风月惊扰,为情爱所困,又执着于诗文,潇洒风流,亦纠缠难舍。他的情不仅是爱情,还有友情。

    

    徐志摩曾放弃学位,从美国赶往英国,只为寻找他崇拜的罗素。后因缘巧合,他得遇狄更生,再逢林徽因,亦有了康桥那段耐人寻味的故事。人世所有相逢都是前生埋下的伏笔,今世红尘有约,是为了续缘、续情,亦是为了灭缘、断爱。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这样一个人物亦和徐志摩有过深刻的交集,有过温暖的相知。多少人在他的《飞鸟集》中放飞心灵,于《新月集》里寻觅花开。他说,让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泰戈尔的诗风对中国现代文学有过重大的影响,感染了郭沫若、徐志摩、谢婉莹等一代文豪。他不是一个纯粹的诗人,他创立了一种人生哲学。他说:“我的哲学像天际的云,能化成一阵时雨,同时也能染成五色彩霞,以装点天上的盛宴。”

    

    为了加强中印两国文学艺术交流,泰戈尔受梁启超和林长民邀请前往中国讲学。当徐志摩得知泰戈尔应邀访华的消息时,自是欣喜若狂,并为泰戈尔此次中国之行做了充足的准备。更为幸运的是,徐志摩被邀请作为泰戈尔的英文翻译。

    

    徐志摩曾说:“我们所以加倍的欢迎泰戈尔来华,因为他那高超和谐的人格,可以给我们不可计量的慰安,可以开发我们原来淤塞的心灵泉源,可以指示我们努力的方向与标准,可以纠正现代狂放恣纵的反常行为,可以摩挲我们想见古人的忧心,可以消平我们过渡时期张皇的意气,可以使我们扩大同情与爱心,可以引导我们入完全的梦境。”

    

    1924年春,万紫千红,莺飞草长,似要遮住人世所有的荒凉。上海汇山码头名流聚集,他们都是为了等候传说中的大文豪泰戈尔。徐志摩于人群之中见到那位仰慕已久的老人。他身穿棕色长袍,头戴红色软帽,银白胡须于风中飘动,向相迎的人群双手合十致意。

    

    泰戈尔飘然淡泊的气度,那种不被功利浸染的纯净,令徐志摩深深折服。他的到来喧沸了整个中国文艺界。随后,泰戈尔稍事休歇,便在徐志摩等人的陪同下,游览龙华古寺,静赏翠柳桃红。

    

    次日,为表达对文艺界各方人士的深情厚谊,泰戈尔在上海做了来华后的首次演讲。盆花绿植装点的室内,诗意且浪漫,全场座无虚席。诗人久闻杭州西湖风光,趁此讲学和游历之际,选择从上海下杭州,游览江南的湖光山色。

    

    春日西湖碧波荡漾,一桃一柳,妙不可言。诗人泛舟,置身于山水之中,像一幅洇开的水墨画卷,美不胜收。听罢千年古刹灵隐寺的暮鼓晨钟,于佛前感受世间的缘起缘灭。为见证这场美丽的相逢,泰戈尔在灵隐寺做了《飞来峰》的演讲。

    

    辞别杭州古城,一路向北,经六朝古都南京,又过济南,沿途赏阅大好河山的风光,亦重温书卷里的历史文明。辽阔的中华大地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流转兴废,有无数可以探寻的风景和故事。况他们诗人情怀,难免生出怀古思今之感。

    

    北京是泰戈尔此次神往之地,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自古是文人墨客汇聚之所。这座饱经历史变故的都城,无论何时都有其不可遮掩的高贵和王气。中国文化界诸多名流为迎接远道而来的大诗人齐聚一堂。

    

    暮春时节,杨柳飞花,厚重的北国被葱茏的绿意覆盖,亦添了温婉与灵性。又或许,这座都城因为诗人的到来,不再那么盛气凌人,亦消减了它的霸者之风。泰戈尔于北京的演讲更加频繁、丰富,他周旋于众人的热忱中,自是乐此不疲。

    

    徐志摩和林徽因因泰戈尔的到来再次有了交集。泰戈尔的所有演讲,徐志摩必随左右。林徽因作为新月社的成员,又是林长民的掌上明珠,以她的才情风姿,负责接待泰戈尔的工作自是不可或缺。她被选任为泰戈尔于北京期间的副翻译,如此便与徐志摩朝暮相处。

    

    故人重逢,如历沧海桑田。那些原本已经掩藏的前尘旧事,刹那间,如决堤之水汹涌而来,冲垮了他努力修筑的堤岸。苦苦压制的情感再度泛滥成灾,说不得,道不尽,更止不住。彼此对视的那个瞬间,过往残缺的碎片被拼凑成完美的画面,那么清晰,那么刻骨。

    

    以为遗忘,原来只是搁浅在内心柔软的角落,不忍碰触,不敢碰触。那年的康桥已成昨日的风景,可佳人明明还在,风华不减,缘何有情不得圆满。她自是情有所依,良人相伴,甚至全然忘记伦敦的烟雨,康桥的柔波。他却情有独钟,为那场铭心爱恋受锥心刺骨之痛,依旧无法自拔。

    

    北京天坛,京华知识界为泰戈尔举行了盛况空前的欢迎会,陪伴他左右的是徐志摩和林徽因。当他们三人立于会场时,令在座之人赞叹不已。曾有人言:“林小姐(徽因)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

    

    时逢泰戈尔六十四岁生日,徐志摩和北京学术界的友人安排了一出别出心裁的寿宴。祝寿会上,演绎了泰戈尔名剧《齐德拉》。林徽因扮演公主齐德拉,张歆海饰演王子阿俊那,徐志摩则饰爱神。新月社的成员对泰戈尔的敬意,让这位不远千里而来的老人深深感动。

    

    因了徐志摩的倜傥潇洒,林徽因的貌美如花,那时间的北京城文艺界纷纷说起了才子配佳人的闲话。他本多情才子,她亦佳人国色,但他们注定只是红尘陌上擦肩而过的路人,有交集,有纠缠,却不能双宿双栖。他们的缘分不多不少,不短不长,只能走这么远。

    

    北京的初夏,繁花盛放到不可收拾之境地。人生聚散亦如这花开花谢。壮美河山、古老文明以及良朋知己,终究留不住诗人的匆匆步履。泰戈尔此次北京之行落下帷幕,他将去往山西太原,此为他在中国的最后一站。

    

    而林徽因亦在此时再次选择优雅地转身。她是他过尽人海想要携手一生的人,他却是她生命中的过客,是人生的一次转场。她告诉他,她将要和未婚夫梁思成去往美国,一同留学深造。此番一别,相隔迢遥山水,不知来日相逢何处,再遇何年。

    

    才子有心,佳人无意。她走时从容洒脱,他的世界又是一番天崩地裂。她就是这样的女子,任何时候都让自己明净如水,不埋愁惹恨。她只愿自己是人间四月里的风,飘逸自如,不被人情所缚,不为世事惊扰。她不想自己卷入是非恩怨中,所以每一次她都要提前离开。

    

    “我真不知道我要说的是什么话,我已经好几次提起笔来想写,但是每次总是写不成篇。这两日我的头脑只是昏沉沉的,开着眼闭着眼都只见大前晚模糊的凄清的月色,照着我们不愿意的车辆,迟迟地向荒野里退缩。离别!怎么的能叫人相信?我想着了就要发疯,这么多的丝,谁能割得断?我的眼前又黑了!”

    

    万般不舍,亦无可奈何。更何况友人尚在,徐志摩不能让自己陷入悲伤而疏淡了泰戈尔。他重视和泰戈尔之间的情义,故一路陪伴老诗人走过万水千山。徐志摩和泰戈尔乘上去山西太原的火车,然后离开前往上海,后又东渡日本。他将遗憾抛掷在熟悉的风物里,又去和陌生的景致相认。

    

    几番辗转,只做短暂地停留,徐志摩和泰戈尔便离开美丽的岛国日本。二人于香港挥泪而别,依依难舍,并约定来年于欧洲再次相会。几月的相伴相知让他们结下了深刻的友谊,亦成了彼此一生的珍惜。

    

    道一声珍重,各自转身,你有你的归依,我有我的宿命。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