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林徽因生命中的三个男人
附录一 林徽因生命中的三个男人
不信人间有白头·梁思成
近来,许是因了光阴流转太急,总会心生惶恐。明明相安无事的日子,却好似经历了离合悲欢,不得平静。可身处红尘,又不觉纷扰,心存烦忧,又不觉悲凉。
对过往的人事,不敢追忆,因有缺憾,怕生悔意。如此轻易走进别人的人生,参与别人的故事,感受别人的生死,实非我愿。可世事有了前因,便有了后来的果报。那场民国的烟雨,民国的春风,吹过我淡淡的人生,之后生出如此多的交集。
原以为只是一阵风,吹过就过了。可这场风,行经我最美的年华,伴我红尘冷暖,聚散交替。而后,有了我当下不惊不扰的生活,远离世味尘嚣,每日喝茶养花,平淡修行。看似有许多改变,实则一如既往,还是从前那般,多情善感,又淡然无争。
诺言很美,却抵不过平淡的生活。有那么一个人,他不平凡,又不够浪漫,他不诗意,却让人觉得踏实深稳。他便是梁启超的长公子,民国世界里一个稳重真诚的男子。他一生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为著名建筑史学家、现代建筑学家。
倘若不是因为林徽因,他的一生或许崇高伟大,却没有那么美丽的情事。又或许,他宁愿有一段平凡的相遇,娶一个平凡的妻,与之平凡终老。如此,他也许失去一些华美的片段,却也可以省略一些无谓的纷扰。
能娶到美艳如花的林徽因,梁思成算是三生有幸。当时的林徽因,才华惊世,貌可倾城,她的雅逸风姿,脱俗气韵,无人能及。她灵气秀丽,却不是小家碧玉,她的学识与品格绝非寻常女子可比。
甚至有人说,若非梁思成为梁启超长子,又和林徽因自小青梅竹马,这朵清雅绝世的白莲不会钟情于他。林徽因本是灵性诗意的女子,奈何内心深处又向往安稳平静。在她情窦初开时,邂逅了倜傥风流的徐志摩,又被康桥的风景所迷惑,一度沉于情海,迷失方向。
徐志摩为她写情诗,与她漫步在康桥的金柳下,泛舟柔波上,海誓山盟,不尽缠绵。那样美好的画面,世间任意女子都会为之动容。徐志摩为了她,不惜断离结发之妻,只为给她一个完美的答案。可她却在情深意浓之时,骤然转身,将他独自抛弃在康桥,寻寻觅觅。
并非她不懂情,不知他心意,她尽管年轻,却始终清醒明澈。她亦惧怕世俗的流言碎语,薄弱的身姿害怕承担风雨。唯有割爱断情,远离是非,按照生活平淡的轨迹去安然行走。这个女子看似坚定,实则柔软,她害怕伤害,经不起大的破碎。
此一生,她亦为情所累,却不为情所缚。她知道,有时候失去比拥有更幸运,放下比得到更珍贵。有些人注定只是隔着山水人海,相望相安。她的理性冷静,让徐志摩为之追慕了一生,也让金岳霖为之守护一生。
徐志摩是她灵魂的伴侣,终其一生,愿陪她写诗赏景。纵算他后来邂逅了妖娆风情的陆小曼,与她红尘欢爱,亦终不忘林徽因。而金岳霖对之更是情根深种,为了她,愿舍弃一切脂粉,为她终身不娶,誓死相随。
这个女子,不妖不媚,一世亭亭,清白无尘,值得他们如此真心相待。梁思成自知林徽因的才情,更知她的风华绝代于民国世界无人可比。因了她的光彩照人,因了围绕她身畔那许多的追慕者,她选择了他,他自觉幸运,有受宠若惊之感,亦生惶恐之心。
梁思成深知自己不及徐志摩潇洒风流,而这朵美丽的白莲似乎与徐志摩的浪漫多情更相配,更值得让人祝福。可林徽因却偏生割舍那段康桥之恋,选择和梁思成携手世俗,共赴荣辱。她是个聪明冷静的女子,她不允许自己的人生有丝毫的偏失,她是桀骜的,却不够任性,她百态千姿,却愿入凡尘烟火。
梁思成和林徽因婚后,曾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只淡淡一笑:“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多么聪慧清醒的女子,在她的生命中,仿佛没有伤害,无论是对徐志摩还是梁思成,又或是金岳霖,她都平和相待,纵是伤害,亦是温柔的。所以,他们甘愿为她一生迷恋、痴绝,无怨无悔。
她承诺的,做到了,她的确没有半途离场,用一生最美的光阴来回答梁思成的问题。尽管这个男子陪她看透风景,却不能为之吟咏山水。尽管这个男子与她同修同行,却时常不解她内心万般情思。她愿意与他这样安稳平淡地活着,尽管也有无法弥补的缺憾,可她觉得人世踏实、深稳。
他们共同热爱建筑事业,并肩走过荒野古道。林徽因灵性天然,见识过人,她用诗人的美感和想象力来寻找设计灵感。梁思成则绘画设计图纸,他要求设计图纸尺寸准确,文字与图分布均匀,干净简洁,一目了然。彼此间可谓珠联璧合,没有诗情与浪漫,却甘愿背负使命,奉献一生。
冰雪聪明的林徽因和严谨认真的梁思成在一起探讨学术观点,亦时常有争执。关肇邺在《忆梁先生对我的教诲》中回忆:“在先生那朴素而高雅的书房里,经常可以听到梁林对学术上不同观点的争论。……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但都有很充足精深的论据。我在旁静听,极受教益。也常有某一雕饰在敦煌某窟或云岗某窟、某一诗句出于何人之作等的争论而评比记忆力,等到查出正确结论,都一笑而罢。这些都使我感到多么像李清照和赵明诚家庭生活中的文化情趣。”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那是个高雅美丽的女子,一袭素净白衣,案几瓶花不绝,画意翩然。这样一个高贵的女神,为他平凡生养,为他红袖添香,与他甘苦相共,数十年风雨,毫无怨尤。
奈何红颜薄命,多病柔弱之姿,离尘而去。从此,世间再无林徽因,与她相关的一切美好,皆留在人间四月天。“万籁无声,孤灯独照。”
有这么一个女子,不在乎年轮差距,不惧世俗闲语,选择陪伴梁思成,给他温暖和慰藉。她叫林洙,出身卑微,没有林徽因倾城的貌,更无她旷世的才,林洙有的只是平凡真挚的爱,死生相依的情。她不想做建筑界第一夫人,更知无法取代林徽因的地位,她只想做他平凡贤惠的妻,卑微地陪伴,抚慰他余生寥落。
林洙曾这样赞美林徽因:“她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美丽、最有气质的女人。风华绝代,才华过人。”她此生注定默默无闻,只能在林徽因华丽的背后,隐透些许光影。纵是与她患难相共的梁思成,亦无法为她承担更多的风雨,给她明媚与荣耀。
并非梁思成负心薄幸,他不过是一个平凡的男子,需要一个温柔平凡的妻。林洙给了他林徽因所不能给的爱,她全心全意地依赖他,仰慕他,照料他。梁思成曾对林洙说过,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才华过人,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
他虽不是凡夫,可与那样一个清雅绝俗的女子相处,的确不易。他怕自己的爱配不得她的典雅纯美,她优雅端丽的气质,让他觉得她的人始终缥缈在云端。而林洙虽与他相差二十七岁,却对他恭敬顺从,更像与他执手白头的妻。
“我多么多么想念你,无比需要你。”这是林洙对梁思成说的话,简单无华,于他却字字千金。也许世间最深稳的爱,不是那些华美的诗章,而是发自肺腑的真诚话语。又或许,她给他的,恰好是他此生未曾得到、拥有过的。所以,在林徽因离世之后,梁思成没有选择寂寞相守,而是与一个他认为合适的人相伴相依。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若非经历了人世间的生死离恨,又如何相信还会有地老天荒的爱情。所谓白头,又是什么,多少人许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诺言,到最后,都付与了无情的流光。
总有那么一个人要提前离场,而那个伴你白头的人又会是谁。不深情便不会薄情,林徽因离开了梁思成,梁思成又离舍了林洙,他们之间都有过真心,只是无法做到白首不相离。
我曾说,世间最美的,不是相遇,而是重逢。也许,从何时牵手,有过怎样刻骨的爱恋,那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走到人生的最后,谁还陪在你身边。其实,海誓山盟,浓情蜜语,皆抵不过平淡的相守。
要怎样深刻的缘分,该修行多少年,才能和某个人死生相依,相约白头。也许一生,也许三世,也许千年。
世间最美的,不是相遇,而是重逢。也许,从何时牵手,有过怎样刻骨的爱恋,那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走到人生的最后,谁还陪在你身边。
我本将心托明月·徐志摩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初次读这句话,只觉惊心,有似曾相识之感。看似对宿命的屈服,实则又蕴含太多的不舍和无奈。世间万般,因缘而合,因缘而散,等不到,求不得。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越不过的沧海,淌不过的河流,圆不了的梦,舍不下的人,断不了的情。徐志摩在康桥水畔,寻觅守候,他终究得不到林徽因。张爱玲用尽青春年华去爱一个人,她最后还是失去了胡兰成。
千万个人,千万次擦肩,只有一次遇见,让人回眸,刻骨不忘。每个人来到人世,各有信仰,各有使命。有人痴心于烟花巷,有人执迷在名利场,也有人只是为了看看山,看看水,看看打梅桥柳溪走过的众生。
有人说,徐志摩是民国世界里的风流情种,他来世间,只为了爱和诗,为了美丽和自由。他出身富贵门庭,为海宁硖石商会会长徐申如的独子,自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又生得聪颖机灵,明朗俊俏,有神童之相,还被大师批过宿命:“此子系麒麟再生,将来必成大器。”
显赫鼎盛的门庭,不可一世的才华,神清俊逸的气度,富贵名利于他当真是触手可及。他原该驰骋于商海官场,春风得意,可他偏生于文坛诗界叱咤风云。他背负诗歌和浪漫,纵身情海波涛,痴恋人间风月,只慕厮守相欢。
于我心中,他只是一个民国的人物,多情亦悲情,繁华亦落魄。他看罢民国的山水风光,爱过民国的女子,如此而已。他人生短暂,不过匆匆三十五载,可他的故事,却繁复曲折,波澜不息。
他其实只是一个文人、诗者,他一生只想为爱而活,为心中爱慕的女子,为那些可以细诉衷肠的美丽诗行。他要的,其实并不多,是真和美,是爱的自由,是灵魂的归依。这些原本是一个寻常平凡的人便可以拥有的,于他却要经历千灾万难。
他也曾有高过云天的抱负,心怀苍生的悲悯,为了梦想,毅然漂洋过海,置身于墨雨书山。天涯道路,风雨相携,他皆是无惧,只愿以微薄之力承担一片山河。但为了灵魂的知己,他可以轻易放弃辛苦耕耘的学位,只为人世一段美丽的相遇。
徐志摩为了寻找罗素,去往英国伦敦,竟不知,在这座雨雾之都,美丽的康桥,邂逅了一位令他魂牵梦萦的女子。沧海桑田的等候,金风玉露的相逢,满足了他多年来对爱的想象,亦弥补了他内心的缺憾。
那是一个秀丽亭亭、静若白莲的女子,她温婉柔情,亦高贵典雅。她打江南雨巷走来,娉婷轻灵,跋山涉水,只为了与他在伦敦的烟雨中执手,与他发生一段浪漫唯美的爱情。那时的林徽因,正值妙年锦时,一如人间四月天的绿,因了这个诗情温柔的男子,情窦初开。
于他眼中,她是人间高贵的女神,她的出现是为了让他走出烟火凡尘,在爱河里沉醉不醒。她自是清丽脱俗,风华绝代,有着倾倒众生的容颜,他亦是儒雅俊逸,风度翩翩。才子佳人,本是良缘,他们的相遇却是一段美丽的错误。
那时的徐志摩,二十三岁,早已成婚,并有一个两岁的孩子。林徽因,年仅十六岁,但知晓父亲准备将她许配给梁启超的长公子梁思成。她虽年小,却是个知性有涵养的女子,她早慧亦清醒,懂得投身一场无果的爱恋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她极力压制内心的欢喜,不敢义无反顾去爱,更不敢轻易为成全爱情而忽略现实的种种。行走在美丽的康桥,她亦是怅然失所,她虽坚强,却更薄弱,她没有足够勇气去担当更多的风雨。
徐志摩为了给林徽因一个完美的答案,决意离弃结发妻子张幼仪。他顾不得张幼仪身在异国他乡的陌生与孤独,也顾不得她怀有身孕的凄凉处境,更顾不得几年的夫妻情分,为了心中所爱,为了灵魂归依,他必须了断前缘。爱有多少慈悲,就会有多少残忍,他对林徽因情深义重,对张幼仪负心绝情,亦只是遵从内心所愿,迫不得已。
爱,没有相欠,也没有辜负,他亦只是遇见了自己逃不过的劫数。林徽因不想为难自己,不忍伤害别人,唯有退却,悄然转身。当徐志摩如愿以偿离却张幼仪,匆匆奔往康桥,以为从此可以携手佳人,地老天荒,竟不知,他梦中的女神已然不辞而别。她是冷静的,她明白,人生需要舍弃,方能无波无痛。
原以为是他的归人,转瞬成了过客,像做了一场梦,悄悄途经了她的一片光阴,未曾得到便已离散。她平静地接受现实,在属于她的世界里依旧风华绝代。梁思成也许不够诗情潇洒,却也是谦谦君子,至少她是他的唯一,与他相处,不必担忧伤害,亦无破碎。她虽不凡,却想做一个俗世女子,享受安稳的幸福。
多年后,林徽因曾说过:“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实上太不可能。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她又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的那样一个人……”
无论是否真的爱过,爱得多深,皆葬于时间沧海里,散淡成烟。尽管那时的徐志摩独自在康桥心碎断肠,尽管林徽因亦为他辗转不安,最后也只是人生中的一段插曲。她有了她的生活,和梁思成相濡以沫,共赴山河万里,享受安然的幸福。
徐志摩亦算是幸运,在失意之时,遇见了民国另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陆小曼。陆小曼的风情妖娆,民国女子无人能及,纵是林徽因,亦抵不过她的妩媚妖艳。那是一个有妖术的女子,不施粉黛,不着华服,不修雕饰,就美得惊心动魄。
民国女子美丽万千,没有一种美可与陆小曼相比。她时而若空谷幽兰,清雅出尘,时而像摇曳海棠,媚入骨髓。她是舞会的皇后,风致翩然,光彩照人;她也是病弱西施,四季光景总离不开药炉,柔软病体,更是百态千姿。
这样一个女子敢爱敢恨,也招摇任性。她不似林徽因,于爱面前,清醒隐忍,转身背离。她本有夫之妇,为了心中所爱,甘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为了徐志摩,她忍受世间无情的谩骂和责备,她抛弃丈夫王赓,打掉腹中的孩子,并为此承受永远不能做母亲的代价。徐志摩也是费尽万般周折,才抱得美人归。他们婚后在老家硖石过了一段郎情妾意、温柔缱绻的静谧时光。后来因为一场战争,他们逃难去了上海,体弱多病的陆小曼旧疾再犯,自此变得慵懒放纵。这个出身名门、自小养尊处优的富家小姐,享尽荣华的军官太太,骨子里原本就经不起上海这十里洋场的诸多诱惑。
徐志摩为了宠爱娇妻,购置洋房,并将屋舍装扮得豪华典雅。陆小曼从此在她的国里,打牌跳舞、喝酒唱戏、作画会客。她奢侈铺张,挥霍无度,雇司机,请用人,包剧院,捧戏子。她买东西从来不问是否需要,凡看上的皆买回家。她贪吃懒散,对外界的事漠不关心,总沉醉于自己的欢场,不亦乐乎。
为了她,徐志摩在几所大学任教,闲暇之余,还要通宵达旦地写作,只为挣取更多的银钱供她挥霍。她依旧我行我素,每日像个妖精一般唱戏跳舞,全然不顾他的辛苦奔忙。陆小曼一身病体,始终不得好转,最后徐志摩为她请来了翁瑞午,为她按摩推拿。
为缓解陆小曼的病痛,翁瑞午教她吸食鸦片,从此,陆小曼再也离不开阿芙蓉,亦离不开翁瑞午。无论白天黑夜,她皆卧于烟榻上,吞云吐雾,飘然似仙。为了这笔庞大的开支,徐志摩辞去上海的教职,去往北京任北京大学的教授。
天南地北,徐志摩每日忍受相思的煎熬,陆小曼却始终不肯舍弃上海的一切,伴他暮暮朝朝。他节衣缩食,乘坐免费的邮政航班,只为省俭更多的银钱供陆小曼挥霍。他的千恩万宠让她忘乎所以,每日沉迷于烟雾,早已失去过往的美好与灵性。
之后的生活,彼此间生了矛盾,多了争闹,亦有了隔阂。困惑潦倒的徐志摩,对心中那朵清雅的白莲始终不能忘情。甚至有人说,徐志摩去往北京,是因为那儿住了一个林徽因。在北京的日子,徐志摩时常去林徽因家中做客,谈诗歌,论人生,有时甚至小住几日。
林徽因去香山养病,徐志摩更是于山中陪伴,陪她煮茗夜话,为她端茶试药,温柔体贴。因为不曾拥有,所以更觉可贵,比起林徽因的清淡明净,陆小曼的任意妄为让他心神俱伤。只有徐志摩可以给林徽因这样的诗情,也只有林徽因可以让徐志摩一次又一次灵魂震撼。
真爱无悔,徐志摩从不后悔当年为了林徽因背弃张幼仪。就连张幼仪都说过,徐志摩从不曾对林徽因忘情。而自恃才高、骄傲风华的陆小曼始终对林徽因存有芥蒂,她允许徐志摩和许多女子往来,却惧怕他和林徽因有太多的交集。她们之间,无须相比,也无可相比,世人眼中,林徽因是清白无尘的,而陆小曼则更多的是放纵和堕落。
徐志摩愿将内心的一切告知林徽因,她的温柔冷静是一剂良药,可以抚平他的哀伤和遗憾。只是任凭他对她有多少钦慕,有多少依恋,亦只能远远相望,他们之间早已隔了时空沧海。
每个人都有回不去的曾经,林徽因就是徐志摩此生回不去的曾经。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她有她的情债,有她的宿约,有她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她必须循着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前行,不能有丝毫的错乱与偏失,她伤不起。
那一年,徐志摩登上一架亡命的飞机,只为了去听林徽因的一场讲座。到底是林徽因的等待,让他甘愿葬身山谷,幻化流云,还是他用死亡的方式,来惊醒醉于烟榻之上的陆小曼?又或者,这场灾难仅仅是他宿命里逃不过的劫?
陆小曼曾说:“志摩之死,死于林、死于情者也。”倘若真是为爱而死,于徐志摩来说,自当无悔。他生前羡慕这样的死法,也期待这样的死法。他一生短暂,得到过,也失去过,伤害过别人,也被人辜负过。
他是那缥缈的云,来去无痕,聚散无依。她是那天心的月,明净清澈,可望而不可即。他一生才高,一生情深,抵不过浩荡天意,最终葬于瘦水残山。她一世倾城,一世清白,也只是被封存在人间四月天,有过那么一次花好月圆,便足矣。
每个人都有回不去的曾经。
美人如花隔云端·金岳霖
今日芒种,却无丝毫夏日之感,多雨的江南,亦将进入漫长的梅雨之时。《红楼梦》中曾有笔墨描述了芒种之日送花神的习俗。“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红楼梦》里的众多金钗佳丽,皆为花神。又或者世间女子万千,皆是花神之化身。唐人李白《长相思》有句:美人如花隔云端。自古美人多谦谦君子追慕,有缘者携手相牵,红尘欢爱一场,不负似锦佳年。无缘者,纵算近在咫尺,亦只可遥遥相望,如隔云端。
茅屋赏雨,竹林闻琴,烟水云气,生出清远旷达之感。流年寂寂,需丝竹琴音来滋养心性,岁月薄凉,需山水草木来装点情怀。“托杯玄胜,远咏庄老”,魏晋名士风流洒逸,喜清谈,放达不羁,率性而为,情真自然,清雅深致。
有那么一个人,生于民国,却有着魏晋风度,名士雅量。有人说他如同嵇康,崇尚“越名教而任自然”之人生观。他是民国的金岳霖,被誉为中国哲学界第一人,一个泰斗级的人物。
然而这样一个响亮的人物,于我却是陌生的,又或者说太过遥远,无法碰触。他一生浪漫天然,率性幽默,年少时受西方教育影响,仪表风姿皆有绅士风度。他喜结交朋友,为人乐观宽厚,不拘俗礼。于生活,他随性散漫,安之若泰;于情感,他理性冷静,痴心不已。
林徽因,这样一个女子,穿行于民国的街巷,有惊世的才,倾城的貌。民国女子百态千姿,唯有她,始终端坐如莲,灵巧流转,顾盼生情。这个女子冰雪聪明,浪漫多情,却又一生从容自若。她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所到之处,皆熠熠生华。
这个女子被无数男子爱慕着,她的情感生活却无多坎坷。她是幸福的,她的幸福,皆因了其明净理智的心性,仿佛任何时候,她都可以做到清澈无尘,做到清淡醒透。她明明有一颗善感的心,又总能收放自如,无有违和之感。爱与不爱,离合取舍,都需要勇气。她便是那个坚定的女子,在纷芜的世间,不慌不忙地行走,步步生莲。
她少女时期,随父亲林长民游历欧洲,在烟雨伦敦,美丽的康桥邂逅了风流倜傥的徐志摩。诗意浪漫的徐志摩开启了她的心门,让她曾一度落入情海,在康桥迷失方向。可她懂得转身,不让自己沉溺于一段无果的爱恋中,不可自拔。
她选择和青梅竹马的梁思成携手相牵,共赴建筑事业,她耐得住人生的清冷和寂寞,踏遍河山万里。她出身名门,养尊处优,光彩夺人,为了事业,不惜行走在人烟稀少的穷乡僻壤、荒寺古庙。战争期间,困居李庄,疾病缠身,亦不忧不惧,始终明澈如水。
她此一生,无论行至何处,去往哪里,总有那么一个人如影随形,不离不舍。倘若说徐志摩是她的灵魂伴侣,梁思成为她的人生伴侣,而金岳霖则超越了这一切,他用最高的理智驾驭了自己的感情,因她终生未娶,痴爱一世。
徐志摩给了林徽因诗一般的美丽,给了她懵懂的爱恋,梁思成给了她真实的相依,风雨相共的温暖。金岳霖却让她心生钦佩与敬爱,让她此一生,觉得因他的存在,而不怕无枝可依,更不惧此身无处安放。
金岳霖是一个懂感情的人,他对林徽因的痴恋无人不知。他和梁思成一直保持君子之交,对林徽因的感情亦毫不避讳,但始终隔着距离。他们一直毗邻而居,只要有林徽因所在之处,便可见金岳霖的身影,他默默地相守,默默地呵护,不问对错,不求结果。
在金岳霖的心底,林徽因便是那美人,虽近得可以呼吸相闻,却一生一世隔在云端。他恋慕她的倾世容颜,欣赏她的谈吐才华,更怜惜她的人世艰辛,为她甘愿舍弃红尘万千,不图朝朝暮暮,但求此生与她一墙之隔,简单相陪。
林徽因对金岳霖的情感亦胜过了寻常男女的情谊。每遇繁难之事,皆同金岳霖倾诉,就连她与梁思成之间闹矛盾,亦有理性冷静的金岳霖相劝。林徽因自问是一个对情感坦荡清醒之人,却也因金岳霖的冷暖相伴生了依恋爱慕之心。
林徽因曾对从外地考察回来的梁思成说,她苦恼极了,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梁思成听罢一夜不眠,次日他告知自己的爱妻:“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
梁思成没有徐志摩的浪漫诗情,没有金岳霖的深邃风逸,却亦是谦和君子,豁达明朗之人。当林徽因将梁思成的话语转达给金岳霖时,金岳霖心生感动,答道:“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自此,金岳霖对林徽因更是关爱备至,与他们终身为友,邻院而居。他此一生虽孤身一人,无儿无女,却自得其乐,晚年跟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住在一起,梁从诫夫妇称他“金爸”,对之敬重仰慕。
有人说,金岳霖并非一生只钟情于林徽因,其终身未娶,亦只是遵从命数的安排。早年,金岳霖曾与一美国女士同居过,他的外国女友中文名为秦丽莲,她倡导不结婚,故此与金岳霖只有过一段露水情缘。
无论金岳霖是否与别的女子同居过,又与谁结下过短暂的缘分,他对林徽因的感情,不会因任何人、任何事更改。他将对林徽因的那段刻骨爱恋深藏于心,为之默默付出,风雨相共。他爱得深沉,爱得坦荡,爱得理性,也爱得清白。
他让这份爱维系了一生,坚定不移。直至林徽因病逝,金岳霖始终陪在其身边,为她泪流不止。也只有他,能为她写下那么别致的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个女子从此定格在最美的人间四月天,有着曼妙多姿的情怀,有着不会老去的容颜。
徐志摩爱林徽因,为她丢魂失魄,当她转身离去,他又有了风姿绰约的陆小曼。梁思成爱林徽因,与她一世夫妻,恩爱情长,在林徽因死后,他另娶他人为妻,伴他流年孤寂。唯独金岳霖静守誓约,为了她,独自活到鸡皮鹤发,不忘初心。
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岳霖在北京饭店请宴。旧日的故交收到邀请函,不禁纳闷,老金为何请客?到场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此番情深,令无数人感动涕零。
他对林徽因的这段情,不敢忘,不能忘,无法忘。在他白发苍苍之时,曾拿着林徽因的照片,久久凝望,哽咽难言。多少前尘过往,皆已消散,相片中的人,亦随日影飞逝,杳无踪迹。可他心中的林徽因,始终清雅如莲,在人间四月天,端然清丽,不生不死。
金岳霖的一生是孤独的,他却让这份孤独不生悲凉。美人如花隔云端,他穷尽一生,未能求到,却无怨无悔。他看似苦苦深藏的爱,实则那么轻松洒然。他无须对任何人遮掩,更无须对任何人交代,他只听从自己的内心,爱着他心底的林徽因。
他来这世间,不过是为了爱一个静若莲花的女子,不过是为了还清一份债约,不过是为了留下一段感动。看似漫长繁复的一生,让人无法深刻去解读,又或许,我们可以为之省略所有的过程和段落。只要记得,他和林徽因的这桩情缘,记得他此生用尽一切爱过一个他得不到的女子。
世事叵测,缘分渺茫。多希望,一茶一饭一颗心,一生一世一双人。却总是难遂人愿,又或许,无论是否拥有,终有一天,亦会离散。那时,不知该拿怎样的心、怎样的情来收拾残局。
相爱总是相负,相聚终会相离。他是幸运的,经过一个女子的妙年锦时,伴她红颜老去。若有来生,或许他还会选择今生这样的情,默默守护,她做那个清颜绝代的林徽因,他做痴情不改的金岳霖,依旧这样遥遥相望,美人如花,隔云端。
人只有将寂寞坐断,才可以重拾喧闹把悲伤过尽,才可以重见欢颜;把苦涩尝遍,就会自然回甘。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