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才梦之队 实现中国梦

下载APP

打造人才梦之队 实现中国梦

打造人才梦之队 实现中国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大小、领土幅员多寡而定。人才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具活力的要素之一,也是衡量综合国力最具标志性的因素之一。无论是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还是管理体制完善,都离不开人才作用的发挥。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现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推动力量。各国实践证明,以人才为集中代表的人力资源发挥的作用越凸显,经济社会的发展就越迅速。打造人才“梦之队”,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价值。

    

    强大人才“梦之队”建设,是顺利实现中国梦的人力资源基础。作为有着13亿多人口的国家,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发展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人才是最宝贵的推动力量和变革因素。继续这一历史征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经济增长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等,这些历史性任务的完成,同样需要人才,需要充分释放“人才红利”。对此,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的中国梦。中国改革进入了攻坚期、深水区,啃硬骨头、涉险滩。要改革就需要人才、呼唤人才、造就人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

    

    总而言之,为实现中国梦,应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培养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找准先进知识和中国实际的结合点,真正使创新创造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建立和完善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打造人才“梦之队”,要求我们至少注意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将人才工作的体制创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范畴。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人才意识,就会导致天下皆才但满目无才。树立正确的人才意识,关键是要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意识,重要的是要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切实改进人才工作的方式方法,以达到“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的境界。树立正确的人才意识,当务之急是要强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意识,克服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束缚人才成长的观念,建立健全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

    

    树立人才意识,就要强化学习意识。学习是进步的前提,是生存发展之基、提高能力之本、成就事业之源。正确的学习意识,要求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树立人才意识,归根结底要化为行动、落到实处。其中,重要的是,将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范畴。这就需要打破人才管理体制壁垒、扩大各类人才资源配置通道,需要解决地区分布、城乡分布、行业分布、层级分布等多维度的人才资源结构性矛盾。

    

    第二,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意识。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具体地说,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物质资料生产者谱写的历史。这就意味着,人民群众的日常社会实践活动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社会变革、社会进步的引领者、推动者和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就在于找到了实现现实社会的主体力量,即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也恰恰在于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发挥。

    

    从这一观点出发,可以认为人才是根植于群众的,也是来源于群众的。衡量人才的标准是是否具备服务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的知识、能力和业绩,而不能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选拔人才,要在成千上万的群众中选,用群众认可的标准来选。培育人才,要了解人才的特点和需求,做到因材施教。使用人才,要让其根植于群众之中发挥作用,确保人才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可靠保证。

    

    “职称制度改革”是2017年伊始的网络热词,这项改革是根据习近平关于人才评价的重要指示的制度成果。这项成果实际上是在两个月之前的会议上定的基调、确定的方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顺利通过了该方案。这个方案对人才评价的基础、核心、目的、标准、评价机制、服务方式等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要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让专业技术人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耕专业,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和获得感。要向基层倾斜,对在艰苦偏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等,要有一些特殊政策。”这些内容与长期以来的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一脉相承,也是习近平人才评价思想的具体体现。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毫无疑问需要一大批高端创新人才。但要使这些高端创新人才作用发挥得好、发挥得充分,就必须借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坚持在人民群众之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造就人才,既要着力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端人才,又要着力于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让全社会的每一部分肌体、每一个工作岗位都焕发出最大的创造活力,努力实现人人成才、人尽其才,进而汇聚为推动民族复兴的多路大军和建设洪流。

    

    当然,也应注意到,虽然中国人才总量居世界第一,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比重偏低。面对中国正在经历的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应当重点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活力和引领作用。这些高端人才,应当兼具知识、胆识、见识和共识,体现出德与才、胆与识、勇与谋、个人与集体的有机统一,担当起国家和民族复兴的重任,在千军万马的人才队伍里发挥带头、骨干与核心作用。

    

    第三,拓宽人才视野,树立广纳天下英才的意识。坚持以广阔的视野和胸怀,面向世界吸纳人才,形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恢宏气象。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当前,中华民族正在进行着一项极其光荣而艰巨的事业。实现中国梦,使命光荣,任务繁重,涉及范围之广、人员之众,面临困难之大、挑战之多,世所罕见。这项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也为各式各类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发挥作用的广阔舞台。

    

    实现中国梦,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凝聚各方面因素和资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大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最大限度地凝心聚力。

    

    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以更加自信而开放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交流和互动,进而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的人才资源,打造一支为我所用、规模宏大的国际创新力量。要让那些为打造中国梦作出贡献的各国优秀人才,能够同国内人才一样,“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这里重要的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能够集聚世界人才的体制机制。这一体制机制建立了,才能实现习近平提出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构想,才能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优秀人才和一大批高端创新人才,才能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这一体制机制建立了,才能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与发展需要、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第一资源”。

    

    邦之兴,由得人。人才蔚,国运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靠人才。可以想见,在人才大军所汇聚起洪流的涌动中,必将谛听到中国梦渐行渐近的铿锵步点。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