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成才: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下载APP

竞争成才: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竞争成才: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人才作为一种智力资源,也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自然也受市场规律的支配。市场经济规律主要包括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和价值规律,人才工作也要充分遵循这三种规律。

    

    供求规律贯穿于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全过程。人才培养的方向、种类和数量由市场需求决定;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决定工作岗位能否吸引人才;人才流动及其使用由市场根据人才资源的稀缺程度进行配置;人才使用的效能由市场检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组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哪里有机会、哪里效率高、哪里能实现价值,人才就流向哪里。当前,我们国家的人才培育还存在数量与质量失衡、培养与使用错位、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现象,要把握供求规律,做到培养与需求相平衡。

    

    要做好人才工作,一是要遵循人才供求规律,坚持市场需求导向,破除影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壁垒,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加强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评估、统计和监测,提高人才培养引进与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的契合度,逐步解决人才结构性短缺、人才浪费、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用或不能充分使用等问题。二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做好协调服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对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是自发的和盲目的。要通过加强和改进人才资源开发的顶层设计,做好人才发展的战略规划,引导人才根据自己专业特长和优势,向西部地区流动,向基层一线流动,促进人才合理分布,与人才的市场化配置形成互补,努力避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局限性。

    

    竞争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动力。习近平将人才成长的过程描述为“一个相互竞赛、比学赶超、拼搏前进的竞争过程”。有比较才有鉴别,有竞争才有活力。只有把人才放在市场的大环境,用好竞争规律,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要创造条件。竞争成才的前提是人才的自由流动。要实现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前提是资源的自由流动。要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公开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加快户籍、编制、档案管理等相关制度改革,打破人才流动中的地区、部门、所有制、身份、城乡等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才公平自由地参与竞争。习近平在谈及外国人才的引进和使用时指出:“要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更好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使外国人才的专长和中国发展的需要紧密契合,为外国专家实施才能、实现事业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二要宽容失败。“失败乃成功之母”,竞争有利于用好人才,但不能“唯竞争”取人,更不能以一时成败论英雄,若要人才在各自领域取得更大成功、发挥更大作用,真正实现人尽其才,应当容得下他们的失败,为他们积累失败经验、走向成功创造条件。

    

    经济学里有一个流行理论“鲇鱼效应”,是对竞争产生动力的形象说明。据说,沙丁鱼不爱动,大批沙丁鱼被捕上来不久就会因拥挤缺氧而死。但当渔民将一条鲇鱼放入装沙丁鱼的鱼舱,沙丁鱼为了躲过被鲇鱼吃掉的厄运,被迫拼命不停地游动,这样一来,反而不易缺氧而死。鲇鱼效应常被用来比喻通过引进外来优秀人才,增加内部人才竞争程度,从而促进组织内部血液循环的良性发展。与“鲇鱼效应”类似的还有“马蝇法则”。没有马蝇叮咬,马慢慢腾腾,走走停停;有马蝇叮咬,马不敢怠慢,跑得飞快。“鲇鱼效应”和“马蝇法则”启示我们:适当竞争能够给人才成长带来良性的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被充分调动,不断进步,从而带动整个组织的不断提升。

    

    遵循价值规律才能让人才安心工作舒心发展。习近平在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强化激励,用好人才,使发明者、创新者能够合理分享创新收益,打破阻碍技术成果转化的瓶颈。人才成长的动力来自于利益激励和市场机制的正激励。良好的激励机制,方能确保人才的有效集聚和效能的充分发挥。哪个地方的政策和制度更具有优势,就能吸引、聚集更多的人才;哪个地方的政策和制度更具有活力,就能将人才效能发挥到极致。运用市场价格机制激励人才,是发达国家吸引、激励人才的法宝。美国科学基金会调查显示:美国科学家的中等收入是发展中国家科学家的5倍以上。很多公司还视人才的工作重要程度和贡献度,额外配给股票期权。

    

    按照价值规律要求,创新激励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分配激励保障机制,使人才贡献与报酬相匹配,让一流人才作出一流贡献、一流贡献得到一流待遇。二是要促进人才、科技、资本高度融合,推动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更大效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党管人才原则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党委(组)的领导下,组织人事部门通过制定政策、创新机制、改善环境、提供服务,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克服市场的局限性,从而培养、集聚更多人才,为有志成才的人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这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此外,竞争成才需要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竞争离不开规则,市场离不开法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背景下,只有建立完善的人才政策和法律法规,才能确保人才竞争的有序开展。我们要不断完善全国性、区域性的市场化人才资源管理机构,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抓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让人才成长的规则尽可能公平公正、程序尽可能科学公开,激励优秀人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习近平指出:“人才的培养、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我们要注重把握其客观性,避免片面性和随意性,注重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规律、遵循和使用规律。”要科学把握党管人才原则与“两个规律”的关系,要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作为人才工作的行动指南,协调好、规范好“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关系。人才成长发展,离不开市场标准、市场驱动和市场激励等外部条件,违背市场规律,人才成长就缺乏动力、难以为继;市场发挥作用,也要遵循基本的人才成长规律,不能拔苗助长、“一切向钱看”。为此,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前提之下,要建立一个既发挥市场对人才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发挥政府宏观管理职能的人才治理体系;既强化市场的主体地位,依据市场标准评价、使用和激励人才,同时做好人才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促进人才合理分布,与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形成互补效应。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