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读书人的使命
魏王李泰起身,头顶的青雀文气再次腾起,这一次有了众位文士的文气支持,青雀居然高达5长,而且出现了两颗鸟头。
这就是李泰文气的厉害之处,他的文气能借力,甚至吞噬别人的文气。
李泰亲自上场,众人都直了直身子,等着魏王动嘴。
双头青雀发出凤鸣之声,两颗头对着李承乾咆哮,样子十分凶恶。
李承乾无视之,冷冷说道:“吟诗就吟诗,搞这么花里胡哨干嘛?”
李泰冷笑一声,朗声吟诵,声如洪钟大吕:
“上苑通平乐,神池迩建章。楼台相掩映,城阙互相望。
缇油泛行幔,箫吹转浮梁。晚云含朔气,斜照荡秋光。
落叶飘蝉影,平流写雁行。槿散凌风缛,荷销裛露香。
仙歌临枍诣,玄豫历长杨。归路乘明月,千门开未央。”
李泰吟诵完毕,头顶的青雀文气更盛,隐隐有长出第三颗头的迹象。
众人听完,感觉如痴如醉,大呼好诗。
魏王李泰吟诵的时候,身后的一个文士脸上现出得意之色。
此人便是上官仪。
李世民听完,赞叹道:“魏王诗才又有精进,这首诗比绝句更见功底。”
房玄龄赞叹道:“雍容典雅,深合宫廷之会。”
上官仪所作诗文很符合宫廷的审美,所以李世民和诸位大臣都感觉很好。
围观的百姓大呼好诗。
张玄素在台下刚高兴完,现在又担心了:“这首诗...好诗啊。”
李勣阴沉着脸说道:“我的一万钱没了?”
小兕子颇知文墨,也听出了这首诗的厉害之处,她焦急地望着李承乾。
船上,李承乾靠在椅子上,翘着二郎腿,冷笑道:“我怎么觉得是上官仪的手笔啊,说我捉刀代笔,你才是曹操吧!”
“捉刀”这个词源于曹操让崔季珪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者,当时曹操在床头捉刀,匈奴使者说:“床头捉刀人乃英雄也!”
魏王李泰正得意,没想到被李承乾一语道破,这首诗确实是上官仪所作。
但李泰死不认账,冷笑道:“这首诗就是我作的,该你了!”
李承乾抬头看了看太阳,起身走了两步,说道:“今日斗诗到此为止吧,听好了!”
李承乾也不用武士朗诵,自己运起龙气,开口朗诵道: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这一首《登高》是悲秋的巅峰之作,无人能超越。
诗文朗诵完毕,一股浓浓的悲秋之意弥漫全场,让人心生悲哀之感。
李世民红着眼,喃喃重复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好悲伤的词句,太子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能作出如此悲伤之语。”
房玄龄擦了擦眼泪,说道:“风急天高猿啸哀,好一个秋啊,刚才旷达无比,如今悲从中来,太子大喜大悲、大开大合,此诗当为千古名诗!”
懂诗文的人都知道,这一首悲秋之作必当流传千古。
长孙无忌不是大老粗,他马上听出了这是一首传世名作。
张玄素擦着眼泪,高兴地说道:“太子赢了,就凭这一首,赢了。”
李勣虽然听不懂,却被浓浓的悲伤之意感染,居然也想哭。
船上,上官仪震惊地看着李承乾,他怎么也想不明白,李承乾一个长在宫中的太子为何作出如此悲秋之作,简直鬼才!
魏王李泰的诗才是真的,青雀文气不是白来的,所以他更加清楚这首有多厉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魏王李泰重复着这首诗,感觉自己心神具震。
“你怎么可能作出这么好的诗,谁给你捉刀代笔的!”
李泰大声质问,他不相信李承乾能写出这么好的诗文,绝对不可能。
周围的臣民听到这话,都在议论,他们也感觉一个养在深宫的太子不可能写出如此老气横秋的悲秋诗。
“对啊,太子这首诗太好了,简直是神作,怎么可能是他写的。”
“这首诗听起来,就像是一个饱经风霜,看透了兴亡的老者。”
“会不会是张玄素,他经历了朝代兴替。”
所有人最后议论到的结论是张玄素所作。
李世民和众人的眼光落在张玄素身上。
张玄素尴尬地笑道:“各位,我若有如此才华,为何要隐藏?”
众人感觉有道理,张玄素七老八十了,若有如此诗才,何必当一个左庶子?
李承乾看着李泰,冷冷笑道:“你觉得大唐除了我以外,有人能作出这样的诗文吗?”
呃...
魏王李泰也承认,天底下没有人能写出来。
“你这首诗不错,不过...上官游韶,你还有吗?”
魏王李泰不肯认输,转头向上官仪求救。
上官仪在此时算不错,开创了宫廷御用的上官体,但和杜甫相比,那就是弟弟。
上官仪怔怔地摇头,刚才那首《登高》让他心神荡漾,气海中的文气受到了创伤。
文人修习文气,需要心性。
斗诗的时候,如果对方的诗文太好,会影响自己的心性,从而伤害气海,造成损伤。
此时的上官仪,内伤不轻。
“你...还有谁?你们出来作一首!”
李泰急了,他作不出能和《登高》一样的悲秋诗,所以求助文学馆的文人。
那么多人,此时纷纷低头。
李承乾冷笑道:“不肯认输,那就再来几首!”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一首杜牧《秋夕》,瞬间描绘出秋夜清凉,一扫刚才的悲秋压抑气氛,众人感觉心神顿时爽朗。
“好诗,好诗啊...”
黄门侍郎褚遂良忍不住赞叹道。
张玄素抚掌大笑道:“太子...哈哈哈...太子深藏不露啊。”
围观的臣民无不惊叹,李承乾作诗居然能有这么多风格,就像一个女的,可甜可咸、可欲可纯、可萝莉可御姐,风情万千。
文学馆的文士都特么傻眼了...
“还不够?再来!”
李承乾再把杜甫《秋兴八首》搬出来,一口气八首律诗,众人无不骇然。
魏王李泰跌坐在椅子上,指着李承乾说道:“你...你明明修炼的是武道,为何能有如此才气!”
按理说,修行武道的人才华是不如修炼儒家文气的。
李承乾鄙视道:“诗文乃是雕虫小技,儒家修行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你整天就知道舞文弄墨,还自称贤王,真是恬不知耻!”
“我来告诉你,读书人为何!”
“读书,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李承乾声如巨雷,震得满场寂静。
原本只是斗诗而已,李承乾最后一句彻底震惊了所有人。
读书,不是为了舞文弄墨,而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所有人内心震颤。
李世民坐在看台上,感觉自己的三观彻底被改造了,这四句话把读书人的使命说透了。
不远处,一个耄耋老者更是嘴唇颤抖,胡须不停地微微晃动。
此人便是唐朝大儒孔颖达,他是经学大家、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孔子第31世孙。
听到李承乾的话,孔颖达慢慢站起来,说道:“国子监所有人起立!”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