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台谏
“来了来了”一个差役跑了进来来不及擦拭满头重汗便自颤抖着声音说道:“一群军士带着兵刃已经到了前门转角直往这来了。(好看的小说)”
“什么?”
“怎么办?”
“他们……他们这真的是想造反?”
一干早就站着等消息的御史们听得差役的急报顿时七嘴八舌炸开了锅。
早在半个时辰之前便有偶往部院办事的差役急传回报说是临安城内忽起异变各营军士已然开入城中相续接管了诸部院衙门的人事杂务却是等若将那些部院堂官看管了起来。
御史台与知谏院虽则与三省六部各司怕在同处外廷却自因职权独立于三省六部之外平日理政衙门处所亦自独立于京城各司部院衙门是以刚刚第一次听得差役传来之消息尤自纷纷难以置信纵使之后消息接二连三传来亦仍有人不愿相信巨变骤起已在眼前然则此时竟尔差役已然亲见带着兵刃的军士队伍开到了门前却是不由得他们不信了。
虽则那些急奔回来传讯的差役也曾明言那些入驻各部院衙门的军士都自声称自己只是充添人手接管杂务替代原来由那些役隶完成之诸般琐事而并不能插手过问各部院衙门之日常政务对于那些部院府司之大小官员亦自礼数周全恭谨有加。甚至有些衙门官员对此骤变大惑不解喝问辱骂那些军士竟也不曾如原本出身行伍的粗莽武人般恶语顶撞反自是难得地低眉顺目、逆来顺受一点也不似是意图夺权的样子然则这些台谏御史却仍是坚定地相信临安城内军士这番作为其意必然是意图谋叛。
大宋开国太祖赵匡胤亦是出身武将由殿前都点检一职黄袍加身而得帝位是以登基之后不免亦恐自己后人重蹈后周柴氏之覆辙是以自大宋立国百余年来一直偃武修文朝中上下对于带兵武将的防范之心未尝有一日松懈甚至捕风捉影以未经查实之疑虑便罢去实权武将之职缺亦属平常。
昔日狄青盖世功业、忠勇无双在枢密使任上亦是多有建树却只因欧阳修一语见疑便自罢官去职郁郁而终其根源便在于大宋朝君臣上下对于统兵武将均自天然地带上了三分戒慎警惕之心。
早先岳飞于危难之中独提一旅十战十捷军威盖世之时朝中君臣对其猜疑顾忌之念亦自一直不绝如缕是以尔后秦桧将几员大将强行召回明升暗降削其兵权投闲置散甚至险些以莫须有之罪名将岳飞押至风波亭一杀了之虽然是因天子官家一意议和而秦桧又权倾当世然则在那等时刻朝中上下文臣万马齐喑无一名诤谏之臣出面为岳飞据理申辩却也是因着朝中文臣们对于统兵武将所一直抱持着的这份偏见与猜疑。
而今天子官家徒然一反常态不但由主和转而主战甚且不惜御驾亲征竟似欲一改大宋自立国以来便一直奉行的偃武修文这一祖宗之法而天子官家临行前令岳飞监国更自坐实了这些文臣们的担心早已令朝中文臣为之惴惴、为之愤愤。
百余年来文人士子久经薰陶却是早已不自觉这等防范武人之见有何偏颇之处反自觉得祖宗之法圣明烛照毕竟古往今来朝代更迭几乎尽是手绾兵权的武将谋反是以偃武修文刻意压低武将的地位使得谙熟圣贤之道的文人士子高据于行伍出身的粗鄙武夫之上实在是天经地义、万世不易之法。而今天子官家不知受了谁的蛊惑行事作为偏离祖宗成法他们在朝堂之上一时热血过后早已心怀不满是以在天子官家离京之后朝中文臣武将间对立便自骤然加剧而至于一不可收拾虽有有心人幕后挑拔的原因然则根源却仍在于文人士子共有的这块心病。
既然早就持有了这样的立场正所谓无风都要起浪是以早在岳飞与包大仁加征赋税之际他们便自齐以协同一力阻挠纵使之后秦桧罗织罪名借机打压一干武将朝中文臣亦多持默许的态度。虽然他们亦知文武相争实为朝堂不幸然则大多数人却总是觉得如此局面始源于天子官家一意孤行妄改祖宗之法若不如此激烈反对只恐难以唤回天子官家之心尔后若自武将当朝则必生异变比之斯后那武人当国随时兵谏逼宫改朝换代的危险而言眼下一时文武相争而导致朝局动荡却就是小节了。
秦桧虽则当国十年权倾一时然则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将岳飞为的武将一系逼到如此不得不尔的地步却也于临安这城这番天时、地利、人和不无干系。
而今岳飞忽尔调兵遣将以军士接管临安行在的诸部院府司衙门虽则是不得已之举其意只是在于钳制临安城内诸部府司务再逼令迫害奉令征收捐赋的一众军士是以所调遣之军士亦是精挑细选又复颁下严令要求座下军士打不还口骂不还手务必以息事宁人为上然而此举终究是开大宋立国百余年来从未曾有过之先例招人话柄惹人非议甚或让人怀疑此举意图不轨却是原本就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只是岳飞与刘琦不得以调遣兵将进驻临安各部院衙门只是意在吓阻其本意却是不想各部院衙门激于一时义愤导致文武之争益演益列不可收拾。是以事先岳飞与刘琦对于是否接掌台谏亦曾颇费踌躇。
毕竟台谏官员本属朝流清议之辈上可直谏诤言匡正天子治政之疏失;下可风闻言事纠劾百官用事之错漏若当真较起真来连岳飞这个临安留守监国大臣本来亦应是台谏官员纠劾查问的范围之内。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