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五华山 一
简介:?位于皖南芜湖市繁昌县平铺镇境内的五华山,是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有名声遐迩的隐静寺,风景奇特的旅游景点,是人们游览观光的极佳处。此文做了系列的介绍。
开头的话
这本小册子虽然简单得很,却是许多人心血凝聚而成的。只是资料实在不好搜集,目前只编撰了这么一点。现在将它呈现在大家面前,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请大家都来关注五华山,把五华山的历史、人文挖掘得更加深入细致,让神奇的五华山释放出更加五彩缤纷的光辉来。
这本小册子,主要是根据茆耕茹教授、杨汉荣先生辑录的史志文献资料,以及有关报刊书籍上关于五华山的文章,还有的就是当地居民们谈论五华山的内容而编撰写成的。为了能让大家方便阅读,本人只做了一些归纳、改写的工作,因此它的内容应该是翔实可信的。
现在的五华山,正在平铺镇政府的引导下,进行着新一轮的建设。她将以日新月异的面貌迎接着光临她的人们。关于这一系列的建筑,这本小册子只写到2007年度为止,更加新颖的建筑物,只有待将来再编撰五华山的书籍时进行叙述。由于本人水平以及阅历所限,这一本册子上的舛错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关爱五华山的同仁们予以指出,以挨下次撰写时予以纠正。
神奇的五华山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道:
我闻隐静寺,山水多奇踪。岩种朗公桔,门深杯渡松。
道人制猛虎,掷锡还孤峰。他日南陵下,相思谷口逢①。
读了这首内容丰富的名诗,您会对五华山的风景与传说有着神牵梦绕的遐想。五华山啊,你果然有这么可爱吗?现在,我便请您来现场欣赏这座名山。
①唐代时,五华山属于南陵县,平铺镇叫做谷口。
五峰山下隐静寺
五峰山今名五华山,是五座山峰的总称。五峰拱合之中是隐静寺。该寺历史悠久,曾经名享遐迩,历代文人墨客多有诗词相赞。今人茆耕茹先生所辑资料颇丰,因得是诗。
碧宵①空中悬桂月②,紫气③升腾赛仙阙;
行道④鸣磬⑤诵梵音,隐静寺里钟声悦。
注:①②③④⑤是这五座山峰的名字,分别叫做碧宵峰、桂月峰、紫气峰、鸣磬峰和行道峰。
只要熟读以上四句小诗,就会知道五华山的概况。
神奇的五华山
皖南芜湖市繁昌县平铺镇境内的五华山,风景神奇、美丽,环境至今没被污染,仍然清秀幽雅;天生一派独特景象,从古至今致人好奇,引人入胜。踏入其境,常使人留恋忘返。正因为它有着独特的神奇景象,早在公元四百多年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方兴未艾之时,西竺(古代印度)来的神僧杯渡就在五华山建起了寺庙,先后称作“普惠寺”、“隐静寺”。自此佛教在这里繁衍,到了唐宋元明时期,已经成了全国有名的寺院,以致从朝鲜来中华修行的金乔觉,即九华山的地藏王菩萨,首先在这里修行;我国更有不愿做皇帝的“天(太)子”也到这里出家,以躲避“红尘”。九华山兴起以后,这里被称作“江东第二禅林”,名声仅次于九华山。因为它的风景名胜和发生的故事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历史上曾经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和文章。着名的唐代大诗人李白非常羡慕五华山的景致,他深怀激情地写道:“我闻隐静寺,山水多奇踪。岩种朗公橘,门深杯渡松。道人制猛虎,震锡还孤峰。他日南陵下,想思谷口逢。”谷口,当时属于南陵,是现在的平铺镇。这首小诗,逐一领会的话,五华的神奇,多在其中了。
五华山原名五峰山,是联袂五座山峰的总称。由于山景奇特,显出了不凡的景致,美丽得胜过花儿,所以,人们改称它为“五华山”。进入这里,四周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毛竹、楠竹各居其点,竟相蓬勃;阔叶树、针叶树皆成浓阴。在这竹的海洋,树的浓阴里,整个山体显得郁郁葱葱。多姿多彩的五华山,将它神奇之处多情地向人们展现,逗得游人兴趣盎然;因为它展现的太神奇了,致使人们不能完全认识,给人们留下了不少的迷。从古至今,这些迷还没有谁能解释得令人信服。
一座水库积蓄着山上的流水,清新碧绿,波光粼粼,这是新中国水利建设的产物。它不仅灌溉了下游的农田,更给五华山增添了景色。水库的南边,有一处温泉,终年水温恒定不变,里面生活着被叫做“金鬣鱼”的小鱼,它们粗不过小拇指,长不过二寸,在这温泉里异常活跃,要想把它们移居另一个地方,却怎么也养不活。有人将它们送给生物研究部门鉴定,一时却也没说清名堂,这给人们设置了一道迷。
站在主峰顶上,向西眺望,可以一览二十公里外的浩荡长江,因此,主峰又叫“览江坨”。山上泉水丁冬,还有木、米、盐、酱池,相传,当年印度神僧杯渡修建庙宇时,所用物资皆出自这些池里。欲说这是杜撰的神话,可是,至今木池里仍能隐约看见飘着的半截木头,当然是取不着的。关于这点,人们没法说清所以然。
五华山遍布着有趣的地方,数起来,出名的就有四十二处之多,而且都是名胜古迹,各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研究它们的从前和现在,委实令人生趣。
五华山作为早期的佛教发源地之一,有关佛教的传说不仅繁多,而且颇具神奇色彩,许多故事,现在还能找出它的痕迹。了解这些故事,会惊叹这里的佛教深厚缘源。由于种种原因,五华山的佛教到明朝后期,便步入了衰落;在现代政治挂帅的年代里,更落向了寂寞。改革开放以来,五华山的僧人,在原来残存的基础上,又兴起了佛教,每年农历的七月三十地藏王的生日和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观音会,远近的游客和信徒齐集山上来,佛事相当兴盛。为了使五华山的名胜资源能开发成旅游经济,有关部门正扶持五华山的佛教走向繁荣;同时,还在挖掘、编纂五华山的风景名胜和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材料,这些材料问世后,对人们认识五华山,使五华山再度崛起,将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写于二○○五年八月十七日原载芜湖《大江晚报》
隐龙皇帝与五华山
传说从前有个隐龙太子,登上皇位,成了隐龙皇帝。隐龙皇帝登基之后,突然生出一个念头,想与早就死去了的母亲见上一面。
朝中文武大臣急得团团转,就是想不出一个法子。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招了些江湖术士、巫婆、神汉来为皇上办此事,即使不能成,也算是有了替死鬼。术士、巫婆、神汉被招进宫后,知道自己过去那套糊人的把戏无济于事,但也只得假戏真做,作法请灵,说是把皇太后的灵魂请来了。可哪知隐龙皇帝一定要亲自见到母后本人,听到她的声音。那些术士的骗人把戏怎能糊弄得过去!于是,这些倒霉的家伙被杀头的杀头,坐牢的坐牢,充军的充军,还落个欺君之罪。
半年多过去了,隐龙皇帝仍然没见到母亲,思母之心越来越强烈,脾气越来越坏,常痴痴呆呆地一坐就是一个通宵。有时太监服侍得稍不如意,轻者被责,重者打入死牢。搅得宫中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人心惶惶,朝夕不安。
不久,隐龙皇帝传旨各地,张版公布,广招贤士能人,谁让皇上与黄泉之下皇太后见上一面,高官任做,骏马任骑,外赏金银万两,良田万顷。
接着再说我们繁昌的五华山,那时的五华山可不比如今,当年那才叫气派。从山门起到五华山正殿,长达十多里,一路上尽是大庙小寺的,一庙挨一庙,一寺接一寺,寺庙多得数都数不过来。这么多庙宇中,有数不请的和尚。其中有一人三十来岁,歪着嘴,邋里邋遢,一天到晚东游西逛,从来没正正经经地念完一个时辰的经,方丈寺监也奈何不了他,只是每天早上叫他下山进镇替庙里采买蔬菜。
这天,这个歪嘴和尚担着一副空挑子,嘴里哼着不三不四的小调儿,疯疯癫癫的下山来。一进镇,像往常一样跑到王小二的铺子上,抓起一个大肉包子就往嘴里塞,塞完了,正要拿第二个,回头一看,庙(按:应为店)堂对面一个石柱前,围着一大群人。这歪嘴和尚生性最爱钻热闹,便三步并作两步跨过街,拨开人群,头一拱进入人堆里,抬头一看,原来石柱上贴了一张黄版。他一目十行地看完,便说:“这有何难……!”周围人见他这么一说,个个好奇地瞪着眼睛,心想,这和尚出此狂言,真不知天多高地多厚。于是大家都嘲笑他狂妄。这歪嘴和尚见众人这般看不起他,一气之下,揭下皇版转身就走。
歪嘴和尚一回到五华山,连忙来到师傅老方丈面前,从怀里掏出皇榜交上,师傅接过来一看,吓得面如土色,身子像筛糠一般,忖道:自己虽苦修苦练五十载,还没修炼成这么高深的法力,早闻隐龙皇帝为了见母一事不知多少人吃了苦头,送了性命,这好玩么!于是,对着歪嘴和尚叹了一口气,摇摇头,无可奈何地说了一句:这也是在劫难逃!别的和尚也都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好。知道弄不好是要祸灭九族的事,歪嘴和尚见师傅和众寺僧怕成这个样子,不由嘿嘿地笑出声来,正在这时候,圣旨下来了,传歪嘴和尚即刻起程进京。
方丈、寺监和众僧人跪下接旨后,吓得半天也直不起身来,个个全身发抖,那歪嘴和尚不但不怕,反而高兴得手舞足蹈,哈哈笑道:“你们先行回京奏明圣上,贫僧稍后动身,三日后金殿见驾。若误期砍贫僧脑袋就是了!”
传旨官兵走后,歪嘴和尚把方丈、寺监,师兄弟们一一扶起,安慰他们不必担忧,说自己有办法,只是要求开戒一回,请他们备点酒菜,让他饱餐一顿。
方丈、寺监听了这话,虽觉这是犯清规的事,但看歪嘴和尚平常也还勤劳,师徒相处一场,他此去说不定就要身首异处,这最后的请求也只好同意了。
第二天,各寺庙凑齐了一份上好的酒菜,歪嘴和尚酒足饭饱后,谢了众僧,走出庙门,说了声“起!”便腾空而起,脚生祥云,冉冉上升。众僧见了,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个个向空叩拜,齐声高呼:“仙人何时回来?”只听空中答道:“待到五华山上无一片瓦,下无一截砖时,我便回来。”说完后,便腾云飘然而去。
不到一时三刻,那歪嘴和尚就来到了京城,可那队御林兵紧走慢走,还在半路上,待到兵马返回京城,进宫禀报,歪嘴和尚却在京城吃吃喝喝玩玩乐乐足有三个整天了呢!
皇上召见歪嘴和尚,说明想见母后,这歪嘴和尚立即答道:“这有何难?”于是,立即搭起八层金柱、八层银柱、八层木柱、八八六十四层的高台,高台上洒上九九八十一杯皇陵明塘水,九九八十一杯皇陵神道上石狮、石像、石马脚下的泥土,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午时三刻一到,他让隐龙皇帝坐在高台的东南角,歪嘴和尚自己坐在正中,闭目念经诵咒,不到一刻,忽从西北方向飞来一只仙鹤,立在高台的西北角上,歪嘴和尚告知隐龙皇帝,这就是皇上母后的化身。隐龙皇帝一听大喜,连忙上前以大礼拜见后便泪流满面地与母后谈了好一阵子的话。时辰一到,仙鹤便说:“皇儿保重,母后去也!”展翅乘风而去。
隐龙皇帝走下高台回到宫中,觉得刚才虽听见母亲的声音,但不见母亲面貌,真是憾事一桩,若能再见母后一面,那就心满意足了。于是忙吩咐左右,再将歪嘴和尚召进宫去。
歪嘴和尚见隐龙皇帝这般思母,便也同情。想了一会儿后便满口应承下来。随即令人在皇宫后花园辟地八八六十四丈,用金、用银、用铜、用钢、用铁、用瓷、用砖、用石、用冰分别砌上九九八十一级台级,再取九九八十一各不相同名山上一抔黄土撒在台阶上恭请皇上母后驾临。隐龙皇帝一切照办,待到完备之日,歪嘴和尚选择了一个黄道吉日的子时三刻,让隐龙皇帝坐在台阶的东南角,歪嘴和尚坐在正中,念上经文后,只见西北角金光一闪,一声巨响,便见一个华服贵妇从空而降,这便是隐龙皇帝的母后。母子相见,抱头大哭,再次相互倾诉思念之情。时辰一到,和尚令牌一响,倏而金光与母后一同消失,一切又恢复原先一般。
按理隐龙皇帝该知足了,可他不,没过几天便又想见母亲,选了个黄道吉日,登上高高的台阶,可就是毫无动静,便令左右再将歪嘴和尚招进宫中,可找来找去,歪嘴和尚连个影儿也不见了!又令御林兵到各处去寻找,还是找不着。
隐龙皇帝找不着歪嘴和尚,半年多来无法见到母后,心里实在凄苦,想想自己是一个堂堂的皇帝,还不如一个和尚,当这皇上有什么用,他想来想去,一直想了七七四十九天,觉得出家做和尚的好。一心想到五华山修炼,只要修到一定的法力时,就能时常见到母后。一日隐龙皇帝脱下玉带、龙袍、冲天冠,穿上粗布短衫,麻耳草鞋,潜出京城,直朝繁昌的五华山奔来。
文武大臣一见皇帝出家做和尚去了,便都惊惶,大家决定,还是恭请皇上回朝,于是,便带领御林兵一路追赶来。
这时五华山方丈、主持们一听说隐龙皇帝要来本山出家,文武大臣不依,正带领官兵一路赶来,感到大灾大难就要降临。便慌慌忙忙地将众僧召集一起,每人发了一点盘缠,让众僧赶快逃生。然后,几把火就把五华山所有寺庙烧了个干干净净。
等隐龙皇帝赶到五华山时,原先十里寺庙尽为灰烬,便感到断了见母之路,非常凄惶,心想不如到黄泉之下与母亲朝夕相聚在一起吧,于是,便在寺庙的废墟上吞金而死。
隐龙皇帝死后就葬在山中,所以,五华山上有一座太子坟,他是皇帝,为何称太子坟呢,这是民间按老太后的口吻称他的。所以这名称一直延续到现代。
——摘自《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芜湖分卷》第360至363页
白茅碧流收集整理黄山书社1997年版2004年9月8日录入
杯渡其人
杯渡是印度高僧。他是什么时候到中华的,没有确切记载。人们记得杯渡在中华时候的年纪,约莫四十岁左右。他逝世的时候,是在中国南北朝的宋朝第二代皇帝刘义隆的元嘉三年。即公元426年。
杯渡的真名叫什么,也没有确切记载。因为他常常将一只木杯浮在水中,自己坐在木杯里,漂行天下,所以人们只叫他“杯渡”。
杯渡从印度来到中华,是为了佛教的传播。因为他具有神奇的特点,在中国的佛教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他在中国,实际上是个行脚僧(用步行传播佛教的僧人),到处传播佛教。他随身只带有一支锡仗,一个芦苇编制的圌(船chuan)子和一只木杯,除此以外,没有别的东西。锡仗是和尚行路时护身的武器,也是他背圌子用的“扁担”。圌子是普通盛谷物的器具,江南人叫做小扁子,大约就是他休息打座用的坐垫;木杯虽然不大,却非常神奇,竟是他在水上行走的交通工具。
杯渡具有很深的佛法,他不仅自己非常神奇,随身所带的东西也神奇得很。他的生活起居,行动习惯,神秘莫测,喜怒不均。他穿戴褴褛,甚至衣不蔽体。寒冷的冬天常常破冰洗浴;有时竟穿着鞋子上床,有时却赤着脚进入闹市。也不怎么吃斋,与凡人一样,酒肉荤腥,照吃不误。人们请他吃饭,有时应允,有时不允。他的行踪也不一定,有人找他,有时应召,有时不应。因为他还有扶贫济危、除暴抑强的作为,又神秘莫测,人们常常把他当做活佛。他这样的特点,为人们塑造南宋佯狂入世,除暴抑强,扶危济困的济颠和尚,塑造了原形,奠定了基础。
杯渡刚来到中华,最初寄宿在北方一户人家。这家有个金像。一天,杯渡将这金像窃取而去。这家主人跟在后面撵讨,企图拿回来。主人看着杯渡不慌不忙的行走,便骑着快马跟在后面追赶;可是马总是撵他不着。一直撵到了孟津河口,杯渡将木杯放进河里,自己乘了上去,不动手脚,不借风力,轻捷如飞,片刻时间便到了对岸。之后,他便乘着木杯从水路来到了京都,即现在的南京。那时候叫做建业,是南北朝的首都(所以又叫做“京都”,或者单称为“都”)。
他到了建业,来到延贤寺法意道人那里。法意让他在另一个房子里住着。时间不久,他去延步江,用木杯在江边浮水,有人请求杯渡带上自己,杯渡不肯答应,他自己将两足抱入怀里,顾盼四周,逍遥地唱着小曲,木杯随波逐流,往广陵(扬州)去了。
来到广陵,遇到一位姓李的人家正在办持斋饭,这家和来吃斋的人都不认识杯渡,杯渡直接进入了大堂,坐上了斋席。众人看他行貌简陋,举止不修边幅,都不尊重他。主人见他把芦圌子放得有些碍事,想把它移到墙边。可是,许多人竟没有移得动。斋饭过后,杯渡却轻飘飘地拿着它,挂上锡仗走了。临走时,杯渡笑着,莫名其目的说:“四天王李家。”当时有一个不更事的孩子,看见他芦圌子里有四个小孩,身长数寸,面貌端正,衣裳鲜洁。说给众人听了,于是,众人跟在杯渡后面追寻,却追不见了。以后的三天里,却总是朦胧地看见杯渡坐在房子西边的树下。于是,李某向树下跪拜,请杯渡到他家里来,他要永远供养着。于是,杯渡来到李家。
杯渡吃喝,不忌荤腥,与普通百姓没有区别,还常常表现出一些神异行为,在当地影响很大。沛国衮州刺史刘兴伯派人请他,他背着芦圌子去了。刘兴伯听说他的芦圌子神奇得很,想看个究竟。可是十多个人都没拿得动。他亲自到芦圌子跟前视看,却只见是一个破败的芦圌子,没有任何神奇之处。从刘兴伯处回到李家后的第三十日,吃过早饭时,杯渡对李信士说,请他赶制一件新袈裟。可是,到了中午袈裟仍然没有做成。杯渡便从他家走了出去。到晚了也没回来,这时候李信士的家里和房前屋后,都有异常的香气。李信士觉得奇怪,到处寻找杯渡。一直寻至房后北边一处岩石上,见杯渡睡在一件破旧的袈裟上,头向着前(大约是南方)脚在后(可能是北方)的已经死去了。然而他的身边,都有美丽的莲花围护着。这些莲花鲜丽极香,只一天功夫就枯萎了。于是,李信士和他的邻居便将杯渡殡葬了。可是,没过几天,却有人看见他背着圌子往彭城(现在的徐州)去了。
既到彭城,遇到一个叫黄欣的普通百姓。黄欣深信佛法,见了杯渡便拜,并且请回家里。黄欣家非常贫穷,只有麦饭可吃,而杯渡怡然高兴地吃着。这样的过了半年以后,杯渡向黄欣说:“你给我准备三十六只芦圌子,我需要用。”黄欣说:“我这里只有十多个,我家贫穷,无钱去买,可能办不齐。”杯渡说:“你在家里寻一寻,你的家里应该是有的。”于是,黄欣即在家中寻觅,果然得芦圌子三十六只,只是多是破败的了。他把芦圌子放在堂前,才一转身,杯渡说:“你再去看看。”黄欣再看时,这些芦圌子都变成完好的了。于是,杯渡把这些芦圌子放在一起密封起来,而后叫黄欣开启。黄欣打开一看,盛芦圌子的器皿里,尽是钱币,足有好几百万之数。知道的人都说这是杯渡用的分身他土的法术,得到了钱财。杯渡把这些钱财全部送给了黄欣,黄欣受了这些钱财后,便用这些钱财为杯渡的佛事做了功德。一年以后,杯渡辞别黄欣出走,黄欣为之备办了粮食,准备给他带着。第二天早上,黄欣见粮食都还全在,而杯渡却不知道上哪里去了。
一个多月后,杯渡再到了京城。当时潮沟有个人叫朱文殊,深信佛教。杯渡常常到他那里去。这一天,朱文殊对杯渡说:“求您度我,让我脱去凡身成为僧侣啊。”杯渡不答。朱文殊大喜,说:“佛法默然,即为允许哎!”
有一天,杯渡出游到了吴郡(苏州),遇到一个钓鱼的人,便向他讨鱼。钓鱼的人拿着一条鱼喂给他吃,意思是看你这和尚究竟怎么吃鱼。杯渡接着鱼,放手中把玩,又把它放进水里。又走了一程,他看见一个用网捕鱼的人。杯渡又向这位捕鱼的人讨鱼。这位捕鱼的人不仅不给,还不干不净地骂他是荤和尚。杯渡便在路上捻起两粒石子扔进水里。一会儿,两头水牛在水中打起架来,把鱼网打了个七开八裂。鱼网碎了后,捕鱼的人再看水中,根本就没有水牛,再看路上,也没了杯渡的影子。
当时有个外国道人名叫佉吒,寄住在京城长干寺里。有一天来了个客僧,名叫僧悟,与佉吒同住一个房间。夜里,僧悟见佉吒拿着寺里的刹棒,便上了云天,一会儿功夫又下来了。僧悟看得清清楚楚,可是不敢做声,然而,对佉吒却敬爱有加。当时有一个叫张奴的人,不知道来自什么地方。他终日不吃什么东西,冬夏四季只穿一件单布衣,却长得肥胖精神。佉吒走在路上看见了他,对他欣然而笑。说道:“我在东方见到了蔡豚,在南方听说了马生,在北方遇到了王年,今天就要会见杯渡,你和我一起见他吧。”张奴指着槐树唱道:“蒙蒙大像内,照耀实显彰。何事迷昏子,纵惑自招殃。乐所人少往,苦道若翻囊。不有松柏操,何用似风霜。闲预紫烟表,长歌出昊仓。澄灵无色外,应见有缘乡。岁曜毗汉后,辰丽辅殷王。伊余非二仙,晦迹于九方。亦见流俗子,触烟致酸伤。略谣观有念,宁曰尽衿章。”佉吒说:“以前看先生禅思悠远,似在云雾之中,一个打坐,就是百年,大慈大悲,甚至悲悯枯骨。”亦题词唱颂道:“悠悠世事,或兹损益。使欲尘神,横生悦怿。惟此哲人,渊觉先见。思形浮沫,瞩影遄电。累踬升华,蔑丑章弁。视色悟空,玩物商变。舍纷绝友,断习除恋。青条屈荫,白茅以荐。依畦啜麻,临岩饮存。慧定计照,妙真阅眷。慈悲有增,深想无倦。”说罢各自离去。之后一个多月,便不见了俩人。人们传说,僧悟与张奴去了南岳,就没有归来了。而张奴与杯渡相见时,两人有着一些叙述,但是人们听了,却不懂他们说了些什么。
杯渡在京都住了一段时间,行踪不定。南门有位姓陈的人家,家道颇丰。将杯渡请在家里,精心供养。却听说市里又有一位杯渡。全家不信,便派人去市里观看,果然见市里的杯渡与家里的杯渡完全一样。于是,陈家特别为杯渡制作了一盒蜜姜,并且拿把小刀和熏香的手巾给他吃蜜姜。陈家有父子五人,派了两个去市里观看。见市里的杯渡吃掉了蜜姜,其他东西仍然放在面前。连忙回家观看,家里杯渡面前还放着蜜姜、刀子和手巾,却说:“刀子太钝,要磨一磨才好。”那两人再去看市里的杯渡,回来说:“杯渡已经到灵鹫寺去了。”家里杯渡向陈家要了两张黄表纸,在上面写字,人们看了,却不识得。杯渡将写好字的两张纸背面与背面合起来。陈家主人问道:“上人写的什么书?”杯渡不答,大家不知道他这样做干什么。
吴郡(苏州)人朱丽期与同伴数人,从朝鲜(高丽)乘船回来。遇风飘泊,船航行了九天,来到一个大孤岛上,岛上有高山,他们弃船步行了十多里,听见有磬声,他们知道这是和尚念经所敲击的乐器。于是,循着声音走。没多远,见一座寺庙,七宝庄严。寺里有十多个和尚,都是石人。他们向着石人礼拜。拜过后,又往里走,才看见真的人。寺庙里的人为朱丽期等人置办了吃食。他们吃过后,向和尚们磕头,请求回京城来。这些和尚们却说:“这里离都城,二十多万里。但是,你们不必担忧回去不快啊!”说过指着墙壁上的一个袋子、一根锡仗和一个钵盂说:“因为你们的来临,杯渡特别将钵盂送给你们。”说过,写了一封信,又给了一根青竹棍,于是,对他们说:“你们把这支竹棍放在你们乘坐的船前水中,将船封闭好,坐在里面,不需要费任何力气,就能让你们很快地达到京城。”众人听了,遵照所说,来到船上静坐。只听得船从山顶树木上经过,听不见水的声音。三天后,船停了下来。他们出来一看,已经在南京的秦淮河里了。他们驾着船,行到了朱雀门,见杯渡禅师骑在另一艘大船的栏杆上,以锡仗捶打着大船。许多人都在这里观看,朱丽期等人见了,在自己的船上,向杯渡遥遥地礼拜起来。并且将自己的船靠上了这艘大船。于是,杯渡前来取着他的钵盂和书信,把书信打开让人们看时,那上面的字竟无人认得。
杯渡在京城时,常常到山里走动,多使用神奇的咒语。一天,庾常家里的婢女,偷了主人家的东西逃跑,主人追寻不着,询问杯渡。杯渡说:“不用追了,她已经死在了金城江边一穴空坟里了。”庾常不信,亲自去看,果然如杯渡所说。孔宁子当时任朝中的黄门侍郎,在家患痢疾,医治无效,派人来请杯渡。杯渡去后,念过咒语后,对孔宁子说:“难啊!现有四个鬼,都在残截你。”孔宁子哭道:“过去,孙恩作乱,我的家庭为乱兵所破,父母双亲和叔叔都被残害。”杯渡没予治,孔宁子果然死了。
杯渡用神咒为齐谐的妻子治病。病治好后,于南朝宋刘裕隆的永嘉三年,公元426年九月,辞别齐谐再上京城去。临别时留一万钱给齐谐,请他为自己做斋。杯渡走到赤山湖,便患上痢疾而逝世了。齐谐为他做了斋,还把他的尸体安葬在建业之南的覆舟山上(现在江苏省江宁县境内)。永嘉五年,公元428年,杯渡再来齐谐家,告诉他说当年有大凶灾,应该勤修福业(即信奉佛教,大行善事),教他到法意道人那里修葺旧庙,以防御灾患。时间不大。忽然天空中有一个和尚呼叫杯渡。杯渡说:“贫道现在就到交、广(交趾、广东,即南方)之间去,今后不再来了。”齐谐殷勤拜谢,从此杯渡便绝了迹。
人人都听说过“佛法无边”这句话,正因为这样,高僧杯渡有着这么高深的佛法,他在五华山修建他的道场,所需材料、资金和工匠等,都在他高深的佛法中得到了非常圆满的解决。
根据茆耕茹教授编辑的《隐静山资料》改写
二○○八年十月十四日
“第二禅林”的由来
中国佛教在东汉就开始传播了。汉明帝(公元57——75年在位)在洛阳建筑了中国佛教第一寺——白马寺后,汉恒帝(公元146——167年在位)又将佛祠建在了宫中,于是,佛教在皇帝的影响下,逐渐在全国传播开来。
江南的佛教,最早是在东汉献帝(公元211年至220年在位)的时候,北方有一位叫“支谦”的人,开始传播的。当时社会动乱,他为了逃避兵祸,来到了江南孙权管辖的吴地。因为他学富才高,孙权拜了他为“博士”。他在东吴三十多年,专门翻译佛教经书。译出了《大明度》《维摩》等四十九种经文,并且还注释了《了本生死经》。是中国注释佛教经典最早的人。
继支谦之后来江南的是“康僧会”。他在三国孙权赤乌十年,即公元247年达到吴国的都城建业,即现在的南京。他刚来时,建造草棚,供奉着菩萨像,进行佛教的传道。还利用“佛舍利”,即菩萨的骨灰做成的圆球,制造神异现象,使孙权为他建造了佛院,叫“建初寺”。这便是江南最早的寺庙了。他又以“报应近事(即报应在眼前)”为由,使孙权的继承人孙皓信奉了佛教。因此,佛教史把康僧会在建业的活动,称为南传佛教的开始。康僧会还翻译了《六度经集》,经中用“佛教的菩萨行,发挥了儒家的仁义说”,把佛教和儒教思想作了协调,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开辟了另一蹊径。
到了司马睿(317——322在位)在建业开创了偏安的东晋王朝时,传播佛教的名僧和谈论佛经的名士越来越多。皇室贵族竟相建寺,居然成了时尚,以致东晋各代皇帝无不信佛。孝武帝太元三年(378年)名僧慧远带着弟子数千人南下,定居在庐山,弘扬佛教。广泛介绍佛教经典和外来思想,甚至不惜“失本(佛教的本来经意),把佛教纳入民间习俗。”于是,佛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并入一个轨道,他还大力提倡“神不灭”论,奠定了佛教“三世因果”学说的基础。
佛教在支谦、康僧会以及慧远等先驱的努力下,以建业为中心的南传佛教,迅速地向周边地区拓展开来。寺庙也随即四处建立。
安徽民间建造的最早寺庙,是现在当涂境内的“广济寺”。它在康僧会来江南之前,即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就建造起来了,甚至比建初寺还早,被安徽佛教称做“祖庭”。其次是康僧会在当涂的道场,叫做化城寺。
我国的南北朝时期,江南属于南朝,佛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东晋的时候(317——420年),江南已经有了一千六百七十八所寺院,僧尼人等两万四千多。到了南北朝的梁朝(503——557年)时,二百四十年间,寺庙就增加到了二千八百四十六所,增加了一点七倍;僧尼增加到八万二千七百多人,竟增加了三倍半。唐朝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说的只是个概数,或者只是指的建业城里的寺庙。
就在佛教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僧尼人数以几何级速度增加的时候,约在西晋(265——316)时期,五华山就有了佛教寺庙。当时最着名的遗物,是已经有了“朗公桔”。这是被历代诗人所颂扬过的事实。
在东晋孝武皇帝司马曜的太元六年(381)以后,与南朝刘宋第二代皇帝刘义隆元嘉三年(426)之前,印度高僧杯渡,在五华山创立了他的道场——隐静寺。由于杯渡行踪神奇,佛法高深,在佛教史上有相当的地位,加上隐静寺具有相当的规模,在佛教中的名声和地位都名享遐迩;只是到了唐代中期,九华山金地藏在肃宗(756——762在位)皇帝的拥戴下,名声雀起后,隐静寺才次于九华山,被称做了“江东第二禅林”。
高僧杯渡怎么想到了在五华山修建他的道场呢?
杯渡来到江南,到处云游,总想找一个如意地方,做自己的道场。可是,多少时候,竟没有找到。当他云游到宣城永安寺(唐朝时已经改名“开元寺”)时,用衣服包裹着自己的锡仗,举着它向天空投去,说:"此仗落到哪里,我将决定在哪里做为道场,建筑庙宇。"
由于他的锡仗具有神气,投上天空后,被两只仙鹤抬着往西,一直抬到了五华山的行道峰上。杯渡顺着仙鹤飞去的路径,跟着来到了五华山上。在五华山的东北大山上一口水井处,他见到了自己抛掷的锡仗。
他仔细察看着五华山的地形山貌,见五峰拱合之处,好像人工特意设置得恰到好处,可谓是鬼斧神工,确是佛家登坛参禅的好地方。于是,他喜不自胜,把自己的道场定在了这里,并且决定在五华山上广建庙宇。
当他往锡仗卓地(锡仗落地)来的时候,看见一位牧童正在放牧水牛。于是指着牧童说:“我俩很有缘分,你当继承我的法道。”于是度这位牧童到了庙里,之后,这位牧童果然做了杯渡的接班人,这就是“龙安法师”。
为了纪念杯渡到五华山的事迹,以后的人们便把杯渡当年锡仗落下的山峰,命名为“行道峰”;把附近这口井命名为“卓锡泉”,把旁边的凹坑命名为“落衣宕”。这口井边正好有一个石洞,杯渡最初便在洞里栖身参禅,于是,人们把这石洞称做“卓锡寺”。寺庙建起来后,由于这个洞处在荒远寂寞的地方,又被称做“白猿洞”了。
杯渡知道,在这深山大岭上建筑庙宇,材料运输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于是,他把化缘得来的物资,按照物资的种类,用佛法分门别类地潜化到五华山的各个水井里。在建筑庙宇时,从水井里取出来就是,非常方便,而且能够满足所需。于是,当年虽然建筑了许多宏大的庙宇,物资运输竟然得心应手。直至寺庙建筑好了,井里的物资便自行消失了。如今,五华山还有名叫木、米、盐、酱池的水井,木井里要是无意的话,还能看见半截木头。
隐静山上有桂花,开花通红,与别处的桂花异然不同。相传杯渡禅师每当有月亮的晚上,都趺坐树下,“桂月峰”便因此而得名。
杯渡在五华山时,曾经带来了一对神奇的鸟雀。这鸟在五华山上飞翔,鸣叫的时候,发出“频伽、频伽”的声音,人们叫它“频伽鸟”。清朝人陈泰有诗专门咏诵频伽鸟,并且还有序言,谨录在这里:
序言:频伽妙音鸟也。形如鸜,声似黄鹂,育自海外。昔杯渡禅师携一双隐静寺中,雏成即去,数百年只见其二云。邑宰陈公招饮,道及此鸟,爰作是诗:
我昔频游隐静山,空山古路曲曲环。忽闻好鸟鸣礀户,云是频伽意态闲、
如来说法喜仙音,空外传声悦众心。呗多树上三更月,佛火禅龛深复深。
杯渡遗松成劫土,朗公残桔飘寒雨。止有此鸟自去来,栖止一双忘今古。
肃肃空堂飞怖鸽,何似伽陵独清越。我公学道同维摩,现身宰官与众说。
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在清朝的时候,五华山上,还是一频伽鸟的。
杯渡把五华山的寺庙建好以后,很认真地进行了环境美化。亲手在隐静寺庙门前植下了两棵从星罗(古代朝鲜)带来的五叶松;同时还种上了径袤十多里的当地松树。那棵五叶松树长得虬枝劲节,在众多的松树中别具一格。因为是杯渡亲手所植,被人们称为“杯渡松”。
本文根据茆耕茹教授编辑的《隐静山资料》改写(2110字)
二○○八年十月十六日
五华山的寺庙
当年杯渡禅师在五华山建筑他自己的道场时,建筑的寺庙,叫做隐静寺。他具体建筑了多少寺庙,即建筑规模如何,由于经历了约一千六百年,原建筑早就不存在,当时又没有详细资料,现在则无从知道了。
寺庙本身没有资料可查,史志资料只是大略地说:隐静寺在县东南的隐静山中,山高二百八十丈(其实主峰碧霄峰海拔是275米),是在南北朝的刘宋时期,即公元420至479年之间,由杯渡禅师建筑(其实在此之前隐静有寺庙了)。有木、米、盐、酱池,禅师在建筑寺庙时,所需建筑物资都从池里出来。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将隐静寺改名为“普慧禅寺”。明洪武初年(1368年为洪武元年)恢复“隐静寺”名。这样,隐静寺有三百六十年左右的时间被叫做“普慧寺”。
寺内有历代皇帝赐给的御书(即皇帝赠送的字画),北宋仁宗赵桢嘉佑三年(1058)重新建筑了“御书阁”,里面藏着历代皇帝所赐书画一百二十轴,当时的郭祥正做了《重修隐静寺御书阁记》的文章。那时候又建筑了“单传阁”,阁内列供着三十五代佛祖,有时人何麒写的《重建单传阁记》,记录了具体情况。这两个建筑,我们从《记》中可以看处,虽然说是“重建”,实质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大规模的扩建了,甚至是“开创性”的扩建,所以值得一“记”(而更多的庙宇竟没有一《记》而存)。
明朝永乐年间(1408年),五华山僧人法海为仁孝皇后做国醮,收受了永乐帝赠给的千佛袈裟和玉印,当时还是“寺庙绵延十数里,僧尼千余人”的规模。可是,到了成化年间(1465——1487),却又遭了火灾,永浩和尚重新修建了寺庙。规模如何,就不清楚了。寺庙在明末(1644年是明朝崇祯最后一年)“寺圮”,坍塌毁坏了。崇祯七年(1634年),以当家和尚真融为首,又重建了寺庙。崇祯七年至现在,三百七十多年间,隐静寺是否再修建了,则无资料可考。
五华记事里的传说:五华山的佛教道场鼎盛的时候,有寺庙九十九座,和尚尼姑一千人左右;每天早上开山门,还得骑马到平铺北边叫山门的村庄去开山门,这大约就是清朝中末期的事情,与史料是融洽的。因为,清乾隆时期的府、县志上还记载着五华山佛教很兴旺的情况。当地人民都还在说,现在五华山境内叫做寺冲、学屋的地方,都曾经是寺庙的所在。寺冲,又叫和尚冲,是寺庙与和尚所在的地方,学屋是培养和尚读书学习的地方,所以叫做“学屋”。民国期间,五华山曾经是杨老四土匪盘踞和地方武装常来“剿匪”的场所;共产党游游击队也常在这里活动,当时的佛教应该是比较萧条了。由于历史悠远,又没有确切的记载,就只能知道这些了。
关于“御书阁”
根据郭祥正写的《记》,改写如下:
当天下太平盛世之时,皇帝能注重文章字画。于是皇家府库有了满载的同时,又将字画赠送给身边的大臣,还诏颁给名山寺庙保存。太平州隐静山普慧寺(北宋时期,繁昌县属于太平州,“隐静寺”已改名“普慧寺”了),所藏历代皇帝御书一百二十轴。因为年代久远,普慧寺庙堂多已坍塌,主持没有很好的经理,特别是御书阁几乎不能避风挡雨,更不能藏书。当时的太平州太守(相当于现在省级市的一把手)刁集贤,带着县长夏希道,亲自来普慧寺观瞻。当瞻顾了寺庙情况后,他们嗟叹唏嘘,特别是御书阁毁坏严重的情况,连皇帝的御书也不能保存了,令他们害怕起来。于是,将当时的主持关进监狱,命令主持手下的达观禅师昙颍及其弟子主事,负责修筑寺庙。工程还没有完工的时候,达观禅师便以身体有病的理由,退了下去。他的弟子怀贤,代表着圆通大师主持着寺庙,尽心努力。历经了七八年之久,才将寺庙高墙巨栋修筑一新。而御书阁建筑得更比一般寺庙庄严。其中也有本县大姓杨姓资助的原因。御书阁所用材料,选择的是木材中最优良的品种;所用工人,选择的是最精到的能工巧匠;所有布置,无不做到了尽求其美。御书阁一共建筑了三十六间,拱角椽栋称匀,宏伟美观;总用钱一百三十万,总用工两千五百八十个,时间是一百八十天,于北宋仁宗赵桢嘉佑三年(1058年)八月十五竣工,八年以后的英宗赵曙治平三年(1066年),请人撰文刻碑,以做纪念。
关于“单传阁”
根据何麒作《记》原文,改写如下:
“单传阁”是五华山隐静寺为了专门供奉历代佛祖而建筑的寺庙,何麒在《重建单传阁记》里说:自佛祖释迦牟尼传至金色陀头大迦叶为第一祖,至萨提达摩为西天第二十八祖,而东震旦(古代印度称中国为东震旦)谓之初祖;慧能大师继(宏)忍而为第三十三祖,而东震旦谓之第六祖;六祖之后,衣钵不传,即没有直接传接下来,然而,佛法仍然传之于天下。百丈大智禅师建立了隐静禅林,使三十四祖心印单传;迄今不绝,是谓第三十五祖。第一至三十五祖法名排列清楚,传承井然。自遭兵燹(战乱当中遭了兵火——什么时间?)后,妙义禅师恭公,以禅教宗义大力扫旧图新,建筑寺庙房屋数百间,创建“杰阁”于佛殿之前,重檐曲槛列坐三十五祖,遂以“单传阁”命名之。这样的列祖之阁,是隐静寺的独创,别的地方是没有的。
第三十六祖,东震旦第九祖,妙义禅师恭公当虚席以待之(写此文时,他还健在)。
记中还说,“隐静寺确实是杯渡尊者的道场,是江左大“迦蓝”(寺院)也。”因为世上都颂扬杯渡禅师是佛教的着名传道者,因此各地寺庙都有“杯渡禅师所建”的说法,我们从这个《记》里,可以清楚地知道,说五华山隐静寺是杯渡的道场,真正名不虚传。这里也更加彰显了隐静寺是“江东第二禅林”的凸显地位,同时还强调了杯渡的无量功德。
由于历史的原因,“御书阁”与“单传阁”如今都不存在了。
何麒所记三十六祖是:
印度印度祖别祖别
祖别名称祖别名称印度中国名称印度中国名称
一大迦叶十一那夜奢二一婆修盘头三一四道信大师
二阿难十二马鸣大士二二摩拿罗三二五宏忍大师
三商那和修十三迦毗摩罗二三鹤勒那三三六慧能大师
四优婆鞠多十四龙树尊者二四狮子尊者三四七百丈大智
五提多迦十五迦那提婆二五婆舍斯多三五八心印
六弥遮迦十六罗睺薅?二六不如密多三六九恭公(待)
七安须密十七僧迦难提二七盘若多罗
八佛陀难十八迦那舍多二八一萨提达摩
九驮密多十九鸠摩罗多二九二慧可大师
十胁尊者二十阇苟?三十三僧灿大师
注:印度的第二十八祖,是中国的第一祖:萨提达摩。
地藏王菩萨的资料
地藏王的名字叫金乔觉,俗名叫金守忠。根据唐代费冠卿《九华山创建化城寺记》碑文和《走近九华胜境》一书记载,这个星罗国(今日朝鲜)圣德王金光兴的的长子,生得十分英武:“项耸奇骨,身长七尺,而力倍百夫”。十八岁时即被他父王金光兴派遣到唐朝京都长安当宿卫。玄宗李隆基见了他龙心大悦,特地“赐宝帛以宠之”。
开元五年,即公元717年,21岁的金守忠受他母亲的急招,回到了新罗国,第二年即瞒着父母来到釜山,隐姓埋名,拜师出家。走上了一条昔日释迦牟尼、达摩,和后来传说的中国顺治皇帝所走的道路。公元719年他渡海来到中国,求法修行。先后到过中国许多地方,最后在九华山的一个山洞里单独开辟了一个无限寂寞的“丛林道场”。当时世人都没有在意他。
公元756年,是唐至德元年。这年秋天,青阳县的一个叫做诸葛节的乡绅,与几位朋友登山秋游,在东岩石壁下的一个石洞中,发现年已花甲的金守忠和尚。他正闭着双眼,坐禅入定着。他的旁边,坏掉一只脚的锅里,只有白土和极少的米,他就是煮这东西当饭吃。大家见这和尚苦苦修行,竟苦到了这样的程度,都感动得拜倒在地上而哭泣。这个消息传开后,青阳县父老乡亲,从四面八方前来观看。于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买下了一块山地,砍伐山上木材,建筑房子,很快便营造了一座美轮美奂的寺庙,取名叫“化城寺”。寺造好后,大家请金和尚担任主持。
苦行僧金守忠的事迹很快到了京城,打动了迷恋佛教却不愿出家的肃宗皇帝(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李亨)。于是一颗“九龙背纽”金印在公元757年颁敕下来。在皇帝的作用下,金守忠的法号“金乔觉”也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这期间,金乔觉的两位舅舅昭普和昭佑奉着姐姐之命,前来劝说外甥回家,结果劝人离开者反而被人劝留了下来。他们也留在九华山修行终身,终于成了正果,是为“二圣殿”的由来。
仔细观察二圣的塑像,还可以看到这两位圣者穿着中国唐朝时期星罗国的官服。可是金乔觉身边的一个小僧,却熬不住寂寞,决意还俗回家。金乔觉知道了后,为他收拾行李,亲自送他下山去,并且口吟《送童子下山》七律诗一首。这首诗收入了《全唐诗》中。诗的字里行间情真意切:“空门寂寞尔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就底休照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需频下旧,老僧相伴有云霞。”
金乔觉还有一首七律也收入了《全唐诗》中,讲的是他抛弃荣华富贵、化缘求米的事,诗名就叫做《酬慧米》:“弃却金銮纳布衣,浮海修身到华西,原身自是酋王子,慕道相逢吴用之。未敢扣门求他语,昨人送米续晨炊。而今飨食黄金饭,腹饱忘记前日饥。”唐建中元年,即公元780年,池州太守张岩崇仰金乔觉的高风,“施舍甚厚”,一时应者甚众,从此,九华山化城寺香火日盛。这时,金乔觉已经是84岁的老人了。
公元794年,是唐德宗贞元十年。这年夏天,虚年99岁的金乔觉“忽招徒告别”,留下了“三年后还回到你们当中”的遗嘱后,端坐圆寂(和尚逝世)圆寂时,据他同时代的费冠卿记载:九华山“山鸣石陨,百鸟哀啼;寺内扣钟无声堕地。”众僧徒将他的尸身以盘坐的形式,置于一个缸中。三年后的七月三十日,也就是金乔觉生日的这一天,大家打开坐缸,但见缸中的金乔觉“颜状亦如活时,舁动骨节,若撼金锁”——即他的容貌还像活着的时候一样,抬出他的身体,他各处的关节发出的声音,就像摇动着金锁。
根据佛经上所说,“菩萨钩锁百骸鸣”,金乔觉被认为是圣人降世,“识者知为地王示观”,“仍称其本姓为金地藏”。一代高僧终于修成正果。肃宗所赐的那颗金印也在九华山化城寺里珍藏起来,成为了九华山的镇山之宝。
到了清光绪十八年,即公元1882年,太平军占据九华山之前,为了保护这颗金印,肉身殿方丈乘着一艘小船,经过长江水路,把金印送到了芜湖的广济寺里,埋在了寺内的地下。历经了抗日战争,特殊时期,仍然完整地保住了这颗金印。如今已经转藏在公安局保密库保险柜里,需要有不同单位的钥匙,同时使用,才能打开。(1650)
本文摘自姚永森撰《广济寺金印之谜》一文,载《大江晚报》2008年10月11日第20版《沧海特稿》
二○○八年十月十三日
地藏王错数五华山山凸
相传地藏王来到繁昌县平铺乡的五华山上,他坐在一块石头上,遥望四周,觉得此山风水甚好,是块宝地,心里打算就在这座山上修行。于是他环视四方,数数山峦中小山凸有多少。他数来数去,只有九十九个,长叹一口气,口中念道:“这山凸只有九十九个,如够一百整数就好了。”这话被在一旁休息的放牛娃听见了。小放牛娃笑了笑:“师傅,您数错了,您屁股底下坐着一个,加起来不正好是一百吗?”地藏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哦,是,是!正好一百。”
地藏王很羞愧,心想:我连一个放牛娃都不如,怎么有脸面在这里修行呢?于是,他决定重新寻找修行道场。不久便找到了九华山,终于修行成了正果,被后世佛门子弟称为菩萨。
摘自《芜湖民间故事集成》第336页,伍先华搜集整理
二○○六年八月三十一日录入
五华古迹
五华山上具有许多古迹,可是,现在多不存在了。有资料,或者有物件的,在这里做一点简述;如果连这两样都没有,则无从说起了。
朗公桔
“朗公桔”是晋代(265——420年之间)僧道朗手所植。清代仍然有其种子存在。可是,如果移植他处,则必定枯槁。属神奇树种之一。
杯渡松
隐静寺门前的两棵“杯渡松”,又叫“新罗五叶松”,是朝鲜的树种,由杯渡亲手所植。它生长得“曲屈如虬蠖”,如果扳折它,它则摇头晃枝。年代久远以后,长得非常茂盛高大,清代诗人闵其景描述说:
龙蝺双锁梵门幽,老干纡盘杯渡留。佛果不随凡种播,苍凉时挂白云头。可见它不同于普通松树。
频伽鸟
频伽鸟是杯渡从别的国家带到五华山上的鸟。年代很久以後,人们还看见它的雏鸟。这种鸟喜欢和尚的幢幡(和尚用的旗帜),还常常对着和尚念经的磬声(念经时敲打的乐器)鸣叫,其声音也像念经的样子。
丹桂
五座山峰的东北这座山峰下有丹桂,花开彤红,与别的桂花别具一格。每当晚上有月亮的时候,杯渡总静坐在树下参禅。因此,这座山峰叫做“桂月峰”。只是这种桂花已没再见。
飞来两口锅
由于五华山和隐静寺的原因,曾经从别处飞来两口大锅。相传,一口在隐静寺里,一口在某峰的半山腰上。后来因为熬吃了一个和尚,这锅又飞走了。这里只剩了清龙山上的“天锅宕”,而且还是三个大宕,是什么原因,有关问题待考。
虎溪桥
原来,水库没修之前,来五华山寺庙,必须经学屋涧沟边的大路,经过虎溪桥。现在这座桥已经被水库淹没了。桥上的石料已经做水库用了。
太子坟
隐静寺左有太子坟,朝代末详。相传是暹(念xian)罗国(泰国的旧称)太子来隐静寺,是朝山,是出家?史料没说清楚,死后“瘗此”,即葬在此地。具体地址,《世说五华》一节中,姚有源已经说得清楚,这里不再赘述。此墓以马鬣(念lie,即马的鬃毛)封存,踏上去像是洪钟的声音。
降魔塔
隐静寺后面,原来有一座“练魔堂”,因为经常有妖魔鬼怪呈现,明朝的时候,特别建筑了宝塔镇压之,名叫“降魔塔”。此塔不知何时毁掉,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金经玉鸭碑
也在隐静寺后面。是皇帝赐给的,全名叫“御赐金经玉鸭碑”。具体情况不详。
李太白诗碑
相传李白:“我闻隐静寺,山水多奇踪。岩种朗公桔,门深杯渡松。道人制猛虎,掷锡还孤峰。他日南陵下,相思谷口逢。”的诗,被刻在石碑上,立在鸣磬峰中。可是,现在也无处寻觅。
说明:唐代时,五华山属于南陵县,平铺叫做谷口。
观音峰上观音庵
碧霄峰最高峰是览江坨,览江坨上曾经建筑了观音庵,所以览江坨又叫观音峰。
西庵
“西庵”在桂月峰下,是晋朝时(265——420年)建筑的寺庙。直到清朝顺治年间(1644——1611年)僧慧元还重新做了修建。一千多年间,也算是名寺。
龙溪庵
龙溪庵在隐静寺前的龙溪桥旁。始建于南北朝的宋朝(420——479年)清朝顺治庚寅(1650年),僧心纯化缘募款,重新修建过。
娘娘桥
娘娘桥在茶冲村栏马埂西北。传说朱洪武儿子出逃五华山后,他的娘子追随到五华山,路经桥上,三寸金莲的小脚,在桥上踩了个小脚似的洞,因此叫“娘娘桥”。此桥的桥址处,已经修成了水泥公路。留有脚洞的桥上石板,被附近的一位村民保存在家里。
隐龙桥
隐龙桥在现在的山河村马头街自然村村南的山河西侧。茶冲有一处山水从桥下流入山河里。相传,朱洪武儿子逃往五华山时,被追兵撵得急了,曾在桥下藏身,因此叫隐龙桥。本书有《隐龙桥》一文,可参阅。现在的“隐龙桥”只是涧沟上的一座小便桥了,没有了昔日的“桥势”。这座桥,是从前南京到徽州的“铺路”当中的一座桥。走过隐龙桥,沿着昔日的便道往西,过了撵子山,便是“娘娘桥”,离五华山只有两华里路。
撵子山
隐龙桥西边的小山。相传当年朱洪武的禁军奉命追赶他的太子,追到这里,竟将太子追“不见了”,其实是躲在“隐龙桥”下的,所以这座小山称做“撵子山”。这山不大,目前山上生长着一些小松树。
山门朱
五华山的水泥路和大公路没有修筑之前,人们从北、东、南三个方向上五华山来,都从东边的山路进来。需要经过平铺北边的山门。从那里经过原来的山路到隐静寺是五华里路。相传,隐静寺鼎盛的时候,这里便是寺庙的山门。每天清晨都有和尚骑马到这里来开山门。现在的山门朱,是平铺镇平铺村的一个自然村,它面向山河,背靠青山,已经是很普通的一个自然村了。因为早期居住的是姓朱的人家,所以人们一直依照习惯,称这里是“山门朱家”。
马塘冲
从山门朱沿山路往五华山来,一里多路便是马塘冲了。这里曾经是人们上隐静寺朝山牧马与饮水的地方。原来是个行政村,现在并入了五华行政村。
上马石
上马石,是当时和尚们骑马来往山门和朝山的人上马回程踏脚用的石头,现在这石头依然存在。而这里已经是一个不算小的自然村了,率属于五华行政村管理。这个自然村的村名,就叫做“上马石”。
永乐皇帝玉印
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1403——1424年在位)的皇后仁孝1408年病逝。永乐召天下名僧为她举行国醮,超度亡灵,“越七日感动圣凡”。众僧人中隐静寺禅师法海名居首位。事毕,永乐赠法海“千佛袈裟”一件和镇寺之宝“玉印”一枚,以及其他宝玩。当时寺庙绵延十数里,僧尼千多人,香火极其旺盛。寺庙里不仅保存着“玉印”,还保存着历代皇帝御书一百一十轴。
明宪宗成化(1465——1487)年间庙宇遭到一场大火,当时的主持僧永浩和尚决心重修寺庙。可是,又怕再遭火劫,便将玉印交给了赠送建寺场地的汤氏族下保管,寺里用印的话,去汤家盖印。
从那时候起,这枚玉印即由汤氏族长代代相传地保管着,一直保管到了解放后的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当时县文化馆来了人,说此印是国家文物,应该交由文化馆去保管。于是,这枚玉印便从汤家族长汤一森家里,交到了县文化馆来的人手里,至今不知道它落在何方。据汤家见到玉印的人说,这枚印“夜吸四两朱,日印千张纸。没有把子,长方形,两三寸宽,三四寸长,灰吐吐的”。
以上这些,虽然是五华山的古迹,可是,由於历史的原因,不是原物不见,就是面目全非了!
二〇一三年十月十日整理
;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