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竟然是这样的随云城
一放学,王玉桥迫不及待的奔向校门,王爹不放心,这一天亲自来接娃放学。
恩,校门口都是家长,颇有一种前世小学生放学的样子。
和小伙伴亲切告别,王玉桥就爬上了马车,迫不及待的问王爹武校的事情。
玛德,可憋死她了。
她听着大家说的武校,怎么都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这些年她一直怀疑这个世界有其他穿越者的,不说那些本来应该存在于未来,结果被提前搞出来的发明创造。
虽然民国时代了,啥啥都有了,这些东西不稀奇。
可这些东西特么的是大奇朝就出现了的,比如香皂玻璃啥的。是不是穿越前辈们搞出来的呢?
当然,王玉桥知识不行,所以就无从知道有没有穿越前辈剽窃诗词文章了,这个可以忽略。
但是这个武校的方式,特别熟悉啊。甚至县学,其实都很像未来的办学方式。
其他地方都不这样的,恩,这是李玉敏说的。
其实就是牛奶,王玉桥就觉得很有问题了。这完全不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啊。
“爹,你给我说说武校呗?你上过武校么?”王玉桥问她爹。
王爹讪讪:“武校有什么好上的?那都是贫寒之家才去上的,爹又不从军,当然就没去。”原来不是故意隐瞒,而是王爹就没去上过。
王玉桥有些失望:“哦,你也不知道啊。”小伙伴们虽然科普了一下,但五六岁的豆丁,其实也没知道多少东西。
刘家骏慢吞吞的说:“我知道,我爹上过武校。”
王爹松了口气:“对,你刘叔就是武校毕业的,不过他是家里的独子,父母不愿意他从军,就做了捕快。家骏知道的肯定不少。”
王玉桥:“啊?那你早不说。”
刘家骏白了她一眼:“你没问。”
王玉桥:“那好,你给说说呗,这个武校是怎么回事啊?感觉很厉害的样子。”
其实县学也很不平常,但她都已经上了县学了,这些不平常早晚她都能知道。
刘家骏只好开始说,六岁的豆丁言语精炼流畅,虽然是复述他爹的那些话,但记忆力很好的豆丁基本上就把这些都记下来了,不但王玉桥,连王爹也听得津津有味,恍然大悟的样子。
好吧,王爹主攻商场,对官场这些事情,那是真的不关心,所以真的很多东西不知道。
简单来说,至契丹建立大奇,随云城也没学遗老遗少的风格,很多武校学生从军成为大奇的将领。
县学校长认为朝代兴衰都是历史必然,知识的传承不会为某个王朝殉葬。
就因为这种态度,有一段时间随云城县学被很多志士学者称为耻辱,随云学生被当时的遗老遗少唾弃。
一直到很多年后都如此。
光荣和耻辱始终并存。
对于随云城县学应该如何评价,始终是一个矛盾,这造成随云县学在全国名声很复杂。
赞扬的有,鄙视的有,默然的有。
赞扬的认为随云城只是一些老百姓普通人,面对侵略者英勇抗击,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比起那些任人宰割的地方,比起那些投降的地方,已经是非常英雄了。
朝代倾覆了,老百姓依旧要活着,为什么要为一个对他们并没有多少恩德,后期更是盘剥百姓到处贪官污吏的朝廷殉命?
他们没有学李自成造反,已经很有素质了。
他们有权利继续好好的活着。
鄙视的认为随云城既然在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投降,也一直在抗击侵略者。
就算不用为没有什么恩德的前朝殉命,也该保持气节,继承先人的风骨,不屈服于异族统治者。。
可他们却积极的出仕做官,做异族的官员,成为异族统治者的打手,这简直就是汉奸。
沉默者……沉默!随云?不认识。
但不管怎样,随云城在历史上是个非常受争议的地方,而随云人,也是历史评价颇多争议。
但这并不影响随云城人们过日子。
好在大奇朝不像王玉桥前世所在的那个历史上的秃瓢大清,搞民族分化,搞种族隔离和奴化民众,。
事实上,在宋朝时期,契丹族就已经非常汉化了,到了辽国灭亡,契丹族在后来的时代,已经快和汉族差不多了。
连自己的契丹语言会说的都很少。
到了明末契丹族灭了满族,然后又覆灭了明朝,成立了大奇,。
由于汉化很深,也没出现王玉桥前世的那些屠城和改服剃头奴化,反而兼收并蓄,各种风格都有。
很有一种大唐盛世的民族融合状况,。
尤其是表面上君主是契丹族,但实际上契丹皇帝对汉族官员的器重很大,比如随云官员。
契丹族和汉族通婚普遍,你很难说人家是异族了。就连皇帝,都号称自己拥有四分之三的汉人血统。
恩,他祖父是契汉混血,他娘是汉人。
当然那时的儒家是不这么想的,反正大奇是异族,随云城是汉奸城。
大奇虽然依旧是科举制度,但却提倡百家争鸣,并不以儒家为尊,这也是儒家修历史对其痛恨的原因之一。
儒家觉得废除四书五经,这是多么灭汉的毒计啊!
可惜儒家虽然痛恨,挡不住民众不以为然,很多人都认为明朝就是亡于儒家,大奇也是吸取教训,再尊儒家才怪。
事实上王玉桥前世的历史,秃瓢大清也是鉴于明朝亡于儒家,对儒家并不感冒。
由于搞分化种族,就大力用儒家弱智汉人,自己满族是绝不沾儒家的,。
反正汉族越多只会读四书五经的腐儒,只会变弱智,对满族统治中国是有好处的。
当然后期满清依旧变成了礼教社会,那就没法子了。
总之,就王玉桥观察,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对大奇的评价和她前世对满清的评价是有区别的。
主要是痛恨大奇后期的腐败混乱,倒没什么驱除鞑虏的思想。
和痛恨明朝末期的腐败混乱一样,这其实是每个朝代末期都差不多的评价。
种族仇恨倒是不大,甚至现在契丹族和汉族没啥区别了,你自己不说,别人都看不出来。
就历史上来说,契丹族其实和汉族还是有同仇敌忾的时候的,与金国都有灭国之恨。
所以难怪契丹兴起,首先就干掉了满族,历史就拐了个弯,没满清什么事了。
对此,王玉桥表示这很好。
她甚至有些怀疑,大奇朝的那个开国皇帝,指不定是个穿越者呢。
唉,穿越者之间,差距还是很大的。
人家可以改变历史,她就只能做个缩头乌龟。想想还是非常沮丧。
作为一个随云城人,王玉桥觉得自己还是属于赞扬随云城的一员。
觉得随云城做得就很好。
外敌来侵犯,当然是奋起反抗,绝不屈服。
但谁也没有权力要求老百姓为一个腐败混乱民不聊生的明朝去殉国。
那应该是那些获得好处受君恩的官员们的责任,当然,这些官员就没几个做到的。
官员做不到,凭什么要让老百姓承担这个牺牲?
何况随云城面对侵略者奋起反抗了,这就比那些开门迎贼的官员好了不知道多少,凭什么还要受指责?
百姓是没有义务为一个王朝的倾覆买单的。
如果可以安居乐业,为什么不能好好过日子?他们有权利过好日子。
当然,随云城确实积极了点。
大伙儿完全可以随大流的嘴上叱骂一下大奇,然后被迫去当官嘛。
别人不就这么做的?多好啊!何必积极的去做官,被大家骂汉奸呢?
好吧,大概是这种积极的态度,历史上大奇朝的文官武官将领,随云城出身占据了大半。
大奇朝君主尤其喜欢任用随云将领。可能就和随云城比较积极的态度有关。
或者也可能因为领教了随云的厉害,才会更欣赏些。
至于没风骨什么的,显然大奇朝君主不在意,或者说,还挺高兴。
当然,历史上对此评价就相当的难听,但这也不碍着随云城百姓过日子。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