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绝
王大少和石俊卿谈判无法解决的问题是有关随云武校建立自己的军团的事项。
王大少坚持随云武校既然并不归属黄埔军校,有黄埔军校学生构架出来的黄埔军团中央第一军,那么随云武校的学生也得有随云军团。
规模可以小一些,但必须是随云武校学生构架出来的军团。
“黄埔军校有自己的理念,将这种理念锻造成军队的理念,随云武校也有自己的治军理念,也希望能够以此锻造一支达成理念的军队,这有什么不对吗?”
王玉桥据理力争:“我随云武校有几百年的历史,但一直以来,都只是培养军官,适应于封建时代的生存环境,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现在这个军阀割据的时代,我随云立军,既为自保,也为报国。”
玛德,封建大奇时代,当然没法自己搞个军队,就只能当个军官生产基地,大家武校毕业就是为了去军队找个好工作。
虽然随云武将在大奇朝很有名,但特么的从来就被默默打压,就没出过一个统帅三军的大人物。好吧,真要有这种大人物,皇帝就该举起屠刀了。
总之,看似风光的随云军将,一直都谨慎低调,在各个掌控军权的大人物手下,说风光也挺风光,但没有真正的出头之日也是真真的。
“建立军队的事情,并不是我能够做主的。”
石俊卿诚恳的说:“这事干系重大,民国建国后,只有中央军才是正规军,为国家效力。其他军阀,都是以各种名义而立的私军,纪律松散,甚至有比匪徒更为害,国家如今如此动荡,和各军阀之间相互争斗有很大关系,这种情况下,国家又怎么可能允许地方拥有军队?”
民国祸害之一就是军阀割据军阀乱斗,致使民不聊生,国家动荡。
到了后期,更是内忧外患,面对倭寇,这些杂牌军不堪一击,但是面对百姓,这些杂牌军就是豺狼虎豹了。
军阀战乱不但对民生造成极大的伤害,也使得中国成为一盘散沙,无法有效的对外抗击,甚至上至中央下至军阀,都有利用倭寇打击异己的行为,比如老蒋利益日寇剿共等等,这也使得日寇得以在中国肆虐。
总之是一个不断作死的经过。
石俊卿:“一个统一的,强大的政府,才能让这个国家振兴起飞,结束战乱,才能恢复民生,才能走向富强。地方上的军队,既增加民众的负担,又引起各地相互不安和动荡,更消耗整个国家的元气,无力对抗外敌,百害而无一利。”
王玉桥知道前世的历史,也明白石俊卿说的确实很对。
这个世界由于吴大总统的出现,中华民国建国起始就先削平了一些刺儿头硬茬子势力,大大的延迟了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比前世历史强一些。
但,这并不能阻止军阀割据局面的产生,毕竟,这真是个乱世,强者为尊,乱世争霸,甚至仅仅为了自保,都能催生出军阀来。
民国政府并没有建立其一个统一强大的政府来,在其他军阀眼里,也不过是一个大的军阀,只是抢到了大义名义而已。就和汉末军阀割据的曹操捏住了皇帝一样,但能不能真变成曹操而不是袁绍,不到最后,谁信你?
能否平定乱世建立一个繁华盛世,是对新兴的中华民国的一个考验,王玉桥前世的历史上,它考糊了。
但显然,王玉桥没法给石俊卿说,前世民国政府非常的无能作死,对外投降,对内乱斗,最后嗝屁了。
“你说的虽然没错,但你也知道各军阀的军队是乱七八糟,所以有各种问题。为害百姓,祸害国家。而黄埔军校构架的中央军,军纪严明,为国之长城。但我随云立军,必然也如黄埔一般正规,虽然两校理念不同,但在军队治理上,是有共通之处的,也将为国之干城。”
王玉桥努力说服石俊卿:“未来世界格局,需要中国有着强大的武力,才能对抗外敌。多一随云军,多一份胜算。我随云军人,唯国家利益为重。”
石俊卿:“随云武校立军,能受黄埔军校管理?”
王玉桥:“不能!”理念不同,怎能不斗争?
石俊卿:“能入中央军接受领导?”
王玉桥:“不能!”那和去投军也没啥两样。
石俊卿:“我无法支持随云立军。”
王玉桥:“那么,随云武校也不过是空有名头。”
承诺等同,那么随云军官和黄埔军官应该没有什么等级关系,只要各凭本事。看起来很乐观。但,随云军官只能进入黄埔军团。
双方的军事理念差别很大,融合有诸多问题且浪费时间。如果随云军官在黄埔军团里,免不了被排斥压制。
尤其是,虽然承诺相等重视,但具体举措的时候难免个人有亲疏之分,这也是人之常情。
如此一来,黄埔军团里随云学生难免受到冷落造成矛盾,对于随云学生的加入,怕是不但没有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反而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又何必勉强。
石俊卿虽然也知道这种问题,但是对于随云军团的建立,他更加忧虑。
随云派历史以来在政坛在军队的影响力很大,文官们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和盘根错节的关系,为了消除这种政治力量,民国政府花费了极大的心力才打压排挤出他们在政坛上的控制力。
用了十多年几代总统的努力,才将大部分随云文官的势力挤出中央,得以洗牌建立由民国政府掌控的新政治集团。
而没有文官集团支持的随云武派,也因此渐渐散落,做到这样,几代总统殚精竭虑,最终得以完成。
这一场无声的战役打了十多年,贯穿着民国从建立初始到现在,双方无数精英角力于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民生各个方面,虽然不至于你死我活,但斗争也非常残酷。
一直到袁世凯时期,终于全面夺回了中国政坛的掌控,随云派文官集团败退,退出政治舞台,而武官集团也就四散,多数都被各地军阀招揽了去。也有的就退役回乡做各种行当,还有的回到了随云武校任教。
中央政府黄埔军团以嫡系之姿跃于历史舞台,上下军官都从黄埔军校而来,虽然很多下级军官还是随云武校出来的,但就政治影响力军事势力来说,随云派在中央政府再也没有威胁力了。
硕果仅存的几位元老和名将,也多是半隐退状态,这场战役不可谓不艰难。
但,民国政府没有想到的是,随云军官有那么多优秀将领,被各地军阀收拢后,竟发展壮大,隐然形成了新的军阀割据局面。恩,也就是各地的大舅子军团。这造成了军阀势力的大涨,对中央政府已经是威胁之势力。
有人甚至觉得,比之当年吴大总统时期的军阀,这时候的军阀割据,更加成规模。
当然这种耸人听闻的说法大家都不会当真,但总统府还是觉得有必要了解一番。
这也是石俊卿被派来随云考察的原因之一。
石俊卿是可以同意随云武校被政府承认的。这也是任务之一。将随云武校归入政府管理。
可是现在要是同意随云武校建立自己的军团,就算仅仅是一个千把人的小集团,这就代表一个信号,随云派卷土重来了,那么之前十几年的所有努力很可能一朝崩溃,也许随云派的崛起就势不可挡了。
他实在没有这个决断,答应这个条件。
即使来之前,被叮嘱一些无伤大雅的条件都可答应。包括,军队。
是的,总统府幕僚们已经猜出随云城可能要立军,种种情报表面随云城有这方面的准备。
乱世中,有能力的都想要军事力量,不是为自保,就是为争霸。随云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那么多军阀都出现了,也不多一个随云。
甚至大家乐观的觉得,随云成军,说不定会削弱军阀的军事力量呢?至少大舅子军团里,会有很多人回乡吧?
如果说在京城的时候,石俊卿会对这个条件无所谓,没有曾经强大的文官集团的政治影响,就算随云武派重建也没什么,只要中央政府控制着政治方向控制着政府事务和部门。
随云武校就算建立起自己的军队也没有什么,军队如同政府的一把刀,只要控制在手,那么只有助益没有害处,还可以借此对军阀军队有着好的影响力。
没有随云文官集团的辅助,随云军事力量再强,那也只是一把锋利的刀。端看在谁手中。
何况,养一支军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看各地军阀把军队养得成那样,战斗力可想而知。
石俊卿眼里的民国政府,是这种开明向上的政府。他觉得现在国家还内忧外患,不是民国政府做的不好,而是还没有强大起来,力有不逮。
他坚信只要给民国政府时间,一定会逐渐完善自身,结束战乱,驱除外敌,达成一个繁荣盛世的。
所以他不能容忍有某个势力足够强大到能够威胁国民政府的政治主体的程度,没有哪个政府会欢迎一个比你还强大的力量,一个不好掌控的力量,胸怀广大不代表是弱智。
他以前以为,随云衰落到不会威胁到中央政府核心力量了,政府可以表达出善意和欢迎来。
原本石俊卿确实是带着这个任务来的,如果他是一个庸才的话,这个条件就可以答应了。收拢一个随云,为将来逐步扫平军阀割据做准备。
但石俊卿显然不是庸才,他来到随云,虽然仅仅几天看不出什么,但是依旧让他觉出以前的想法不对,随云绝不是居于京城坐井观天的政府高层所理解的随云,随云派也绝不是他们以为的随云派。
他隐隐感觉到有一种隐忍的蛰伏,会在时机成熟的时候爆发出来,那是他还不能明确知道,却有感觉的东西。
这让他直觉的拒绝了随云成军的条件。
王玉桥送他出门,微微笑着,仿佛对此并不在意。
石俊卿眉头紧锁,总觉得有什么是他忽略了的。眼前有一层迷雾,他觉得伸手就能解开,但却无从下手。
虽然他看到的代表随云的恶少集团表面上的不堪造就,他觉得这样的恶少集团显然为害乡里,但他在随云城里却没有看到真正的痛恨,他甚至有一种错觉,随云城百姓其实是在用一种纵容溺爱的情感对待这些恶少们的。
那种隐忍的蛰伏似乎能在随云百姓的不经意心照不宣的只言片语中感觉到,似乎随云百姓们有着他不能了解的期许放在这些恶少身上,那似乎是带着一种预知的,悲喜难辨的,骄傲又悲哀,苦涩的,坚毅的复杂心情放在这些恶少身上,也放在自己的子弟身上,那是他不能了解的,看不透又凛然惊怵的一种态度。
虽然他一次次告诉自己这些恶少们其实只是政府用来安抚随云派拉拢随云派的棋子,但是他心里隐隐约约的想,不是这样的,肯定哪里有什么不对了。
哪里不对呢?他看看空旷的蓝天,黄土压实了的地,耳边操练的声音。还有回想起来,走在街上步履匆匆的人,那些熟悉的步履。哦,随云是军城,百姓多半从军或者有家人从军。
军城!他眉头更紧了。
是,战争!
原来如此,难怪随云城里的隐约氛围让他有一种隐约的不确定。
这种氛围如果是其他人是无法感觉到的,但他从十二岁进入黄埔军校,十六岁从军,从军三年,战功斐然,锤炼出一种直觉,战争直觉。
难道随云百姓都能这么清晰的确定战争将要爆发吗?这是连政府高层们都不能确定的,或者说不愿意面对的鸵鸟心态。
但是在随云百姓那里却似乎凛然面对,每个人都竖起了身上的尖刺,凛然等待着危险的来临。既坦然又决然。
这也和其他地方的百姓完全不同的态度,很多百姓是埋头过自己的日子,甚至麻木的得过且过,在这个乱世里随波逐流的安于随时被宰割的命运,而随云百姓却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态度。
因为原本每个随云人都是随云县学随云武校的学生吧?因为身边或者自己都曾经从军过吧?因为一代一代的就这么走出随云武校走进军旅随后归来吧?所以随云城的百姓有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百姓的见解,对战争的直觉比所有政治家都要深刻的多。
所以,他们才会用一种沉痛的慨然的的悲喜难辨的目光看着自己的子弟。就像送别。
是的,送别。石俊卿清晰的感觉到那种战场上的送别。沉默的,隐忍的。
他忽然就明白了。
石俊卿悚然停下脚步,站在王家门口,回头望着那平整的操场,就这么忽然的明白了。
操场上已经开始操练,下午的阳光耀眼,微笑送他出门的王大少比女人还美丽的脸上依旧是无所谓的似笑非笑,他忽然就了解了。
就算条件没有达成,也没有人能阻挡随云军团的建立,因为这些人,已经感觉到战争的来临,已经在用最的狠在行动。
百姓们献出他们的子弟,而这些少年,已经准备死在将临的战争里。
所以,能多一些胜算自然是很好,但即使孤军奋战无力回天,也不过一死而已。
他们只相信自己,因为那之前,也没有可相信的力量,就算他带来的条件,也不过是一场利用,没有诚意也没有希望,有的只是不信任和打压控制。
石俊卿站在那里,那个比女人还美丽的少年没有正形的站在那里送客,他看着那个恶少,两个人仿佛对峙一样。
他就蓦然感觉到了那种隐忍的,那是绝不会在一个正常的恶少身上出现的,他一直觉得违和,但却没有在意。
因为他一直在轻视。
当他察觉的时候,才蓦然发现,不仅仅是在这个少年身上,和他一起的恶少团伙每个人身上都有,甚至在这些正在操演的普通少年们身上也有,甚至···他见到的随云百姓们身上,都有。
一旦感觉到了,他才发现,原来他感觉到的那种隐忍的蛰伏,那种给他错觉的感觉,都是真实的存在的,几乎可以铸成随云派的整体气息,无论文官还是武将身上,似乎都存在。
那是的战意和死志。
他忽然记起了,随云派,不就是诞生于明末的一系列死战中的么。只不过,人们更多的是讨论他们在大奇建立后的降顺而已。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