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下载APP

第一百零六章

  

    乡下孩子的童年比城里孩子幸福,我的侄儿子上完学,干点农活,余下的时间就是满山遍野地玩,到处都是游乐场,任何东西都可以是玩具,

    8岁大的侄儿子在十几个同样大的孩子里充当老大,今天,他决定去游水,叫我代为牵牛。没顶的河水,十五米宽,我不放心,又仍然不会水,硬拉着正吃素的米若斯换地方,到河边卧着,顺便说一句,“米若斯”是我给这头黑牛取的一个挺酷名字。

    一群小泥鳅,晒得黑黑,赤条条地蹦进水里,转瞬换了几回泳姿,潜进水里,一会儿出现在另一头,拍起水花,洒向他们正在洗衣服的娘亲们,被溅一身湿的女人们大声骂着她们的“小兔崽子”,小捣蛋们吐着舌头,做着怪脸,又扎进水里。

    我在岸边哈哈大笑,米若斯边咀嚼着青草,边不置可否地望一眼。

    只玩了半个时辰,侄儿子就上岸了,和伙伴们慢悠悠地品尝,让风吹干身上的水滴,阳光撒在皮肤上,好像一个个青铜做的娃娃。

    侄儿子一个人跑过来,手捧着莲蓬,媚献给我这个叔叔,讨好地说:“小叔,吃莲蓬,刚摘的。”

    “都没剥开。”我说。

    “嗳。”小朋友乖乖地剥除外皮,我吃两粒,说:“有什么说吧。”

    “叔叔,你教我的没有用,可可还是不喜欢我。”

    我忍着笑,说:“玩猪八戒背媳妇,你要她当你媳妇了?”

    他泄气地说:“她不让我背,要小面窝背她。”

    我呵呵一笑,说:“可可怎么就不喜欢你?”

    “她说,小面窝的眉毛和他爸爸一样浓。”

    “放心,小姑娘过几年就不喜欢那种类型了。”我仰天大笑地说,从口袋里掏出一包大白兔奶糖,说:“把糖分给你的小伙伴们吃,叔叔再教你一招,经常送花给她,夸她漂亮,保证可可以后会喜欢你。”

    侄儿子忽然问:“小面窝,我也要给他吃糖?”

    我说:“要是大家都喜欢你,可可不就也喜欢你?小朋友都要有糖。”

    他高兴地点点头,蹦蹦跳跳地回到他伙伴中间。

    “王喜同志,你在教坏小孩子。”杨怀正笑眯眯地说。

    旁边的王家湾谢大海村委,打趣地说:“没关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谢大海身边的鲍海村村长鲍和平,说:“大海肯定说好,可可是他的侄女,以后你们就是亲家。”

    我说:“小杨同志,出来散心?”

    杨怀正说:“不是,我和两位村委在讨论修条水渠到田里。”

    “你没来,我还能相信。”我靠在米若斯身上,说:“手上的黑手印证明你也不是来散步的。”

    “都是冯立文这个鬼人,拉来施工队,没等谢村委安排就上工地。”杨怀正拍拍黑牛的背,坐在草地上,说:“他说,速度越快,越节约钱。话是这么讲,但是也等我协调好嘛。”

    杨怀正虽然是政府派来的监督员,但在工地上更像一个书记,大小事情都要管着点

    “他们又吵起来了吧,冯工又不是要换他们,找几个师傅过来带着他们做而已,有问题自己先解决。”我说。

    “原来你都知道。”杨怀正说。

    我摊开手,说:“我知道但是我不一定说,出问题你们自己找毛病。”

    谢大海说:“还不是为了钱。”

    鲍和平点点头,说:“两个村都想拿最多的工时,说来说去,是这个情况。”

    杨怀正望着对面山上荒废的梯田,自顾自地说:“为什么农民兄弟还是这么穷。”

    我觉得他很天真,谢大海说:“改天包产到户了,情况兴许会好些。”

    这话说得还有点早,几乎所有人都在第二年听说安徽的事,但真正实施还要等一年,我摇摇头,说:“包产到户也不一定解决问题,地太少,分到每户手里没多少了。”

    这是真实的情况,包产到户在王家湾施行了二十年,并没有多大改观,就像小岗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一定吃得好,只有会吃螃蟹的人受益才最多,其实农村改革牵涉的问题很多,三农也只是其中之一。

    鲍和平若有所思地说:“这样产量虽然上去,但是摊到每家其实没多大变化,何况还要交粮。”

    杨怀正说:“对啊,如此看来南为橘子,以北为枳啊。”

    “王喜同志,农村跟城市不同,就算是在三年灾害,城里人照样有定额,在农村真的要饿死人。”谢大海说:“收成多也好少也好,农民一辈子就在这地上。”

    我说:“不种地还不是可以,羊毛出在羊身上。”

    “你是说工业革命………………”杨怀正说。

    我深深地鄙视了他一眼,说:“这里可是社会主义国家”——他嘿嘿一笑——“王家湾有两个优势,一个是武汉,一个就是那座山。”

    杨怀正他们没猜出我的哑谜,没等他们问,我说:“先决的条件是王家湾离武汉很近,第二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吃什么山,什么水?”鲍和平问。

    “问你们自己,这一代什么最有名。”我说:“答案就在那梯田上。”

    为了学大寨,扩充耕地,几乎所有的山都被开垦成梯田,但提高的产量只是杯水车薪,反而水土流失很厉害,泥石流时有发生。

    “谢村委,那片山上以前种得是什么?”我问。

    “蔬菜和玉米。”谢大海说。

    “我不是问二十年前,而是更早些,那里长着什么东西。”

    “茶树,半山坡以前都是茶树,野生的,栽培的都有,九峰山绿茶,全国都有名,你的意思是把茶叶卖到城里?茶叶是卖不出价的。”

    “你们卖谁?”我望着他说:“一年卖多少。”

    谢大海说:“每年给土特产商店百来斤,才赚一百元,摘茶费时又费力。”

    我说:“你知道土特产商店茶叶多少钱,全武汉又有多少人喝茶?”

    他们摇摇头,杨怀正说:“难道要每家多种茶叶,卖给商店?”

    “为什么不自己直接卖给喝茶的人,把包装好的茶叶自己拿到城里卖?”

    杨怀正击掌:“好办法,按市价来卖,农民的收入增长不只一点点。”

    谢大海补充:“种茶树刚好解决了富余村里劳动力,女同志也可以摘茶叶补贴家用。”

    鲍和平说:“但是茶树要三年才能成熟。”

    谢大海说:“后山一片野山茶够我们摘的了,两个村找几户人家先试试,如果好,再全村都干。”

    我拍拍屁股,牵起米若斯往村里走,杨怀正跟上来说:“小喜同志,这主意就你想得出来,我服了。”

    田福堂一个决定能影响一村人,我说:“谁出劳力多谁出劳力少,茶叶谁负责包装,谁负责运到城市,怎么卖,在哪里卖,卖多少,赚得钱谁分怎么分?为几分钱两村人差点翻脸,以后又怎么办?”

    杨怀正站住,说:“那怎么办?”

    我埋头往前走,说:“社队企业,生产资料统统集体所有。”

    社队企业只是乡镇企业的雏形,管理相对松散,但对于刚起步的作坊式小农经济,已经是很大的跨步了。

    到了村头,我侄儿子赶上来,气喘吁吁地说:“叔,可可还是不喜欢我。”

    我问:“你送花了没有?”

    “送了。”

    “你夸她漂亮没有?”

    “夸了。”

    “你夸她什么了?”

    “我夸她脸长得跟我母亲一样。”

    “哎。”

    在村里待了半个星期,我就回家了,星期一早晨,准时地出现在杂志社里,桌上堆着稿件已经半尺高,看了一上午。

    王阿姨走到桌前,说:“小喜,这两天过得怎么样。”

    “很不错,对工作重新充满了干劲。”我抬头看着她,说:“脑袋绷太久了,有点若释重负。”

    “很好。”王阿姨微笑地说:“我这里有本九月刚出的杂志,你看看。”

    我接过她手上的杂志,看了看封面,《传奇故事》这名字我没什么印象,翻开第一页目录,扫了一眼,最后长篇连载的小说吸引了我的注意。

    “《玉娇龙》?”

    刚读第一页,我就知道结果,放下书,对笑咪咪的王阿姨,摇摇头,慢慢地说:“王姨很生气,后果很眼中。”

    ————————————————————————————————*

    工地太忙了,差不多一个星期才写一章,有点过不去,周末尽量更新吧。

    

上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