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与贫穷的战争-现在城市是天然反贫困的,人多才需要制度去保障公争

下载APP

33 与贫穷的战争-现在城市是天然反贫困的,人多才需要制度去保障公争

  第34章与贫穷的战争-现在城市是天然反贫困的,人多才需要制度去保障公争

    

    “这是一片资源丰富的土地,没有拘束的广阔新天地。有一群等待机遇的人民,但是穷。

    

    穷人是没战斗力,只要你把他们的变的富有。他们将是一群战无不胜的百万雄狮。根本问题还是在贫困上,只要你肯用心扎根于此,改变这个现状。你将收获一个未来。青云之地。”

    

    指着远方的荒野,还有小镇的轮廓,方清之对儿子方闲道循循善诱的说道,只是前言有点不对后语。其实一点用都没有,只是一种社会老习惯而已。现在的年轻人难忽悠是一方面。

    

    毕竟网络上能流窜和留下来的知识,还有知乎知乎的,都是占据金字塔中层的1%人类精英制造出来的。

    

    无论他们年轻还是老的时候,所作出的正确回答、经验和抉择,都是碾压其余99%的普通人。只是年轻一代比老家伙们更能熟练的使用互联网,门清一点而已。

    

    方清之不是糊涂,是一直保持着滴水不漏的好习惯。事事开头总套一个“大帽子”。话一出口,就觉得缺乏说服力。

    

    不对,是没说服力。方清之心里感叹,儿子长大了就不老实了,不如小时候可爱,好骗了。上次,还是上次,明知道自己是在骗他,也乖乖的去干活。骗子越来越多,“傻瓜”越来越少。要抓紧最后的机会。

    

    珍惜傻瓜?资本家会有良知么?人类就是魔鬼,不会因为只剩一个傻瓜而手软。既然是最后一个了,不赶紧杀了吃肉,以后更没机会了。

    

    知错不改,下手更狠。通常会如此,除非傻瓜不好欺负,老实人一怒,血流成河。这就是历史的循环。想跳出为父的手掌心,就要看你的本事大不大了。

    

    方闲道点点头,还是不松口啊,老爹。拳头才是正义,拳头是讲道理的开始。你这是不想讲道理。

    

    父亲方清之说的没错,西北经济圈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就是情况复杂和穷。在已经划分清楚的商业势力范围中是一个无法被巩固的薄弱环节,适合年轻人建功立业。

    

    但对的事,有道理的事多了。制度成本过高,收不回投资,维护不下去,就属于嘴炮上正确的事。

    

    判断一件事可行不可行,最终标志还是所参与的市场经济活动是在造血,还是在不断的失血。

    

    西北经济圈一直在失血。城市化的进城完全被逆转了,工业和采矿业没能回哺育城市,没能回哺育地方,转换成城市发展的推动力。

    

    治穷的大道理就是一句话。

    

    需要城市,需要城镇化,需要工业化,才能搭建起庇护所,去庇护更多的普通人。城市能远远提供给普通人更多的福利和公平,还有安全。

    

    当城市在地球上屹立起来,人类才成为地球上的唯一灵长类,消灭了其他灵长类智慧进化的可能性。

    

    城市,城市化,完善那些配套了的一切工具的城市。人多的地方,机会多。才能给你第二次,第三次的机会。

    

    有拐卖人口的骗子,也有冷酷的伯乐,还有有警察保护着你。

    

    大街上突然哭泣了,“我多么不容易”。还能成为网红。大家都不容易,才容易产生共鸣,没钱不容易阶级的强大共鸣,能震慑坏人。

    

    政府和国家力量最强的地方,罩着自己的基石,社会底层才能过去下去。皇权难下,难扎根的穷乡僻壤才是最无可救药,没发展的地方,人吃人,一切罪恶,都在拳头最大的情况下发生。乡村小镇,土豪劣绅,大姓,家族长老劫财欺人盘剥,是坏人的主场。

    

    大城市则不然。

    

    人类进步,创造更多价值靠什么?靠工具。这个工具也同时包括操作工具的人,需要掌握各种各样技能和受训的人类本身。

    

    在大城市里,做为一个螺丝钉,在这个城市的大机器里,赚到的钱,比条件不足的乡村要多的多。一切问题就在经济发展中得到解决。这是西方经济学,也是资本论,还是特色社会理论都认同的道路。

    

    客观规律而已。

    

    农业是看天吃饭,天时地利是最主要的,人和反而是次要的。

    

    工业和城市靠的是人,靠的是工业规模。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城市的价值体现为人的价值。一切的创造,一切的维护,都是要靠人来实现的,对人的重视、保护、照顾是最好的。

    

    城乡差别和待遇依然显著。而且会不断扩大,活下去,活的幸福,活的有希望,还是要进入城市。对多数农村户口的人而言,还是存在一个壁垒,只有城市劳动力不足时候,这个缺口才会打开。

    

    农民工就是这么来的。

    

    但是这种地产狂潮,上百万亿的大型基建结束之后呢?机会在哪里?现在全国性的经济存在的问题,就是下一个机会在哪里?不然就是滑坡。

    

    大局之后就是小局,西北经济圈的机会再哪里?

    

    老爹方清之画的饼很好。就是太缺乏诚意了。有点起色起码要熬来熬去熬10年。

    

    十年之后,世界会成什么样了。西北的起点本就偏低,这意味着自己付出再多,也比不上那些选择南方发达地区为起点的年轻人。

    

    问题就卡在这。起点低。

    

    年轻人,谁不想起点高,飞的高。越有本事的年轻人越希望自己的起点高,发展的更快,更好。

    

    南方发达城市,一个是千里马人才聚集,一个是伯乐资本聚集。这样的高起点地区的经济发展,很容易进入良性循环,速度自然是越来越快。

    

    而平凡的贫困地区,猫头鹰守着死耗子,日子难,自然胆子更小,为活着而活着。小老百姓怕有本事的人来抢自己生计,都孔雀东南飞才好。土豪劣绅更是希望如此,穷庙才会让吸血的富方丈世代传承自己的家业,一切都被土豪劣绅把持和垄断,自然希望死水一滩,世世代代都是这种格局。

    

    活的越老,越盼着平安无事到死,才更好。

    

    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区域经济分工越来越细化,一旦形成产业区和产业聚集地,就很难被取代,一直加速发展牢固的占据食物链的顶端。

    

    而平凡平穷的地方也牢牢的细化为贡献资源的底层和牢固把持买办地位的上层。这种情况是非常难办的。

    

    祖坟没青烟,只修庙不修学堂,认倒霉而已。不是普通人力可挽回的局面。

    

    老爹说的很漂亮,还不是做大事又惜身。

    

    扶是对的,但是越扶贫的制度化导致一种制度生存,而不是依靠工业和工具力量去改造自然,加工自然资源,改变当地人类自身生存的条件,从而实现地区经济的飞越。

    

    制度化路径的依赖的弊端,在越是贫穷的地区,越是显著。

    

    QE,央行降息防水

    

    4万亿,积极财政政策,房地产土地经济。

    

    不是人人都是谭嗣同,林觉民,本事大不稀奇,放的下自己注定富贵、幸福的未来人生的辛亥五四豪杰太少了。

    

    这个扶的事更需要一种大智慧,以及长周期的努力。本质上还是要优秀的人,要优秀有牺牲精神的人才去做。

    

    方闲道琢磨了琢磨,这就是分歧点了,可以否决了父亲方清之的建议。“资源丰富,运出去才是明智的选择。等待机遇的人民?北上广城市人嫌弃,干不了的岗位才是他们的机遇。高速发展的城市接纳他们,分享社会文明成果才是正确的。

    

    投资?同样投资1块钱,在南方城市能赚上3~5块。在北方也就5毛。资本是逐利的,能赚5块,为什么要赚1块?

    

    怎么让投资有利可图?高回报?

    

    所有高回报的投资,大赚特赚的生意都写在两本书上,刑法和宪法。选那一本?饮鸩止渴?还是引狼入室?还是里外狼狈勾结,再祸害一茬当地的新鲜小韭菜?

    

    无利可图,资本才南下而不愿意北上。

    

    利润和金钱谁都想要。要是凭市场竞争,凭借生意本事,大家都能接受,属于越做越大,都受益的情况。但是不守规矩,凭本事抢的、偷的、骗的。资本是傻瓜么?

    

    放着好好的规矩的市场,我不去。主动进狼窝里喂狼,我这种傻子能做成事么?这在逻辑上是错误的。”

    

    方闲道的意思也算说的明白。

    

    需要一个聪明人逆反自己的思维去做一件非常蠢的事,最后也会变成蠢人,那么蠢人又怎么带领一群蠢人,打赢一帮聪明人,去挣到大钱呢。

    

    天时地利都不行,人能力相对更差。

    

    弄几箱土特产就发家致富了?讲故事拍电影么?不量产的东西都发不了家,治不了富。土特产发家的故事从来都是假的。

    

    英国的红茶,批量化的工业生产,成就了世界级的声誉和财富。

    

    批量化的消耗品生产,才是发财的关键。这就需要体系,工业体系。这恰恰是贫穷地区不具备的。最后沦为资源输出地的根本原因。

    

    方清之也是难在这一点,建什么样的体系,走那条工业路线,再结合地区情况,难度系数是SSS级的。

    

    这不是发展初期,自由生长,而是要在已经定型的全球贸易体系内抢食。多数地区的领导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在面临全球竞争是在全球贸易当中找自己的位置。

    

    (本章完)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