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深情记叙
今天,我依然能回忆起每个亲人的音容相貌。闭上眼睛,我可以从万人之中分辨岀他们每个人的声音。但是,这又能怎样?时间将他们一个又一个地带走了,故乡还在,只是没了许多亲人。
许多年不曾回去过。没了亲人的故乡让你的心空落、凄凉,那里的一草一木都会让你伤感、令你留念。今天,燃起记忆之光,将往事一幕幕地在脑海里反复回放,每个亲人在心中都还鲜活着。只是,他们在天堂,我在地上。
故乡是灵魂的居所,是血脉的根盘,离乡的游子,散落天涯,绵延无际的乡思牵扯着心神,一缕缕淡淡的乡愁,缠绕在眼底。停下匆匆的脚步,仰望天际的浮云,岁月流水,光阴老去,却淡化不了思乡的离愁。无尽的思念,是一瓶珍藏多年的老酒,不舍开启,想一想啊,都会醉得不能自拔。
故乡,多么富有诗意的一个名字啊!但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在你长大离开家乡,20年后再回到家乡的时候,会是怎么一番情景呢?当你遇到儿时伙伴,他或她又是怎么一副形象呢?想必各位小学生们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吧?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也没有想过这,他,就看着苍黄的天空和远近几处萧索的荒村,泪流满面。
他因犯了伤寒而回到故乡,可人、物的变化却让他心里一阵悲凉。
文章最后一段中的一句话让我深思:“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我百读不厌的一部小说。
读完这部小说我却常常想到钱穆的《人生十论》。钱先生的这本书从中国古今的纵向、东西方的横向比较中来论述人生,探求人生的真谛,充满了深刻的哲思。印象中比较深刻的有一篇文章,是谈人如何完成一个“我”的。在钱先生看来,人之所以为我,在于德性,即寻求人性的自我完善。而最高的德性也是最普通的,人人都能达到的,即古人所谓“人人皆可为尧舜”,我的理解是平凡中见伟大。
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真可以说当得上平凡二字。即使小说的背景时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转折点,小说所描写的人、事、物却依然都是平凡的。路遥的写作手法完全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平铺直叙,让人感觉波澜不惊,完全没有《石头记》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那样精心的构思、巧妙的安排。路遥的文风也是朴实无华的,甚至带有一点黄土高原的乡土味道。这些常常成为许多书评家所诟病的地方,而我却认为这恰是这本小说的成功之处,写平凡就要用平凡的手法。
《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无处不体现着平凡,主人公孙少平也是平凡的,但平凡的孙少平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深深地影响了我。孙少平的经历常常使我想到何以为我的问题。从高中时代那个羞涩的青年,到成为黄原的揽工汉,再到最后成为煤矿工人,孙少平的经历是平凡的,他始终处在社会的下层,这样的人在那个时代有很多,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然而孙少平的精神世界却不是每个像他这样的平凡人都具有的。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很多人有心有力却不一定有机会,修身、齐家却是我们能做的,孙少平恰恰是这样做的。从高中时代那个爱读书的羞涩少年,到黄原揽工成为田晓霞的精神参照物,再到成为有独立思想的煤矿工人,孙少平一直都在努力的通过读书、生活的体会以及思考来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来关怀自己的家人。孙少平是平凡的,我们也都是平凡的,但平凡的我们却不一定能做到孙少平那样,而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
正能量是现在流行的一个词,我想,路遥先生通过平凡的世界这本书,通过孙少平向我们传递的恰恰是种正能量。人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境遇,都应该对生活抱有希望,在物质而外更应该有精神的追求,努力完善我们的人格,在生活中努力做到最好,那样我们就做到古圣贤所谓的“人人皆可为尧舜”了,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完成了一个“我”。
我认为好的文学作品是能够于写实中体现理想的,这是区分现实小说写的好坏的一个标准,孙少平的人生之路正是路遥先生的人生理想的体现。不知路遥先生是有意还是无意,孙少平对于人生的看法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在提倡传统文化、倡导正能量的今天,《平凡的世界》值得我们重读、深思。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