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清朝旧事!

下载APP

248,清朝旧事!

除了马克沁之外,其实后世人对于这种“连发火铳”总会想起一个人。

    

    那就是清朝的戴梓。

    

    也就是所谓的二十八连发火铳在互联网上近乎到了封神的地步。

    

    甚至有人将其称之为~清代的机关枪。

    

    但是只要仔细研究一下记载过这款火铳的资料其实就可以发现,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很大的悖论。

    

    那就是这个所谓的二十八连发的火铳。

    

    其实还是鸟铳的魔改版。

    

    不仅仅是魇改版,而且实战里应用性极低,甚至一开始的路就走错了。

    

    清代之时,已经有燧发枪传入中原,而戴梓的这个连珠铳也就是在燧发枪的基础上改进。

    

    具体的改进方法就是,戴梓把原本一个扳机的燧发枪改成了两个扳机。

    

    所谓的二十八连铳,其实就是需要一次装填好二十八发的弹药。

    

    其中一个扳机负责击发。

    

    而另一个扳机按一下之后,会自动将火药跟弹丸倒进弹仓,而后再次扣动击发扳机。

    

    可想而知,这个所谓连珠铳的整个操作过程,在外人的观感上看起来,跟弹琴应该差不多。

    

    除此之外,这玩意之所以没有实战价值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戴梓确实的做到了省略装填弹药的这个过程了。

    

    但是在那个用黑火药的年代。

    

    开一枪之后需要的动作不只有装填弹药这个动作。

    

    还需要用一根大号的“棉棒”把枪膛里黑火药残渣清理出来。

    

    而且真正耽误时间的也从来不是装填弹药,而是清理火药残渣的这个过程,才是最影响火锍射速的操作。

    

    经过戴梓的魔改,连珠铳确实勉强可以做到“半自动”了。

    

    但是每一名火枪手都要做一个死亡选择题。

    

    那就是要么选择在开完一枪之后,冒着走火的风险清理一下火药残渣。

    

    另一个选择就是无视风险,继续安装……嗯,继续开枪。

    

    无视风险的后果就是炸膛是必然的……

    

    马克沁之所以可以用黑火药就是因为当时的钢铁工艺已经十分成熟,那个硬度足以使子弹冲破黑火药的残渣顺利发射,但是大清的钢铁工艺。

    

    敢试他就真敢炸!

    

    这么相较起来,装填弹药好像就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事了,而且最最重要的就是,明代壬辰倭乱时,李如松的辽东铁骑就已经有了用牛皮纸提前装药的“子弹包”了。

    

    开战时只需要将提前包好的牛皮纸包撕开倒进弹仓就可以了。

    

    此消彼长之间,戴梓的这个所谓“连珠铳”其实就已经算得上鸡肋中的鸡肋了。

    

    当然戴梓也并不是因为“连珠铳”的原因被发配辽东的。

    

    毕竟康熙是脸上有麻子又不是傻子,横不能因为戴梓发明了一个没用的东西就给发配。

    

    而戴梓实际上是因为康熙命传教士南怀仁铸造“子母炮”,南怀仁这洋鬼子憋了一年没造出来,康熙无奈交给戴梓去铸造。

    

    结果戴梓是一点面子都没给南怀仁留,愣是八天就把“子母炮”给造出来了。

    

    彼公开处刑的南怀仁没过多久就联合了几名传教士,通过栽赃、诬陷的方式,忽悠着康麻子把戴梓发配辽东。

    

    一代国士就此含恨而终。

    

    原本已经热血沸腾的朱元璋听到秦湛的话后登时便像是被泼了一盆冷水一般。

    

    “秦先生,那咱这个啥弹药、弹簧跟钢材是学啥?”

    

    秦湛笑道

    

    “其实也不难,材料学最难的地方就是因为他是化学跟物理学的交叉学科。”

    

    “需要把化学跟物理两门全都学好才可以。”

    

    “化学……?”

    

    朱元璋整个人不由得愣在了原地。

    

    而后细细打量起了自己的这五个儿子。

    

    根据朱元璋的计划,朱标将来是要接自己班的,自然是没必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至于朱棣,领兵打仗倒是不错,但是显然朱棣对于这些东西兴趣不佳。

    

    朱棡经过秦湛的调理,现在对医术跟生物也有一点兴趣。

    

    最终朱元璋的目光落在了在一旁摆烂吃瓜的秦王朱樉的身上。

    

    被朱元璋这么一瞪。

    

    朱楔登时便不由得打了个寒颤。

    

    不过朱元璋倒也没怎么搭理朱樉,毕竟现在的朱元璋还有最后一个疑问。

    

    “秦先生,那照您这么说的话,不用世兵,改成募兵的话,战斗力真的会比世兵强吗?”

    

    这是朱元璋心里最没底的一点。当然这主要是有“大宋”的前车之鉴。

    

    原本募兵制起源于吴起变法,而募兵制的颠峰,就是名震天下的魏武卒!

    

    而最亮眼的战绩无过于五万魏武卒把五十万秦军给暴揍了一顿。但是当时荀子就发现了魏武卒最为致命的弱点就是魏武卒选拔的条件过于严苛。

    

    你无论如何,是不可能从一群“人”里选出来一群不老不死的神仙的。

    

    既然是人,那么人的体力就是有极限的。

    

    过了最巅峰的那几年之后,武卒就不得不离开军阵,但是朝廷给武卒的优待又不能随意取消。

    

    毕竟之所以有这么多人玩命的训练为国效命,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魏国给的实在是太多了。

    

    ........

    

    最终的结果就是受优待的武卒越来越多,供养武卒的人越来越少,明末士大夫上一世轮回了属于是。

    

    这样一来,武卒更像是在饮鸩止渴。

    

    荀子也称其为“此危国之兵也。”

    

    至于大宋的这帮“天才”们就玩的比较花了。

    

    开国之初,募兵勉强还算是有点门槛。

    

    但是后来,大宋的这帮大聪明“文官”就忽然像是坐上了敞篷车一样,脑洞大开的发现一条真理。

    

    朝廷募兵是为了镇压起义的。

    

    而百姓起义是因为没有工作。

    

    那我直接就把受灾的灾民招募成官军,那岂不是两难自解?

    

    都是官军了,那还造毛的反。

    

    如此一来,大宋的文臣武将们,就像是发现了新世纪一般,将灾年募兵这一方法,直接给定成了国策。

    

    有宋一朝,无论是禁军、湘军、还是到了南宋的驻屯军,都严格落实了这一国策。

    

    每逢大灾发生之时,宋廷的兵力就会暴涨。

    

    但是这样一来,无疑是完美的跳过了募兵制所有的优点。

    

    动不动就是八十万禁军总教头,那个含金量,甚实就相当包工头。

    

    有的官军,看起来是官军,实际上战斗力还不如李自成的农民军0

    

    本来这样也能勉强维持。

    

    只可惜宋朝的环境,并不像唐、汉、明那般平安无事,中原一家独大。

    

    北方那些浑身羊膻味的大胡子可不管你到底是募兵还是世兵…

    看《支教大明》最新更新章节上9x.com 分享越多,更新越快。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