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因为出海不是捡钱……
朱元璋冷冷的盯着沈旺。
大殿之中的空气也随之冰冷了起来。
朱元璋死死的盯着沈旺道
”老沈,咱都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你还是不愿意出海?"
沈旺跪倒在地上哀求道
"陛下,草民不是非要贪图那点优免,实在是出海之事,没有那么简单啊!”
朱元璋兀自坐在龙椅上,冷哼道:”说来听听。”
沈旺长叹了口气道
"陛下,诚然这海运确实暴利,但是这个利的背后,可还藏着大风险呢。”
“家父出海之时,历次出海,莫不是惴惴不安, 稍有不慎,船只如在海上翻没,我沈家便是万劫不复啊! "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这条航线上。
有着不计其数的财富。
为什么大明的货物运到西洋去可以卖出天价?
原因只有一个。
那就是因为大明的绝大部分货物,运不到西洋去!
利润往往是跟风险成正比的。
利润越高,往往意味着风险越大。
在这条斥着金银的航线上,同样也充斥着因为各种原因沉没的商船。
后世一次次的打捞,都会因为沉船上绝美的瓷器而赞叹不已。
但是那一条条的沉船,同样也代表着在那个时代有着一个甚至是数个豪强大族的没落甚至是家破人亡!
最终,沈旺长叹了口气道
”诚然如陛下所知,我沈家确实是因海运而兴,但是只有我沈家知道,只有当我沈家最后一批货物从船 上卸下来之后,我沈家才算是真正兴盛起来了。”
"更何况,近年来,海上除了狂风骤雨之外,还有倭寇,近年来出海之人,平安归者不过十之一二,倭寇猖獗如斯 ,实在是不宜出海啊陛下!”
沈旺不是不想出海。
而是跟出海比起来,朝廷的那些债,明显香太多了。
明初的倭寇跟嘉靖朝的倭寇其实是有一条鲜明的界限的。
在明宪宗朱见深的好大儿,三代以降第一贤主,明朝名副其实败家子,明孝宗朱佑樘的治理下。
明朝的倭乱有了真正翻天覆地的变化。
明初朱元璋在位时直至明宪宗时,明朝的倭乱,要集中在辽东半岛跟胶东半岛一代,东夷主要是在大明的东北方。
因此他们的第一站,一定是胶东跟辽东。
但是朱见深驾崩之后,朱佑樘继位之后,倭乱明显就开始南移,甚至都不说是南移。
因为南移起码你得经过这些中间地带。
至弘治末期,倭寇几乎是以跳跃的方式,原本是只去辽东跟胶东。
忽然就直接跳到了东南沿海,开始在东南沿海零星出现。
而这其中的本质区别就是因为,明初之时,那些倭寇是真倭为主,而到了弘治、嘉靖之后,那些倭寇说是倭寇,其实就是纯粹的海盗。
其中以汉人为主。
直至老道士嘉靖跟东南豪绅开海的想法被拒绝之后,嘉靖盛怒之下,派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纨下东南掀桌子才有了后面真正的东南大乱(朱纨,一说朱桓,具体名姓不可考,之前资料显示叫朱桓,经过这几天核查之后发现在百科里叫朱纨,下本书可能以朱纨为主角去写改稻为桑提前挖个坑,扑了的话......就再说。)
而沈旺最为担心的就是这一点
海上丝绸之路,看着很好,但是实际上海上丝绸之路,说的是商品的整个走向,而并非是中原的商人亲自运过去。
宋朝也好, 明朝也好, 中原的商人最多向南,将货物运到交趾、占城,最远也就是到满刺加,这就已经顶天了。
而且这些其实也都不是中原海商最主要的航线。
中原海商的真正主要的航线是向东向北的高丽、东夷以及从中原的北面将货物运到南面或者从东南将货物运到北面。
因此,这三条最为主要的航线( 1 ,大明内销航线,2 ,大明外销高丽航线, 3 ,大明外销东夷航线)都要不可避免的经过洪武朝倭寇最为猖獗的黄海海域。
这才是真正让天下海商跟沈家忌惮的东西。
也是明初为什么海禁没有在民间产生太大反响的原因。
毕竟这行,是真的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
朝廷既然海禁,那就上岸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吧。
但是到了嘉靖朝就不一样了,海商自己就是最大的海盗,总不能我劫我自己吧!
听到沈旺的话,朱元璋这才打消了些许的怒气,思虑良久之后,咂舌道
”确实,清缴倭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听到这里,沈旺才算是松了口气。
还没等沈旺喘口气,便听到朱元璋在一旁补充道
“这样吧,咱派水师给你们护航,你回去找几家凑凑人数,咱一块的。”
“还有就是,如果在海上遇到了风浪,所有的海商可以就近驶入任何码头躲避风浪,同样也可以在上岸之后,自行选择是陆运还是继续海运,只要如期课税即可,咱会派有负责此事。”
听到朱元璋的话。
沈旺整个人都麻了。
又来?
还水师给我护航? !
我多大脸啊!
沈旺几乎毫不犹豫的看着朱元璋说道
“陛下,您别说了,草民出海,草民出海还不行吗?”
”草民回家这便去筹措资金,过几日便将货物装船,陛下切莫开这种玩笑了,草民胆子实在是小啊!”
脑袋跟钱哪个重要沈旺还是分得清的。
钱最多也就是买点好吃的。
没了脑袋,你就是有再多钱,你也吃不下去了啊!
朱元璋的嘴角不由得微微抽搐了一下。
没有再搭理沈旺。
毕竟沈旺答应出海了。
自己还能说啥?
不过朱元璋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好像有哪里不对劲。。
看《支教大明》最新更新章节上9x.com 分享越多,更新越快。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