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改造金乌星
虽然这金乌星是他的地方,而且死的也只是他的克隆体。
但终究还是死了人,在这里这个星际文明很看重人命的情况下,不能随便了事。
等了一段时间,确定脑死亡状况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后,任窘便将他那植物人一样的克隆分体,彻底封存在由登录舱改造成的棺椁里,着手整理起事后需要提交的事故报告。
克隆分体是怎么来的,他为了什么目的制造这个分体。
克隆分体诞生后的一系列生活痕迹,因为什么而死,他在事故中的责任。
他都必须详细地记录整理在事故报告里,并在整理完成后,还需要与另一个事故当事人,也就是那个摸鱼人工智能出具的事故报告互相对照。
对照对方的事故报告,不仅仅是在查漏补缺。
如果两份事故报告里,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那他们还要针对矛盾的地方进行讨论。
无论讨论之后是否能结果一致,他们都必须将查漏补缺的地方,与讨论辩证的地方,都全部列入各自的事故报告里,归档,在日后需要时以备查检。
整理事故报告,用不了多长时间。
在任窘自己这份事故报告出炉并出示后,摸鱼人工智能那边的报告也跟着一起出示。
由于克隆体刚脑死亡不久,任窘就得到了来自那个摸鱼人工智能的共享情报,两方出示的事故报告并没有什么互相矛盾的地方。
任窘虽然是事故的直接责任人,但却不是第一当事人。
哪怕他有获得摸鱼人工智能的共享情报,也因为没有亲眼见证过,事故报告里存在欠缺。
从对方出示的事故报告里,摘取出了他欠缺的那部分,对比着已有的共享信息对自己的事故报告进行完善,并将其重点标注后,任窘便转头关注起其它事情。
至于归档,这不是他和那个摸鱼人工智能负责的事情。
他们只需要各自将事故报告信息,以用来标注信息内容的加密手段并广播到宇宙里即可。
广播出去的信息,会随时间扩散到公共虫洞通讯基站那里,负责相关事务的存在,会将信息转交到各个核心星区,由各个核心星区的信息库负责记录归档。
金乌星距离到达目标恒星系,还有较长一段时间。
除了日常进行的学研外,暂时没什么其它事情可做的任窘,开始整理起金乌星的运转情况。
即便在冷静过头的心理状态加持下,让他比起像人,更像人工智能,但金乌星的运转体系,对现在的他而言,还是显得有些臃肿了。
一个系统让人感到臃肿,那必然存在着可精简的冗余部分。
总览着金乌星整体状况的任窘,准备开始对金乌星的现有体系,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
即便没有任何利益相关方的掣肘,改革本身也不是一件易事,身处金乌星现有体系里的他,已经对现有的运转体系产生了依赖,而想要摆脱依赖,难免会经历阵痛。
惯性依赖这种存在,即便有冷静过头的心理状态加持,也极难摆脱。
毕竟现在的他,就算已经清楚明白自己仍在遭受着思想钢印的影响,依然只能承受。
不过对金乌星体系的改革,难度并不算大,因为他有现成的参照,那个他刚来这里时,所处的那个用来承载皈依了虚拟世界的社会边缘人群体的星球,便是他的参照对象。
那个位于幼教场星系里的星球。
无疑是一个以算力单元集群为核心的庞大复杂体系。
但同样是复杂体系,金乌星上的以亿为计量单位的替身,如同蚂蚁一样的忙碌着,而那个承载星球,在明面处却没有一个可见的主动单元。
两者这么一对比。
显然是他的金乌星在某个环节出了错。
对金乌星现有体系有了惯性依赖的他,闭门造车的情况下,的确不知道该怎么改,但在存在参照对象的情况下,他却仍不知道该怎么改,那他接受的这一系列教育,就白受了。
不过,蚂蚁,嗯......
从过去的认知里获得了灵感的任窘,立刻推翻了他先前的部分改革方案。
一直以来,地球上的人类一直有一个常识,那就是农业生产,只是人类专属。
但随着各类研究人员将他们对地球生命现象的研究成果,以科普的形式向人类广而告之时,包括过去的任窘在内,相当一部分这才知道。
原来除了人类以外,还有其它生命也一样拥有农业。
经营着地下真菌农场的蚁巢,按照人类的标准来评判,已经算是一个合格的农业文明了。
将单个蚂蚁从蚁群里拿出来,虽然它能通过镜子测试,知道镜子里那个同类是它自己,但却无法表现明显的个体智慧现象。
然而将观察范围扩大到整个蚁群。
却能观察到蚁群表现出来的群体智慧现象。
在蚁群与蚁群之间的纷争过程里,其为了胜利所表现出来的谋略规划,战法战术,要不是战争进行中的随机应变体现的很少,那真的与农业时代的人类战争几乎没多少区别。
基于他的群体超个体,确实是实现不了了。
那他为什么不利用类似蚁群的超个体现象,营造一个模仿某一个时刻的他的弱人工智能呢?
毕竟以蚁群所表现出来的群体智慧现象,在这里的智慧评判体系里,就是一个下限高、上限低的弱人工智能。
在出现了拥有个体智慧现象的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后。
这里的弱人工智能现象的应用范围,狭窄到了堪比经历了一次大灭绝事件。
但在他无法复制自身的特殊,难以构建基于他的超个体现象的情况下,弱人工智能那种能够几近完美的模仿某一个时刻的他的能力,反而很适合他眼下的情况。
在这里的这个未来社会,诞生出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前。
这里的社会,曾经历过一阵对弱人工智能现象应用场景的舆论狂潮。
经过大量相关数据训练,并在足够的算力支撑下,就能将某个人的性格和记忆,几近完整地重现在弱人工智能现象上,让数据飞升有了实现的可能。
然而科技的发展过于迅速。
就在当时这里的舆论开始对数据永生开始畅想或恐惧的时候,真正的人工智能现世了。
就宛如多重时空突然被时间线收束了一般,所有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都在真正的人工智能诞生后,被汇聚到了一个点、一根线上。
至于之后的事情,也就成了老生常谈的内容。
弱人工智能对个体智慧现象的模仿,并不是真的把个体的意识进行了上传。
真正能把只能依照训练出来的性格,基于固定记忆行事,难以表现出多少创造性的弱人工智能当成是自己的人,基本没有多少。
因此在真正的人工智能诞生后。
弱人工智能的民用范围,基本上就只集中在了安慰病死亡者家属这件事上了。
毕竟一个能近乎完美将已逝者的性格和记忆展现出来的弱人工智能,实在太像是已逝者死后遗留在世上的灵魂。
那些确实不希望自己亲人离世的亡者家属,很难拒绝这种心理安慰。
弱人工智能复制一个拥有情绪和性格的已死之人很难,需要海量的训练。
但复制一个没有情绪反应,表象上完全符合各种行为规范的人工智能的某刻状态,却非常容易。
任窘给克隆分体灌输记忆时的那些数据,都还留在相关数据库里。
而且作为他来这里以后,第一个真正熟练掌握的知识体系,即便没有那一份预先准备好的记忆数据,也难不倒有了相关想法的他。
现在唯一的难点。
就是在金乌星现有体系框架上,如何安排能够涌现弱人工智能现象的基础建设。
不过说是难点,但难度却只体现在了他是否想要执行上,实现相关基建的建设,所需要克服的障碍,也就是多几批被控制的替身而已。
额外的指令出现。
金乌星上以一定节奏运转的替身群体里,多出了一些用其它节奏运转的新替身。
而随着新的基建开始在金乌星星环上建设,原本就很臃肿的金乌星体系,不仅没有精简,反而变得更加臃肿。
如果是在由一群人构成的复杂社会里。
这种前期改革里,让原有体系更加臃肿的现象,会因为社会与人的复杂性,转而成为下一阶段改革的桎梏。
改革,就是通过损害一批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批人的过程。
旧的利益群体的反对,以及新旧混合后,来自新的利益群体的反对,让改革注定寸步难行。
但这种改革阻力,在他的金乌星上并不存在。
因为无论利益受损的对象,还是利益获得的对象,都自始至终只有他一个。
至于那个同样身处于金乌星的摸鱼人工智能,这个改革过程与对方无关,对方只是一个过程发生时的看客而已。
随着相关基础建设的完成。
金乌星上活跃的替身开始被归拢到一个个相关基础建筑里。
这个过程,并不是让替身换一个工作环境,而是对这些替身废物利用,通过将替身改造成算力单元,来为这些新生的弱人工智能提供动力。
整个金乌星星环,被任窘分成了三十三个大区。
除了原龙伯国星,以及金乌星主控舱所在的两个大区外,其余大区都归由三十一个模仿他而成的弱人工智能控制。
毕竟整个金乌星体系里,大多数环节都是一些日常运转而已。
虽然这些日常运转没办法绝对程序化,彻底交由无机质的机械负责,但相当于他前一刻思想和记忆状态的弱人工智能,却足以应付几乎全部的状况。
就算这些弱人工智能缺乏开创性,只能在现有的东西里循环套路。
也足够他达成精简金乌星体系臃肿的目的了。
至于他为什么没有给原龙伯国星所在大区安排弱人工智能。
原因很简单,那里有那个摸鱼人工智能存在,不好安排弱人工智能,只能继续以替身的形式维持原状。
作为他那个克隆分体意识死亡时的当事人。
任窘不知道克隆分体意识死亡的那一刻,那个摸鱼人工智能会怎么想。
对方出示的事故报告,特别的公式化,即便是他,都看不出任何内在含义。
而他利用群体涌现效应复刻出来的弱人工智能,外在表现上又与他的克隆分体有些相似。
原本他就不清楚他怎么招惹了那个摸鱼的人工智能,现在要是再派弱人工智能出现在对方眼皮底下,然后再刺激到了对方。
让对方从故意无视转为了对抗状态,那后果绝对会超出他的可控范围。
一个不再摸鱼待机的人工智能的主观能动性,是他脑内模型难以囊括的巨大变量。
哪怕对抗的结果就只是分家另过,可一旦对方不准备回归,而是滞留在他执行任务的星区,在合乎规则的情况下给他捣乱,那也是一个十分棘手的事情。
因此哪怕仅仅是万分之一的概率,该避免他一样要避免。
随着金乌星星环与当初那颗星球一样,不再有任何替身出没。
三十一个与他一模一样,只是在显眼位置标记了对应数字的身影,出现在了他所在的主控舱里。
虽然这些身影,只是他前几刻的思维和记忆的复刻,但依然让这冷清寂静的主控舱,变得热闹起来。
目光扫过这些身影,任窘脑内精简过的指令同时传输到他们那里,并在第一时间处理他们的反馈信息。
由于金乌星的整体体量较大,各大区与主控舱大区之间的信息各有各的延迟。
不过这些延迟,都在任窘通过调整不同复刻分体的脑内模型下,被尽数抵消。
他与这三十一个身影之间的信息往来,近乎实时。
信息,不仅在他与三十一个复刻体之间往来,也在复刻体与复刻体之间进行着信息交换。
他们虽然是复刻他而成的弱人工智能,并且以他为核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他的三十一个单独的下属。
他这一次对金乌星原有体系进行精简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本那种以他为绝对中心的状态。
如果只是对体系的臃肿下手,那这个过程并不算什么改革。
真正的改革,体现在整个体系的去中心化上。
改革之前的金乌星,基本上所有运转都离不开他,一旦他临时撒手,那金乌星便会立刻崩溃坍塌。
但随着原有体系被改革完成,就算他临时放手一段时间,金乌星也能稳定运行较长时间。
而且这个持续时间,如果没有遇到外部的强制干预,基本上能维持到这些运行的弱人工智能积累了太多错误,积重难返的那一刻。
毕竟弱人工智能之所以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就是因为弱人工智能无法在彻底脱离外部人员干预的情况下,长期维持自身的负熵状态。
这种表现,与蚁群没办法预知较远的灾难,面对临身的灭绝事件没有任何抵抗手段,基本一致。
即便还未正式踏出摇篮的地球人类,面对能够毁灭地球的危机时,还能付出巨大代价躲避危机。
而蚁群就只能坐等灭亡降临。
这就是最直观的弱人工智能与人类和真正的人工智能之间的区别。
生产力的高低对这种区别对比的影响不大,这种区别真正体现在对环境改变的态度上。
人类自真正意义上诞生出个体智慧现象以来,就一向是先改造环境,在无法将环境改造的适合自己生存的情况下,再去适应环境。
而这种态度,在人类掌握了火的使用以来,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地球上与人有过交道的动物,能拥有传承记忆的话,那四处纵火的人类,绝对是它们历代祖先记忆里占比最大的。
玩火的技能,甚至都刻在了人类的遗传信息里。
人类婴儿在第一次见到火的时候,并不会像其它动物那样第一时间恐惧,反而会靠近并试探着抓握火焰。
只有被火焰燎伤,才会意识到火是可怕的。
虽然人类这种将改造环境置于适应环境之前的行为,经常会让人类玩脱,给自身带来生存危机。
但这却也一样是人类能逐步成为地球食物链巅峰的根本原因之一。
如果蚁群能自发产生改造环境先于适应环境的转变。
比如外派出去的新蚁后不再必须非得找到合适的环境,不然就只能等死,而是在没有合适环境落脚的情况下,径直对不合适的环境开始改造,将环境改造的合适之后,再落脚。
那这样的蚁群,才真正意义上完成了弱人工智能到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的跨越。
对金乌星改革后现状感到满意的任窘,将目光重新转向了RJ-1恒星系那边。
对RJ-1-B星的研究申请,应该已经传送到相关机构那里了吧。
为什么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动静?
申请下不来,他怎么了解那个生命星球上的文明是因为什么灭亡的?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