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港片

下载APP

第二百六十五章 港片

  赵晗莫名的对港片产生了一丝投资兴趣,然后,开始查起港片的资料,对照后世的记忆。

    寻找一些,可能存在的机会。

    衰落的港片,使投资的资金和项目越来越少,所以……没人会抢机会,也很难有人哄抬价格。

    主要是赵晗需要研究研究。

    60年代~80年代是港片黄金年代。

    主要是因为,当时港片具备城市化带来的市民阶层消费力,以及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低收入,带来的人力低成本。还有,以及是产业链集中在一个城市,效率更高。

    在好莱坞电影预算一部片就是几百万美元的时代,港片一部分几十万港币。好莱坞拍一部片的预算,港片能拍100部。

    百部里面,总有一些是能打的!

    当初港片的黄金年代,每年上电影院线上映,每年就得有几百部。当地上映的反应不好,就不会对外出口,本地消化了,质量还行的几十部电影,则是挑出来向日、韩、东南亚,乃至于欧美和更多的市场出口。

    港片黄金年代,整个华语电影圈是没有这么成熟的商业电影产业链的,港片的独苗。

    渴望成名的大陆的影视人才,弯弯的人才,东南亚的人才,争相投奔。

    可以说,华语文化圈不说是一半至少是三分之一的优秀人才,为当时的香港娱乐圈所调动。

    香港本地人的片酬工资,就极低。更何况,充分利用薪酬更低的大陆和东南亚的华语人才,这就进一步压缩了其成本。

    成本低,以至于本地票房市场,就能赚回成本。然后,拿到东南亚、日韩,乃至于其他市场发行,等于是扩大利润。

    如同流水线一般生产出来。

    大量的拍片过程中,锻炼出了一大批电影人才,在好莱坞大片还没有彻底碾压全世界各地市场之前,港片在亚洲横扫。

    主要是因为,港片里面的中华文化,能日韩乃至于,东南亚文化共鸣。日韩不用说,文字里面存在大量中文,大量中国历史文化的典故,在其文化里面充斥流淌。

    而别看东南亚很多国家语言文化,似乎不是中华文化。但古代持续受到辐射。里面中华文化基因,浓度很高的。

    马来不用说了大量的华人,即使不是华人的当地人,听懂华语很正常。

    越南里面一堆词汇,典故很多就是中国历史文化,据说越南北方人,智商没问题,几个月就能学会中文的听和说两项,跟方言学普通话的发音门槛差不多低。

    泰国也是如此,经常泰国人讲着讲着,怎么就飙一堆的汉语字词,甚至是成语、典故了呢?某种意义上,现代的泰国尤其是高层的王公贵族群体,很多是中国移民,尤其是潮汕移民。

    比如,泰国的吞武里王朝的开国国王郑信,十五年时间统一了四分五裂的泰国,奠定了泰国的国家概念。郑信就是广东潮汕移民,重用的大臣以潮汕老乡为主。

    现在的泰国是曼谷王朝,曼谷王朝的拉玛一世,原是吞武里王朝国王郑信的将军。郑信的近卫军政变,于是,召集前线打仗的将领回来稳定局势,结果,他忠实的拉玛一世回来之后,就把郑信给杀了,自己当了国王。

    之后,拉玛一世以汉名郑华,假装是正常的王位继承,糊弄大清。

    而汉姓郑,在曼谷王朝一代延续了下去,泰国姓氏。以及汉姓,比如,拉玛十世有正式的汉名“郑冕”,很正式的姓名。

    简单说,泰国的统治阶层,祖上大部分都是华人血统,有些直接就是汉名。

    所以,尽管泰国是泰语,融合了大量东南亚本地文化、甚至还受到一些印度文化影响。但对于中国文化,一点不陌生。

    东南亚大量的地区,都是受到中华文化影响了数千年。即使是近代史上,中华文明衰落过。但历史上,千年的影响,渗透到了民俗、语言、思维里面的一些东西,很难改变。

    当初,港片大量输出,即使粗制滥造,也在当地大受欢迎。原因是……基因动了!

    东南亚不少人,看起来不讲中文,但是,其本土语言里面,就有大量来自于中华文化的词汇、文化典故,港片就是莫名其妙的触发了这个共鸣。

    90年代之后,好莱坞大片横扫世界,电影技术的发展,只占据一部分原因。

    更大因素是苏联倒了,鹰酱赢了冷战。

    冷战胜利之威,比什么都好使,无数人自动改变自己脑子,慕强心理,为好莱坞各种文化产品买单。

    东南亚和日韩等等市场,好莱坞大片冲击之下,港片渐渐失宠。

    原本,这些市场,每年票房前二十名里面,都能看到一堆的港片身影。

    而到90年代之后,港片在香港之外市场的票房占有率不断的缩水。

    其实,这还是在大陆逐步开放市场,加大港片在内地市场的放映数量。

    当然了……此时的内地市场,市场还是很低的。不是以后,几百亿规模,渐渐能跟北美扳手腕的大市场。

    实际上,现在内地票房市场规模体量是10亿规模。比香港本地的票房市场强的有限。

    港片呢,一方面随着香港房价上涨,成本优势渐渐消失,后来青黄不接的原因是。

    早年港片一堆的低成本,几十万预算的电影让新手入行有机会拍片。

    但是房价物价上涨,100万预算以下的片子消失。

    即使是用来练手的低成本港片,也上升到了百万以上。

    以至于,港片只剩下以前积累的人才,难以转型,只能混娱乐圈。

    而新人,因为港片的片酬太低了,越发缺乏对娱乐圈的兴趣。

    举个例子,香港最顶级的家教,一年能赚几千万港币。香港各种名师家教的广告铺天盖地,宣传力度比什么电影明星要大的多。

    在家教能比影视明星挣的多的背景下,后来香港娱乐圈人才断档,青黄不接,也属于正常。

    港片的繁荣根基,是低劳动力成本优势,随着房价提升,导致人力成本提升。

    以至于,香港娱乐圈如果按照一个正常的当地的人工工资去雇佣人,就付不起新人的薪酬了。

    因为,请不起新人入行了,所以,只能一些已经红的老脸,不断的刷存在感。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