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现状录
伊拉克原本是中东石油大国,石油储量仅次于沙特,是世界第二位。但是海湾战争以来,随着国际社会的制裁,伊拉克经济基本瘫痪。美元与伊拉克第那尔的汇率,虽然官方仍维持战前的1个第那尔兑换3.2美元,但事实上现在1美元可以兑换到1800到2000第那尔。目前伊拉克人的月收入只相当于2至4美元,粮食、药品和一些生活用品都严重短缺。从1990年起,伊拉克就实行了食品配给制,尽管联合国“石油换食品”计划已经执行了6期,但由于美、英等国家的种种阻挠,伊拉克得到的商品依然无法满足国民基本需求,每人每月只能按额度到指定店铺换取生活必需品。
导游:这种米他们每人每月可以换到2公斤。这是煮汤的豆子,只可以换到125克,牛奶每人每月都可以拿到一包,小孩子或婴儿可以换到8包。茶可以换到150克,糖可以换到2公斤,油,固体的油1公斤,面粉可以换到9公斤。这是洗衣粉,每个人可以换到350克洗衣粉,每个人每个月还可以换到2块肥皂。我们刚才说的所有吃的东西或者必需品,每个人只需要200个伊拉克的第纳尔就可以换到了。这个店总共供应给319个大人,还有5个小孩,总共是58个家庭,58户就包括了这324个人,是他们给供应的。他们一张票就可以换到了。
那么,一张票的价值又是多少呢?
导游:只需要给200个伊拉克的第纳尔就可以换到!在市场上,用真的价格去换今天我们看到的所有的东西的话,那就需要4000个第纳尔,就是他们每个月的工资全花在上面。而现在他们只需要200个第纳尔就可以在这儿换。
除了政府配给的食品和日用品,市场上的商品价格要高得多,远远超出了伊拉克人的收入水平。
接下来我们跟随导游来到了巴格达市最大的一个农贸市场。
陈鲁豫: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食品,从奶制品到饼干,五谷杂粮、油类全都有,给人感觉好像巴格达的物资并不匮乏。现在巴格达老百姓所面临的一个很困难的境地就是,只要你有钱的话东西就可以买到,但是通常拿固定工资的老百姓是绝对不可能负担起这里的消费水平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有白面,白面1公斤是500伊拉克第纳尔,我们可以算一算,一个老百姓如果他1个月的工资只有2000第纳尔的话,那只能买到4公斤的白面,所以非常非常地贵。
表面上的物质丰足,却掩盖不了购买力低下得令人吃惊的事实。
陈鲁豫:其实什么都有,甚至意大利空心面,还有像中国人吃的那种细细的面条,各种各样的面条都有,但是必须要有钱。在来伊拉克之前,我们最想了解的是伊拉克婴儿、儿童的生活状况,因为我们听说过很多故事,由于缺少药品还有必要的食品,伊拉克的儿童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到了这儿以后,我们很欣慰地发现婴儿吃的食品还是有的,像在这个市场上我们看到有很多婴儿、还有小孩吃的奶粉。刚才我问了一些伊拉克人,我说听说以前有一段时间根本买不到奶粉和牛奶,他说大概在3年以前,就是在联合国的石油换食品的计划开始之前,政府几乎是没有能力向婴儿提供奶粉或者是牛奶的。但是从3年前开始,每一个婴儿每个月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4桶低价的奶粉。但是4桶1个月一个婴儿是不够的,你要想得到更多的奶粉,还是需要到这样的市场花更高的价格来买。
尽管物质相对购买力来说是匮乏的,但不同品质的货物在这里价格差别依然很大。
陈鲁豫:他们这里还是很认牌子的,像这样一包要850伊拉克第纳尔,那样的一桶是100,价格的差别还是很大的。伊拉克人拿着一堆钱买东西,这是我们到伊拉克以后第一个很深的印象。因为伊拉克的货币贬值得太厉害了,所以你要去买东西的话,通常要拿很多很多的现钞,而且在这里根本就没有信用卡,有一天晚上我们大概20个人吃了一顿饭,每人是10美元的标准,共花了200多美元,200多美元合成伊拉克第纳尔的话大概是20多万。当时场面非常可观,我们有一位同事捧了整整一摞现钞去付钱。如果你买一件贵的东西付钱数目太多的话,他们根本不点,就用秤来称,大概多少斤等于多少钱。
我们问陪同的伊拉克政府新闻官员,市面上这些食品、物品都是从哪儿来的。
陈鲁豫:他说是从像约旦、叙利亚,还有中国这些国家进口来的。我问他有没有一些食品或者物品并不是通过正当的渠道运进来的,他说不,全都是通过很合法的渠道进口来的。像大米就是伊拉克本地生产的,伊拉克本地生产的粮食并不能够自给自足,大概只能够保障伊拉克人日常所需的20%,其他还是需要进口。在这里看到很多的五谷杂粮,反正都是从世界各地进口的。在这儿我们看到好多中国的产品,这种盘子在中国都很少看到了,天哪,要4000第纳尔。也就是说一个普通人,至少两个多月的工资,能买这样的一个小盘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的虎头牌电筒,应该是很老的,1500第纳尔,差不多一个月的工资买一个手电筒。这也是中国产的,“固齿灵”,这是中国产的牙膏。这里中国的产品非常多,还有指甲刀、剪刀,在那边我还看到了中国的清凉油。
新华社巴格达分社是这些年来中国唯一在伊拉克有常驻记者的新闻机构,在1998年12月的那次“沙漠之狐”军事行动中,首席记者顾正龙和另一位记者刘家文,就是在连续4昼夜的导弹爆炸声中用海事卫星设备向中国和全世界发出了大量报道。
顾正龙:客观地讲,石油换食品对缓解伊拉克的人道主义危机起了积极的作用。从它实施那一天到现在我们都在,它开始实施的报道就是我写的。
陈鲁豫:实施之前是什么状况?
顾正龙:我举一个例子来说,实施之前在伊拉克吃不到冰激凌的,因为冰激凌属于奶制品、属于粮食,哪家商店卖冰激凌是属于犯法的。现在你们可以在各大饭店都能吃到。还有市场的商品,各种各样的点心,比实施石油换食品的计划以前丰富多了。
陈鲁豫:据说以前每个月要死7000个儿童?
顾正龙:是指从制裁到现在平均每个月要死7000儿童,也就是说从1990年开始吧,到现在将近10年了,一共死了将近170万人了。
陈鲁豫:这一点我们也有很多的疑问,这次我们在巴格达,他们也安排我们看了医院,看了学校,也看了一些小孩的状况,是挺惨的。但是我有一种感觉,我不能问伊拉克人,他们把所有的问题都推到禁运上去,实际情况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和禁运有关?
顾正龙:我想主要是制裁造成的。伊拉克本来是海湾一个很富的国家,它在战前或者受制裁以前,生活水平是排在世界上靠前的位置的,看病是免费的,上学是免费的,住房也是优惠的,汽车都可以贷款,象征性的贷款。在一般普通的工作人员中,汽车很普遍,生活水平很高的。制裁主要厉害在哪儿呢?这个国家主要的经济命脉、经济支柱就是石油,它的石油占了国民经济的95%以上,而联合国的制裁主要就是制裁石油出口。这样它整个外汇就没了,美元没了,本来需要每年进口很多的粮食、很多的药品,它没有了这笔钱。即便是有这笔钱,制裁的国家也不给它,西方不给它。像石油换食品这个计划,伊拉克签订了好多合同,要经过联合国制裁委员会审查,美国和英国的代表到现在已经经常拖延或者延误审查,使你的合同得不到执行。最新有消息说,是联合国的官员宣布的,不是伊拉克官员宣布的,到现在为止,联合国制裁自称延误审查伊拉克的合同已经超过10亿美元了。所以一些急需的药,医疗器械等得不到,得不到这些东西,有些病就治不了,医院就发展不了。另外,营养不良造成各种各样的疾病,海湾战争的时候铀弹辐射,妇女、孕妇、儿童得白血病等癌症的特别多。你到医院里会看到一些早产儿,很多,很惨。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位于巴格达东部的运河饭店,联合国的工作人员多住在这里。
陈鲁豫:在1998年12月16日之前,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的委员们,就是特委会的委员们全部都住在这所饭店里。而在12月16日“沙漠之狐”行动开始前几小时,所有的特委委员们都按期撤离了伊拉克,从那天开始到今天,伊拉克政府还是一直拒绝他们重新回到巴格达进行武器核查的工作。目前这座饭店里面住的人,大部分还是联合国的工作人员,现在在里面办公的包括3个组织,其中包括联合国对伊拉克、科威特进行监察的小组,还有世界粮食机构,以及联合国对伊拉克进行人道主义援助的工作小组。
陈鲁豫:咱们来谈谈石油换食品这个问题,第6期的计划已经基本上结束了,您认为达到预期的效果了吗?
联合国人道主义援助机构新闻发言人:这个项目已经进行了2年多了,差不多3年了。这个项目的宗旨,就是为伊拉克提供人道主义的帮助,我认为这个项目进行的两三年中,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对于第7期石油换食品计划,我觉得最主要的是要提高伊拉克人食品中的卡路里的含量(增加食品中的营养成分),这是在未来6个月内石油换食品计划中最主要的内容。
陈鲁豫:你对你在这儿所做的一切感到很有信心吗?
联合国人道主义援助机构新闻发言人:我对伊拉克的未来感到很担忧,因为现在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一直过着很艰苦的生活,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很清楚地知道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喜欢他们的国家,国际组织也不喜欢伊拉克这个国家,所以他们国家一直受到其他国家不公正地对待。我担心,这一代人成长起来,并最终成为能够主宰这个国家命运的人时,恐怕他们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态度不会是很积极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可能会给伊拉克带来其他的问题。我想这是对你的问题最好的解答。
许多国际惩罚,理由也许是正义的,但到最后,惩罚的真正承受者却是一大群最无辜的人。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