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下载APP

二、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二、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云南芒市西山乡全乡1.2万余人,景颇族人口占92.8%,人均有耕地5亩、林地17亩,资源禀赋可谓良好。但由于社会发育迟缓、长期偏僻闭塞,西山乡发展滞后,2014年贫困发生率还有23%。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精准扶贫中,当地党委政府推进“志智双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引领提升乡风文明,精准施策解决素质型贫困问题。目前,西山乡贫困发生率已降至5.8%。

    

    2019年6月21日,云南芒市西山乡营盘民族小学六年级学生在上课。(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2019年6月21日,云南芒市西山乡营盘民族小学学生在课间跳起景颇族舞蹈——目瑙纵歌。(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2019年6月21日,云南芒市西山乡营盘民族小学老师董木兰在给学生们上课。(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2019年6月21日,云南芒市西山乡邦角村龙准组,村民将百香果分拣装箱。(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扶贫先扶智,彻底斩断贫困链条,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是教育扶贫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通过实施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普通高中教育突破发展工程、教育扶贫惠民工程等九大重点工程,并对特困生给予重点资助,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学实施15年免费教育,完善大学贫困生资助政策等多项举措,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

    

    2017年10月28日,正在读高一的黄青平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白照村的家里,客厅的墙上贴满了她小学和初中时代所获得的部分奖状。(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2017年10月28日,19岁的乔娟芝和她在中小学时代获得的部分奖状。乔娟芝的家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大田村的贫困户,她从小勤奋学习,成绩优异。2017年9月,她考上了陕西师范大学。(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2019年7月3日,寻乌县文峰乡双坪村村民王达礼查看蜂箱。(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2019年7月3日,在寻乌县文峰乡双坪村的一家“扶贫车间”里,一名村民在制作玩具。(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扶贫车间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是地处秦巴山区的国家重点贫困县。近年来,当地政府实行精准扶贫措施,建设“扶贫车间”,积极引导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2019年5月22日,在位于郧西县观音村的米高龙制鞋扶贫车间,村民在加工产品。在车间工作的村民平均每人每月可收入2500元左右。(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2019年5月22日,在位于郧西县观音村的米高龙制鞋扶贫车间,村民在加工产品。在车间工作的村民平均每人每月可收入2500元左右。(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近年来,河北省威县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立足县域实际,鼓励当地一些劳动密集型、手工加工型企业进驻农村,因地制宜开设村级“扶贫微工厂”,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目前,威县已发展“扶贫微工厂”百余个,吸纳近6000名村民就业。

    

    2019年4月28日,河北省威县北章台村村民在“扶贫微工厂”搬运服装。(新华社记者朱旭东 摄)

    

    2018年4月28日,河北省威县北章台村村民在“扶贫微工厂”加工服装。(新华社记者朱旭东 摄)

    

    这是地处秦巴山区深处的甘肃陇南发展电子商务、探索电商扶贫的一个缩影。陇南是甘肃乃至全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这里虽然生物资源丰富,核桃、花椒、油橄榄等农产品类型多样、品质优良,但由于种植分布零散和交通不便等因素,长期以来,优质农产品“卖出难”问题突出,当地群众守着富庶的物产却难以转化为实际收入,“富庶的贫困”严重制约当地脱贫步伐。

    

    针对特色农产品种类多、品质优,但规模小、分布散的实际,当地政府和群众意识到电子商务或是破解这一制约瓶颈的“蹊径”。自2013年7月开始,当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贫困地区光缆入村入户速度,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形成了“服务点+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网店+物流快递”的新型电商精准扶贫模式,为群众提供在线交易、代购代销、信息服务、物流配送等服务,有效解决了特色农产品产销不对路、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大大小小的网店和电商扶贫点通过电商平台帮助农民在卖出中做挣钱的“加法”,在买入中做省钱的“减法”,让农民双重受益。

    

    2015年9月23日,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一间茶厂内,工人们在分拣包装用于网店销售的红茶。(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2015年 10月10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农村淘宝”物流工作人员赵小平将待发送的货物装车。(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2015年10月10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一家电子商务交易运营中心,工作人员在核对线上交易订单。(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新河,因河得名,地近九河下梢,饱受盐碱化、沙化之困,自古地瘠民贫。

    

    对土地无比依恋的人们,却难以得到土地的馈赠。2012年,新河县有近一半人口身处贫困。2014年建档立卡后,全县仍有76个贫困村,5万多贫困人口。

    

    “穷根子”在哪儿?

    

    新河干部群众认识到,当地传统农业比重过大,特色农业欠缺,产业基础更是薄弱,靠天吃饭思想根深蒂固。

    

    还是这方水土,还是这片平原,变靠天吃饭为靠地脱贫,“药方子”怎么开?

    

    以产业扶贫为支撑,深挖资源禀赋——

    

    白穴口村,四棵高大的梧桐树笼罩着一处整洁的院子,村支书李振华给它起了一个诗意的名字——梧桐小院。

    

    小院刚刚由旧村部改建而成,本是供村民活动的文化小院,还有热心人把自家用了几十年的手工织布机捐出来作展品。

    

    村两委委员一合计,过去家家户户都织布,现在城里人消费崇尚返璞归真,何不把贫困户组织起来,打造本村的手工粗布品牌,批量生产,开辟市场。

    

    2019年6月21日拍摄的河北新河县新河镇六户村一角。(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2019年6月21日,村民在河北新河县白穴口村梧桐小院内用手工织布机织布。(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找到销路后,村里大喇叭一响,妇女们活跃起来,贫困户张凤英跑着去报名。“织1米布给4元工钱,我一天能织15米,利用农闲来干活,增加了不少收入。”张凤英告诉记者。

    

    文化小院变身扶贫小院,传统手工艺由分散式加工转向规模化经营,世代种地为生的村庄走上产业脱贫之路。

    

    瞄准市场,隐藏的优质资源就能转化为脱贫的新路子;开阔思路,贫瘠的土地也能收获致富的希望。从种植业调整到养殖业布局,从小商品生产到大项目引进,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原则,新河精准布下一颗颗特色产业的棋子。

    

    2019年6月21日,河北新河县刘秋口村农民在食用菌大棚内整理菌棒。(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