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态扶贫,异地搬迁
三、生态扶贫,异地搬迁
格茸没当过兵,但在40岁这年,他当上了“连长”。
这是个民间自发组建的“连队”,名字叫“精准扶贫感恩连”。
队伍是格茸拉起来的,这个“官”也是大伙推举的。“连队”的大部分成员是村里的共产党员,来自已经率先脱贫的家庭。他们的宗旨是“脱贫致富感党恩,助人脱贫传党恩”。
两年多来,“格茸连长”和他的“连”志愿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当地各族干部群众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自从格茸他们把旗子竖起来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其他地方纷纷效仿。如今,滇西北高原29个乡镇先后建起了52支“感恩连”,成为推进脱贫攻坚决战的一个个战斗堡垒。
2019年3月13日,云南香格里拉市五境乡,格茸(右)和达瓦卓玛老人聊天。(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2019年3月13日,云南香格里拉市五境乡,“精准扶贫感恩连”队员在跳锅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2019年3月13日,云南香格里拉市五境乡,格茸(左)和“精准扶贫感恩连”队员在植树。(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2019年3月13日,“精准扶贫感恩连”在云南香格里拉市五境乡开展植树活动。(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近年来,位于岷江上游的四川省松潘县共新增1984个河道管护员、草原看护员等公益性岗位,助推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齐头并进。松潘县通过专为贫困户设立生态公益性岗位,落实森林管理330余万亩,草原禁牧150万亩,河道管护620余公里,在岷江上游和源头区竖起了一道生态屏障。
2018年7月22日,四川省松潘县牟尼乡包座村一角。岷江支流牟尼沟河的河堤经过加固后,不仅可以避免河水上岸进房,而且使得公路更加安全。(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2018年7月22日,一条瀑布在四川省松潘县牟尼沟密林中流淌。(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2019年2月20日,贺正才一家在石阡县脱贫攻坚工作队队员的帮助下,搬出深山,驶向位于县城的新家。(新华社记者杨文斌 摄)
贵州省石阡县青阳乡露溪村沙坪组地处大山深处,人多地少,交通不便。2017年,该村贫困户贺正才一家实现脱贫。受惠于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不脱政策”的有效落实,2019年春节刚过,贺正才举家搬出深山,在60公里外的石阡县城泉都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开启了新的生活。
上图为贺正才一家搬迁入住的石阡县城泉都易地扶贫搬迁小区(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摄);下图为2019年2月20日,贺正才位于石阡县青阳乡露溪村村沙坪组的旧居。(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从40万名干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到实施“1236”扶贫行动年均减贫140万人,再到最新出台“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甘肃省大力推动扶贫政策向特困片带聚集、扶贫资金向贫困户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聚合,确保做到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扶贫开发路子。
2015年3月12日,甘肃省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已经建成入住的新农村和学校。(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2015年3月16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龙泉乡北庄岭扶贫干部赵国俊(右)和村民赵麦得在羊圈里查看养殖情况。(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2012年12月18日,甘肃省会宁县四房吴乡三房吴村,村民王宋德在便民金融服务点领取到金融扶贫款后离开。(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秦岭腹地的陕西省留坝县山大沟深,全县人口4.7万,人均耕地不足1.5亩,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2014年,留坝县通过对全县98个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进行摸查、逐户核对,并由县乡村三级确认“无固定收入来源、无当家人、无房住”的“三无户”272户。对这部分特困群体,该县放弃以前给钱给粮的粗放式扶贫办法,让全县124个包联单位通过“一户一计划”的帮扶模式,摸清每一户的致贫原因,通过提供苗木种子、耕牛、猪仔等生产资料,及时解决特困户在发展生产中的现实问题。
目前,留坝县已启动建设“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示范村11个,发展扶贫产业合作社5个、产业扶贫示范基地15个,组织开展食用菌栽培、中药材种植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4期,培训农民4000余人。
2015年1月28日,放寒假期间,在留坝县国际滑雪场打工的大学生汪玲(右)为顾客服务。汪玲家住留坝县深山沟的乱石窖村,家庭极度困难,留坝县通过爱心人士援助、助学贷款和假期优先打零工等多种方式,解决其家庭困难。(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2015年1月27日,留坝县青桥驿镇蔡家坡村78岁的余素清老人(右)拉着镇党委书记雷春华的手,连声感谢。余素清和残疾的儿子长年居住在山顶四壁漏风的土房里,2015年1月,县、镇两级政府通过多项帮扶政策,让他们搬下山,住进了新房。镇党委书记雷春华作为包联单位的“一把手”,成为余素清老人家里的“当家人”。(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2015年1月28日,留坝县城关镇青羊铺村59岁的聋哑人黄天寿(左)和妻子领取到陕南移民搬迁安置房钥匙,高兴地竖起了大拇指。他家有一位88岁的失明老人,妻子患有严重类风湿,住在深山沟里,生活十分不便。根据移民搬迁政策,他们筹集了5万多元,在县城购置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搬迁安置房。(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2015年1月27日,留坝县马道镇仙人沟村特困户何树清和妻子在收拾新建的厨房。他们家4口人3人残疾,住在土坯危房里,看病还欠下了巨额债务。2014年12月,县、镇两级政府通过扶贫政策,让他家住进了新房,还帮助其添置了耕牛、猪仔,两个儿子也在县城找到了较稳定的工作。(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直过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特殊成员,也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景”和重要特色。他们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云南是我国“直过民族”最主要的聚居区,包括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布朗族、景颇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等。
左图:2017年6月24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珠海社区”傈僳族村民杨玉兴(左)一家合影(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右图:大兴地镇维拉坝“珠海社区”一角。杨玉兴一家2018年12月从大兴地镇维拉罗三组搬入该社区。他家种植核桃树4000株,草果20亩,全家年收入约4万元。(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2019年4月21日,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独龙族妇女李文仕在家里展示她亲手织的独龙毯。(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摄)
在党和政府关怀重视下,“直过民族”逐渐摆脱千年贫困,迎来了新的历史性跨越。2019年上半年,云南宣布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三个“直过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其他“直过民族”预计将于今明两年脱贫。
左图:2019年6月19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出冬瓜村三组德昂族村民李腊六(右)一家合影(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右图:2019年6月19日,李腊六家的房子入选了古村落保护项目,于2017年进行翻修,保持了原始的建筑风貌,现在经营特色民宿,去年收入约6万元。(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年过六旬的张斗贵是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上峪乡桑园村人。这个太行山东麓浅山区的村庄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发展缓慢。张斗贵常年居住在黑黢黢的石屋中,被人戏称为“黑斗贵”。
2016年,沿淇河的桑园等7个村被列为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一个名为桑园小镇旅游扶贫的项目迅速落成,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有了游客,便有了生意。张斗贵想:不能再懒下去了,要自力更生。一把锯、一个锉子便是张斗贵的工具,他找来树枝,做成适合登山的拐棍,在景区售卖。
随着扶贫工作的开展,政府为像张斗贵一样的贫困户新建了易地搬迁扶贫房屋,张斗贵用上了电磁炉,还添置了洗漱用品。
张斗贵说:“感谢国家扶贫的好政策,我再努力几年,争取讨个老婆。”
2018年11月29日,张斗贵在鹤壁市淇滨区上峪乡桑园村易地搬迁扶贫房屋旁健身。(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黄河石林风景区将黄河、石林、沙漠、戈壁、绿洲等多种自然资源巧妙组合在一起,山水相依,动静结合,气势磅礴。通过多年发展,已成为甘肃省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都会吸引大量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依靠得天独厚的旅游资,当地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助推精准扶贫,村里不少村民通过赶“驴的”为游客服务,实现了旅游致富。据介绍,目前龙湾村共有“驴的”360辆,2018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00元,其中旅游收入占比达到76%。
2019年5月29日,游客坐“驴的”在黄河石林景区游玩。(新华社记者 张帆 摄)
2019年5月29日,尚可栋在黄河石林景区赶“驴的”。(新华社记者 张帆 摄)
革命老区脱贫路
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1927年,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启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党中央前后13年以延安为中心领导全国革命。
“我们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老区和老区人民的这些牺牲和贡献”“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
党中央从没忘记!井冈山与延安等老区先后脱贫,中国共产党人忠实践行“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的庄严承诺。
90多年前,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红军在大陇村开办了第一个红色墟场,设立公卖处,收购农民的土特产,向他们出售平价食盐、药材等生活必需品。
90多年后的脱贫攻坚中,大陇村成立旅游公司发展乡村旅游。距昔日公卖处不远,一家新公卖处又开起来了,曾在外打工的“90后”张春华成了这里的售货员。她说:“游客越来越多,山货土货都成了抢手货,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2019年6月12日,参观者在井冈山八角楼游览学习。(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里,中国共产党人的郑重承诺。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谭虎娃说,坚持党的领导,既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革命老区陆续脱贫,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的结果。
2019年4月25日,参观者在陕西延安宝塔山上重温入党誓词。(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2019年4月23日,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化子坪镇油坊坪村的村民王涛在西瓜大棚里修枝。(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2018年11月12日,在陕西延安宝塔区一果业公司车间,工作人员等待苹果分选后装箱。(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2016年12月18日,井冈山长坪乡长坪村冷水鱼养殖基地里,村民跟着返乡创业的青年一起学习虹鳟养殖。(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