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下载APP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10年来,浙江干部群众把美丽浙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不断丰富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成为千万群众的自觉行动。

    

    上图为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1988年时的资料照片;下图为2018年3月23日,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2018年7月7日,游客在被浙江省旅游局评为“2017浙江美丽景区村”的安吉县余村游览。(新华社记者谭进 摄)

    

    2012年6月2日,浙江德清县筏头乡“裸心谷生态度假村”以低碳理念兴建的“森林度假夯土小屋”建筑群。(新华社记者 谭进 摄)

    

    2016年3月19日,采茶姑娘在采摘茶叶尖芽。当日,“2016年春伦集团开春第一采”采茶活动在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的春伦休闲观光生态茶园举行,采摘用来制作2016年福州首批茉莉花茶的茶叶。(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保护滇池

    

    滇池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遭到严重污染,自“九五”时期开始被列为我国水污染防治重点。通过20年不懈努力,滇池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来污染持续减轻,水质不断改善,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一副大观楼长联描绘出了“高原明珠”滇池的绝美画卷。滇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南侧,是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滇池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面积约330平方公里,是昆明的“母亲湖”。

    

    千百年来,滇池一直是昆明地区群众赖以生存的重要水源,具有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渔业、航运等多项功能,对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滇池地区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与滇池自净力减弱的矛盾日益突出,致使滇池水体饱受污染之苦,水质富营养化速度加快,滇池外海水质沦为劣五类。“为了母亲湖”“救救滇池”的呼声日益强烈。

    

    滇池污染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切实开展滇池治理工作,出台了保护滇池的法规,确定了综合整治的规划,专门成立了昆明市滇池保护专职机构等。

    

    2016年7月24日,工作人员在云南昆明滇池上进行除藻作业。(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 摄)

    

    上图:2006年,治理中的入滇池河流船房河河道;下图:2009年,治理后的船房河景观。(新华社发)

    

    2019年4月10日,渔民在霞浦县长春镇海域用渔船运送用新型环保型材料替代改造完成的渔排设施。(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2018年8月以来,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用新型环保型材料逐渐替代传统海上养殖设施,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霞浦县已升级改造渔排11.9余万口,藻类升级改造14.8余万亩。

    

    2019年4月10日,渔民在霞浦县长春镇埕坞码头搬运用于海上渔业养殖的环保型浮球。(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退耕还林

    

    1998年,吴起县开始实施“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战略开发决策。1999年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走出了一条在修复生态中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中修复生态的良性循环路子。在最新的卫星遥感图片上,一片浓绿的颜色清晰地勾勒出吴起的地貌轮廓。

    

    20年来,吴起县共完成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面积245万亩,当地生态环境发生了质的转变,曾经贫瘠而荒凉的黄土地披上了浓郁的绿装。全县林草覆盖率已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72.9%,年降雨量已由1997年的478.3毫米增至2017年的587.5毫米。

    

    退耕还林让当地群众告别了以种粮为主、广种薄收的传统土地经营模式,改善了人居和生态环境。逐步发展起来的家庭林场和林下经济,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18年,吴起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956元,是1997年的12倍。

    

    1997年陕西省吴起县退耕还林前的农耕状况。(资料照片)

    

    2019年6月6日,吴起县吴起街道走马台村杨青流域流动的云海。(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2019年6月5日,陕西省延安市至吴起县的高速公路穿过披上绿装的吴起县山峁。(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首钢搬迁为北京贡献蓝天,2005年10月,首钢开始实施搬迁工程,新址选在河北曹妃甸地区。按照国务院要求,首钢北京地区820万吨钢产量2007年底压缩400万吨,2008年全年按420万吨组织生产,2010年底钢铁冶炼和热轧能力全部停产。据测算,上述举措每年可减少北京市约1.8万吨的可吸入颗粒物。首钢集团为此制定了详细的压产方案并严格执行。而在曹妃甸的新钢厂采用了220项国内外先进技术,在能耗、物耗和排放指标上处在世界最先进的行列,比北京老厂还要优越得多,实现了装备大型化、生产清洁化、经济循环化和产品高端化,保障了首钢在新的地区不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危害。

    

    2008年7月17日,已经停产的首钢北京地区炼铁四号高炉。(新华社记者 李文 摄)

    

    2008年1月2日清晨拍摄的北京首钢主厂区。1月5日上午,连续生产35年零2个月的北京首钢4号高炉熄灭炉火,标志着首钢压产400万吨钢工作正式启动。2008年,首钢北京厂区将按年产420万吨钢组织生产,相当于往年产能的一半,以兑现奥运承诺。(新华社记者 王京广 摄)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