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制造强国:锻造民族复兴“硬实力”
4.2
制造强国
锻造民族复兴“硬实力”
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规模跃居世界第一,让我国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到现代化工业国,再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大国的转变。
坚持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让“中国制造”在前沿科技、高端装备等领域竞争优势显著增强。水电、特高压等一批高端装备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北斗系统、超级计算机等领先全球。由我国自主创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高铁更是领先世界的“中国动力”。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与制造业融合,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尤其是近年来,一批分布在高端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化等方面的“中国制造”惊艳全球。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的提升,“中国制造”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可靠支撑。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民族复兴大业的全局,以全球视野的战略远见,多次强调要重视实体经济,并对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做出重要论述。
这是一幅备受瞩目的“制造版图”—神舟飞天、“蛟龙”探海、高铁飞驰、北斗组网……从高端装备到精密仪器,重大工程到基础材料,中国制造体系逐渐完善、结构优化升级、竞争力与日俱增;
这是一份令人惊叹的成绩单—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按不变价格计算,工业增加值增长900余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进入世界前列,从不足到充沛,工业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制造新格局正在形成。
从“世界工厂”到创新高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70年砥砺奋进,制造大国正屹立东方。
1956年7月14日,中国自己研制的解放牌载重汽车开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各界民众夹道欢迎。(袁苓 摄)
1958年9月,我国第一台4000马力“巨龙”型干线货运内燃机车在大连机车车辆厂正式试制成功。经过试运转,证明完全达到设计标准。铁道部决定把这台机车作为国庆节献礼。这台内燃机车的设计采用了世界内燃机车最新技术。机车分为两节,每节为2000马力,每小时能行驶100公里,效率比蒸汽机车高三到四倍,它牵引3500吨的列车、行驶800公里不用加燃料和水。这台机车设计和制造的速度也创造了我国机车工业上的新纪录。原计划1960年完成试制任务,实际仅用3个月的时间,比1956年试制“和平”型蒸汽机车缩短了14个月。这是大连机车车辆厂全厂职工举行盛大集会,庆贺巨龙诞生。(新华社记者 高国权 摄)
1961年万吨水压机在上海江南造船厂造成,标志着中国机械制造业新的发展水平。(夏道陵 摄)
1988年3月23日,北京第一机床厂1987年8月研制成功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MCP-800数控仿形铣床。这种具有三座标测量功能的机床集数控、仿形、实物编程于一身,能独立座标比例缩放,可广泛运用于模具加工业。(新华社记者 白连锁 摄)
2002年9月5日,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公司在中国首届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上展出的弧焊机器人工作站成为参观者注目的焦点。(新华社发)
2005年6月10日,在安徽省奇瑞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发动机装配生产线上,工人在工作。安徽省奇瑞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依靠自主研发走出了一条打造自主品牌的创新之路。奇瑞轿车在国内汽车行业率先以输出品牌和全散件组装的形式在国外合资兴建整车厂。(新华社发)
2005年4月20日,安徽合肥江淮汽车集团工人在汽车装配线上工作。江淮汽车集团是我国客车和商务车等汽车的重要生产基地。(新华社记者 汪永基 摄)
2007年12月21日,我国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飞机ARJ21在上海飞机制造厂总装下线。这标志着我国重大自主创新工程ARJ21飞机的研制工作全面完成,中国飞机正式跻身世界民用客机行列。图为下线仪式现场的ARJ21飞机。(新华社记者 张明 摄)
2017年5月5日,中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成功。(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2007年3月25日,南京汽轮电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首台中国制造的9E(12.5万千瓦)重型燃气轮机组在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电站—青海格尔木燃气电厂成功并网,实现了我国重大动力技术装备制造的新突破。图为该公司的员工在汽轮机转子装配现场作业。(新华社发)
2009年9月19日,国内第一个“汽车风洞”—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落成启用。这是工程技术人员在风洞内巡视大风机。作为公共性汽车和轨道车辆的关键技术平台,“汽车风洞”可为我国汽车和轨道车辆工业,特别是为新能源汽车的自主研发提供重要的基础性服务,也可为我国汽车工业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2008年8月1日,北京至天津的城际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是我国第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城际高速铁路。这条高速铁路系统解决了制约速度的一系列技术难题,最高运营时速达到350公里。这是由北京开往天津的首趟城际列车从北京南站驶出。(新华社记者 公磊 摄)
2008年6月28日,技术人员正在监控海信自主研发的液晶模组生产线。(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2008年10月28日,一名工作人员站在220吨交流传动电动轮自卸车的巨轮旁。当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220吨交流传动电动轮自卸车在湖南湘潭成功下线。这标志着我国大型露天矿运输设备制造业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殷忠民 摄)
2009年9月29日,东风武汉神龙汽车公司的员工在为汽车进行总装。(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2009年12月26日,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的高速铁路—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正式通车运营。这是国产“和谐号”动车组驶出武汉火车站。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北起武汉站,南到广州南站,线路全长1068.6公里。这条铁路全部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无砟轨道技术铺设,其路基改变以往铁路用碎石减震的做法,轨枕全部由混凝土浇筑而成,不仅减少了维护、降低粉尘、美化环境,更适应时速超过200公里的高速列车运行。(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2009年6月4日,国际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项目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通过国家竣工验收。这是参观者在观看天文望远镜部分设备。LAMOST突破了国际上半个世纪以来天文望远镜大口径和大视场难以兼备的瓶颈,是一架我国自主创新设计、在技术上极具挑战性的大视场兼备大口径光学天文望远镜,也是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新华社记者 汪永基 摄)
2009年7月13日,由我国自主研制、迄今世界上最大的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在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完成首次热调试,成功挤出第一根合格的厚壁无缝钢管,标志着我国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制造技术一举打破国外垄断,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万吨以上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属于先进制造技术领域,是重大工业基础装备之一,主要用于大型电站、石油化工行业急需的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制造,代表着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新华社记者 王宇天 摄)
2010年9月28日,中国一拖集团大轮拖生产车间内的生产流水线正在组装动力换挡重型拖拉机。动力换挡重型拖拉机是国内迄今为止最为先进的拖拉机。它的下线,结束了国际大型农机制造企业垄断动力换挡重型拖拉机的历史。(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2011年3月30日,为实现神龙公司动力总成全面换代升级,迈开神龙公司加快节能与新能源产品发展步伐,神龙汽车公司年产百万台新发动机项目在湖北襄阳市开工建设。图为神龙汽车公司发动机二分厂的工人在流水线上作业。(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京沪线上由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南车四方)精心研制的46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HR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CHR380A高速列车作为京沪高铁的核心技术装备,在高速、安全、环保、舒适等综合技术指标上,完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图为工人在高速动车组车体生产线上吊运转向架。(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9月27日宣布,其第8.5代液晶面板(TFT—LCD)生产线正式量产。这意味着京东方实现了从1.8英寸到55英寸全系列主流液晶面板的国产化,有效缓解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困扰多年的“缺屏之痛”,标志着我国在平板显示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重大突破性发展。(新华社发)
2011年11月12日,上午10时,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向家坝水电站1号机组转子顺利吊装就位。(曾朗 摄)
2012年3月29日,奇瑞公司员工在集瑞联合卡车生产线上作业。在“2011年度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评选中,奇瑞自主研发的“发动机管理系统项目”和“整车动力学性能开发能力建设及其应用项目”分别荣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三等奖。(陈立希 摄)
2016年1月28日,辽宁沈阳北方重工集团工人在拆解出口到巴西圣保罗的盾构机。近年来,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抓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机遇,加快推进大型装备出口,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中国制造”解决方案。(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海尔集团郑州空调互联网工厂车间内的生产景象。(资料照片)
2017年11月6日,中国科学院孵化的寒武纪科技公司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采用与“阿尔法狗”类似的深度学习技术,适用范围覆盖了图像识别、安防监控、智能驾驶、无人机、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的重点应用领域。这是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寒武纪公司首席执行官陈天石在介绍寒武纪人工智能芯片。(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2019年5月23日,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这标志着我国在高速磁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高速磁浮列车可以填补航空与高铁客运之间的旅行速度空白,对于完善我国立体高速客运交通网具有重大的技术和经济意义。(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