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航天科技:脚踏实地 逐梦太空
4.3
航天科技
脚踏实地 逐梦太空
从人造卫星到载人航天,从月球探测到逐梦太空,中国人一直努力探索宇宙的奥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回首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航天的发展一直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在百废待兴中坚定起步,在自力更生中创造辉煌。
1970年4月24日,中国在第一个火箭发射实验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3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从此拉开。上图:“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下图:人们争相眺望“东方红一号”通过北京上空。(新华社发)
1985年11月23日,飞机制造厂科技人员一丝不苟地测试飞机的油路装置,保证飞机的制造质量。(新华社记者 熊汝清 摄)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3天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至此,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从轨道上回收卫星技术的国家。这是参观者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参观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图中左边的锅形物就是返回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89年12月30日,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所属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科技人员,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四川绵阳地区建成性能配套的风洞设备群。该风洞设备群由28座性能配套的风洞及特种试验设备组成,可承担飞行器预研、选型、定型、改进等多种试验,为航空、航天飞行器的研制和改进提供了大量可靠数据。(邹毅 摄)
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是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与联邦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合资开办的,投资总额为9.8亿元人民币,是中国当时最大的合资企业之一。图为1990年9月15日,公司新建的修理厂房一角。(新华社记者 柯林渭 摄)
1990年9月15日,母机携带高空无人侦察机飞行。(新华社记者 罗子秀 摄)
图为1990年9月15日拍摄的运8飞机在接受疲劳试验。运8飞机曾经是中国自行研制的最大的民用运输机,载重量20吨。该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袁高鸣 摄)
1992年8月14日7时,中国“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美国研制的澳大利亚“澳赛特B1”通信卫星。澳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的卫星发射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新华社发)
2003年10月1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搭载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发射升空。(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实际着陆点与理论着陆点相差4.8公里。返回舱完好无损。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主出舱。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这是杨利伟出舱。(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 摄)
2005年10月17日4时33分,神舟六号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中部草原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平安返回。(新华社记者 赵建伟 摄)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同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从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环月轨道传回的第一张月面图像,标志着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在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准确落于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预定撞击点,成功完成硬着陆。探月工程是我国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航天活动的第三个里程碑。我国因此跨入世界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 摄)
北京时间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中国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准确落于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预定撞击点,为今后我国空间探测器软着陆打下基础。这是中国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的立体仿真图表。(新华社发)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点火,神舟七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2008年9月27日,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出舱活动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出舱后挥动中国国旗(摄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新华社发)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太空遨游的模拟图(2008年9月26日23时00分20秒拍摄于北京航空飞行控制中心)。(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摄)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搭载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这是嫦娥二号发射瞬间的情景。(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天宫一号摄像头2011年11月3日凌晨拍摄的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对接锁紧完成后的画面。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太空成功对接,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3个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视频截图,新华社发)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航天员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举行,航天员刘洋也成为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女性。(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2012年6月18日,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大屏幕显示航天员景海鹏、刘洋、刘旺(从右至左)在天宫一号实验舱内。(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
2013年6月11日至6月26日,我国“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搭载着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三名宇航员在太空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了自动和手动对接,还首次开设了“太空—地面”课堂。12月2日1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嫦娥三号”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为我国探月工程开启新的征程。图为2013年6月13日拍摄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显示:3名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中向地面科研人员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王永卓 摄)
2019年1月3日,人类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嫦娥四号稳稳降落在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上图:2019年1月11日,玉兔二号巡视器全景相机对嫦娥四号着陆器成像;下图:嫦娥四号着陆器地形地貌相机对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像。(国家航天局供图,新华社发)
2017年4月22日12时23分,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这是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进行的首次自动交会对接,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货运飞船与空间实验室的首次交会对接。图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大屏幕上显示的天舟一号向天宫二号靠拢的画面。(王泗江摄,新华社发)
2017年6月1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宣布,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下,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并于此基础上实现了空间尺度下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在空间量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了该成果,审稿人称该成果是“兼具潜在实际应用和基础科学研究重要性的重大技术突破”。图为2016年11月28日,在河北兴隆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2018年9月10日无人机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经过两年的紧张调试工作,现已经实现了跟踪、漂移扫描、运动中扫描等多种观测模式。截至目前,“中国天眼”已发现59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44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