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海洋科技:从油气资源开发到建设海洋强国

下载APP

4.4 海洋科技:从油气资源开发到建设海洋强国

4.4

    

    海洋科技

    

    从油气资源开发到建设海洋强国

    

    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必须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

    

    2012年6月,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潜至7062米海底并开展作业,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的海底进行作业的能力。2013年,“蛟龙”号成功开展试验性应用航次,迈出了业务化运行的第一步。

    

    2014年4月,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凯旋。257名科考队员在160天考察期间,圆满完成30项科考任务、15项后勤保障任务,在南极建立了我国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进一步拓展了我国南极考察的广度和深度。

    

    近年来,我国组织开展的多次大洋科考,在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域获得了大量宝贵的调查资料和样品。我国在西北太平洋海底申请的3000平方公里富钴结壳勘探矿区获得国际海底管理局核准。随着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顺利实施,海洋科技创新不断深入,我国正在逐步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

    

    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艘综合性海洋科学考察船“东方红”号具有2500吨排水量,供有关部门对海洋的水文、气象、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貌、水产资源等进行综合调查及科学研究。船上设有十多个实验室,每个实验室都配备了实验所需要的各种仪器设备。甲板上还有许多专供海上调查用的机器装置。图为1966年1月8日“东方红”号上的水手正在放置公海验潮仪。这是水文科学实验项目的内容之一。公海验潮仪放置在公海某固定地点的海底,可以长期自动记录该处的水位变化情况,为研究潮汐现象提供资料。(新华社记者 夏道陵 摄)

    

    1966年1月,海洋化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正在分析不同深度和不同海区海水化学成分:如海水矿物质含量、营养盐的分布、溶解氧的含量、海水含氮量、海水氯度。这些项目的研究对海洋生物栖息场所和生存条件的调查对海带的人工繁殖有直接关系。(新华社记者 夏道陵 摄)

    

    1966年1月,地质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通过地质取样管取出不同海区海底沉积物,用来分析泥沙所含的矿物质,研究海底沉积物形成的原因和历史。(新华社记者 夏道陵 摄)

    

    1966年,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艘综合性海洋科学考察船“东方红”号生物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正在将用底栖拖网拖上船来的各种底栖生物进行分类。其中有贝类、海星、底栖甲壳类和底栖鱼类。(新华社记者 夏道陵 摄)

    

    图为1977年3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蔡难儿(左)和工人李秀玉一起观察海马的生长情况。三斑海马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海洋研究所新品种培育组的科研人员和日照县海水养殖试验场的工人、干部组成“三结合”科研小组,成功地解决了使这一亚热带的海生动物在寒冷的北方地区既能生存,又能繁殖的难题。(新华社记者 花皑 摄)

    

    中国科学院“实验3号”海洋科学考察船,1985年12月10日驶离广州新洲码头,首次赴西太平洋热带海域进行大气—海洋联合科学考察。(何惠飞 摄)

    

    青岛是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发源地和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有“中国海洋科学城”之称。图为1995年,青岛海洋大学校园(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新华社记者 张荣大 摄)

    

    曾呈奎,著名海洋生物学家,中国海洋科学的开拓者。毕生致力于海洋植物学的教学和海藻学的研究,是中国海藻学的奠基人。图为1996年曾呈奎在分析海洋植物。(冯杰 摄)

    

    2006年1月22日,环球科考凯旋的“大洋一号”科考船靠泊在青岛团岛码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海洋环境技术、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主,包含20多个技术领域的海洋高新技术体系。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计划的支持下,海洋科学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缩短了与海洋技术先进国家的差距。(新华社发)

    

    2009年7月18日,“大洋一号”科考船从广州起航,执行我国第21次、也是当时规模最大、参与人员最多、持续时间最长、采用科技最新的大洋科考行动。这是工作人员在解开“大洋一号”的缆绳。(新华社记者 王攀 摄)

    

    2018年7月31日,“大洋一号”科考船从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的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码头起航,前往西北太平洋海域执行中国大洋48航次科学考察任务。这是“大洋一号”后甲板上的部分科考设备。(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2010年8月20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抵达北纬88度22分。(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2014年2月26日,“雪龙”号停泊在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科考队员们挑灯夜战,继续进行海洋科学考察。(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2011年11月30日,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准备下水试航。当日,我国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在武汉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顺利下水,标志着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迈入国际先进行列。(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2011年5月22日,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标志性工程、备受世人瞩目的我国首艘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即将正式出航,开始海上安装和试航工作,将赴中国南海开始其深水探油之旅,从而开启我国深水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之路。“海洋石油981”是中国首次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代表了当今世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的最高水平,堪称海工装备里的“航空母舰”。该平台设计自重约3.1万吨,甲板面积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小,从船底到钻井架顶高度约137米,电缆总长度超过900公里,总造价近60亿元。平台具有勘探、钻井、完井与修井作业等多种功能,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最大钻井深度可达12000米。平台的成功建造不仅填补了我国在深水钻井特大型装备项目上的空白,而且对于加速我国进军世界级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设计和制造领域,提升我国深水作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图为“海洋石油981”的全景。(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2012年10月26日,一名与会人员在演示数字海洋技术。当日,“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简称908专项)在北京顺利通过总验收。908专项于2003年9月8日由国务院正式批准立项,2004年正式实施,专项包括近海海洋综合调查、综合评价和“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三大任务,3万多名海洋科技工作者历时8年多、航程200多万海里完成,基本摸清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资源家底。(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2014年2月8日,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从海里收回重达200公斤的庞大设备CTD。CTD由24个10升的采水瓶组成,每下降到一定的深度,采水瓶就会自动打开,不同深度海水的多项“指标”也会实时在实验室电脑中显示。(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国务院2014年6月3日发文,批复同意山东省政府有关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的请示,要求把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成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为探索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新路径发挥示范作用。国务院在批复中指出,设立并建设好青岛西海岸新区,对于全面实施海洋战略、创新军民融合机制、深化海洋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深远海开发与陆海统筹发展和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图为青岛西海岸新区一角。(新华社记者 刘积舜 摄)

    

    作为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我国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2015年10月30日正式启用。该国家实验室作为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将围绕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整合国内海洋科研资源与力量,开展原创性前沿技术研究,不断提升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设有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和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等八个功能实验室。“十三五”期间,该国家实验室将实施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动力过程与环境气候安全、蓝色生命过程与资源开发利用、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深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等科研任务。

    

    图为2015年11月11日,在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研发人员对实验鼠喂食从海洋生物中提取的促代谢活性成分。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中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功能实验室的重要组成。(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2016年3月24日,我国万米级载人深潜器的科考母船“张謇”号成功建造,在浙江温岭举行上水仪式。(刘振清 摄,新华社发)

    

    这是“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于2010年7月在中国南海执行一次成功下潜后出水。2010年8月26日,科技部和国家海洋局在北京联合宣布,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取得成功,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新华社发)

    

    图为准备入水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2012年5月3日,“向阳红09”船自江阴起航奔赴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执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任务。期间,“蛟龙号”共完成6次下潜试验,其中3次超越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对潜水器289项、水面支持系统24项功能和性能指标进行了逐一验证,开展了坐底、定深定高航行、近底巡航和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细测算作业内容,取得了地质、生物、沉积物样品和水样,并记录了大量珍贵的海底影像资料。(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 摄)

    

    2017年5月23日,“蛟龙”号在世界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北坡下潜,进行深入的现场探查,初识“挑战者深渊”4811米的海底世界。图为“蛟龙号”在获取岩石样品。(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2017年6月13日,在西太平洋海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离开“向阳红09”科学考察船准备进入水中,进行中国大洋38航次最后一潜。(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