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从“赤脚医生”到“超级医院”
6.2
从“赤脚医生”到“超级医院”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曾被称为“东亚病夫”。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医疗卫生水平很低,且大部分医院集中在城镇。20世纪50—70年代,经过努力,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1978年末,我国医疗卫生机构17万个,床位数20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46万人,但医疗卫生事业总体水平依然不高。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医疗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健全。2018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9.7万个,比1949年末增长271倍;卫生技术人员952万人,增长17.8倍。疾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医疗、医保、医药事业深入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建立,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为人民健康撑起牢固保障网,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效显著。居民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岁提高到2018年的77岁,婴儿死亡率由新中国成立初的200‰下降到2018年的6.1‰,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此时,一批经验丰富的“赤脚医生”在村里开起诊所,数量达到100多万人,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称—乡村医生。作为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网底”,在多年的基层卫生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螺旋CT、血气分析仪”;从“赤脚医生”到顶级专家;从乡村诊所到“超级医院”……中国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前右)与老师楼之岑一起研究中药。(新华社发)
1959年,中国科学院光学机械精密仪器研究所、上海精密医疗机械厂等部门共同合作、独立设计的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显微镜,具有比光学显微镜大得多的分辨能力,放大倍数达10万倍以上,在生物、化学、冶金、医学、物理等各方面有广泛的用途。(新华社记者 刘恩泰 摄)
1968年初,上海第一医学院和几个卫生学校的29名大专院校学生,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组成了医疗小分队,来到贵州高原的苗岭山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为各族人民防病治病。图为1972年,南哨医疗小分队的医生在为白裸公社久当大队培训赤脚医生。(新华社记者 任用昭 摄)
1968年,上海华山医院赴皖医疗队在双平区溶口人民公社帮助生产大队培训卫生员时,突出政治,第一课就和卫生员一起学习“老三篇”,使卫生员首先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新华社发)
1974年,河南省商水县练集公社刘楼大队“赤脚医生”对农村儿童进行疾病预防工作。从问诊“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到依靠全面覆盖的新农合体系,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民获得的医疗保障逐步完善。体检方便了,看病容易了,开药便宜了,“因病致贫”“因病复贫”的现象逐渐减少。广大农村百姓真切感受到了医疗体制改革的好处。(新华社发)
在巴颜喀拉山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牧区,活跃着一支外科手术队伍,它是由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上红科公社的藏族“赤脚医生”组成的,在公社党委领导下,这批从放羊娃培养起来的“赤脚医生”,平时分散在生产队坚持工作和劳动,一旦要做较大的手术,便集中在公社卫生所、大队合作医疗站或病人的帐房里,为牧民动手术。他们先后共完成阑尾切除、肝包虫摘除等50多例外科手术,全部成功。图为“赤脚医生”在为儿童注射防疫疫苗。(新华社记者 李基禄 摄)
1979年7月,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的医务人员使用我国自制的第一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对癌症病人进行治疗。这种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是现代医学治疗癌症的一种重要工具,它既适合治疗人体深部内脏的恶性肿瘤,也可治疗人体浅层的恶性肿瘤。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小、照射时间短等一系列优点,每天可治疗80名左右病人。左图是医务人员在操作,右图是病人在接受治疗。(新华社记者 喻惠如 摄)
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学的开拓者之一、新中国第一位中科院女学部委员,福建厦门人。她提出和主持了大规模的子宫颈癌普查普治,使其致死率迅速下降;在制定婚姻法、妇女劳动保护条例、倡导优生优育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主编有《妇科肿瘤》。她于1983年4月22日逝世。图为林巧稚(前右)在检查初生婴儿的健康情况。(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94年12月4日,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汉斯·米勒逝世,享年79岁。米勒1939年7月到中国延安参加抗日战争医疗工作。1950年加入中国国籍。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沈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北京积水潭医院内科教授、北京医学院副院长。这是汉斯·米勒教授(中)和医生一起查病房。(新华社发)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和肿瘤医院在北京建成,医院从1983年8月10日起正式开诊。这是我国最大的肿瘤研究医疗中心,它是周恩来同志生前批准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它的建成,为我国肿瘤医学的研究、治疗和教学提供了比较先进的手段。(新华社记者 张树源 摄)
北京市心肺血管研究中心和劲松人体模型厂联合研制的我国第一台“SG—84A型心肺复苏人体模型”,1985年1月19日经各方面专家鉴定通过。它的研制成功,不仅为我国急救复苏医疗事业填补了一项空白,也为我国直观医疗教学增加了新的项目。图为专家们在实际操作“心肺复苏人体模型”。(新华社记者 薛铁军 摄)
1988年3月10日8时56分,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在北京诞生,出生时体重3900克,身长52厘米。这例试管婴儿的科研项目是北京医科大学生殖工程组负责人、中国妇产科专家张丽珠教授和她的同伴刘斌副教授合作完成的,表明中国大陆现代医学技术完成了一次重大突破。(新华社发)
图为2003年4月21日,北京地铁的工作人员在车厢内消毒。“非典”时期全国各地的交通部门对各种交通工具进行细致认真的消毒,保证乘客的出行安全。(新华社记者 李文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系统谋划,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做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突出重点、立柱架梁,从民生关切着手,实施一系列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举措,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由易到难渐次突破,为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为民族复兴的光荣梦想不断夯实健康之基。
2015年9月23日,就医者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线下自助设备上取号。预约挂号、“一站式”结算等“智慧医疗”举措让就医效率高上去、“堵心”少一点。(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2015年11月10日,当地医务工作者兴奋地把陈薇抛向空中,庆祝埃博拉疫苗在非洲开展临床试验取得成功。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某研究所所长陈薇将抗病毒药物作为主攻方向,率领团队成功研制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非典”期间,在最短时间验证ω干扰素的有效性,1.4万名预防性使用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研发出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新华社记者 张学文 摄)
2017年1月5日,几名贫困户在安徽金寨县贫困人口医疗补充保险受理窗口办理手续。(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2018年1月12日,在南京鼓楼医院,医护人员在产房内为新生儿洗澡。当日,南京鼓楼医院迎来我国干细胞治疗卵巢早衰临床研究的首个健康宝宝。这是世界首例干细胞联合支架材料治疗卵巢早衰临床研究诞生的婴儿,标志着我国再生医学技术治疗卵巢早衰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2018年5月30日,海南博鳌超级医院和睦家医疗中心护士展示九价HPV疫苗。当日,中国内地首批九价HPV疫苗在海南博鳌超级医院和睦家医疗中心开始接种,来自北京的史佳雨接种了第一针九价HPV疫苗。(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2015年9月16日,两名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大病医疗保险服务窗口为患者办理大病医疗保险业务。为提高城乡居民大病保障水平、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甘肃省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依托,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2016年10月10日,国内白内障和眼内屈光手术专家、北京美尔目医院院长叶子隆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疗团队在陕西延安免费为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2018年8月21日,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