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舌尖上的民生
6.4
舌尖上的民生
民以食为天。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很难吃得饱肚子。低下的生产力加上连年战乱,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历尽艰辛。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农业生产有较大幅度提高,但是人口多底子薄的现实,还是让人们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1953年,国家制订了粮油统购统销的制度,粮票、油票、肉票等票证的出现,让老百姓吃饭都要“定量”。实行市场经济后,粮票开始光荣“退休”,它也跟随计划经济时代镌刻进老百姓最深处的记忆里。
之后,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活力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世纪90年代,全国流行“下馆子”,邀亲朋好友到饭店吃饭,成为一件体面的事情。不同菜系的餐馆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落地生根,各种风味的西餐厅纷纷涌现,农家饭也走入了城市人的视野,人们吃饭有了更多的选择。进入21世纪,人们将饮食焦点转移到了健康上: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虾要吃活蹦乱跳的,肉禽要吃排酸的,花生油要专找非转基因的……
如今,面对饭桌上既丰盛又营养的饭菜,我们也可以回首过去,看看一张小小餐桌,折射出怎样的巨变。
1949年,河北省宝坻县8户村民在政府的帮助下,举家迁移到黑龙江省讷河县十三区张蒙古屯安家落户、开垦荒地。图为1950年河北移民在庭院里吃饭的情形。(新华社记者 葛力群 摄)
图为20世纪50年代,81岁的老渔民郭汝一家四代同堂共55人在中秋节大团聚,欢度佳节。(资料照片)
1953年7月2日,从日本归国的华侨抵达天津,招待所的餐厅里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招待归侨。(新华社发)
1953年春节,天津市汉沽区芦台王德铸(左一)一家人吃团圆饭。吃团圆饭是绝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守岁方式。(新华社发)
图为1957年初冬,北京东来顺餐厅一角。东来顺是北京著名的涮羊肉餐馆。(新华社记者 邹健东 摄)
1958年6月29日,北京市西城区宗帽胡同办事处第二居民委员会办起了“群众食堂”,很受居民欢迎,家里做饭不方便的居民都可带着粮票来食堂吃饭。(新华社记者 楚英 摄)
1958年,北京海淀人民公社青龙桥工作站提出“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一日三餐集体安排统做统吃。图为社员排队打饭。(新华社发)
1984年5月,为解决职工子女吃饭难的问题,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第十二职工食堂六一前开设儿童餐厅,受到职工的赞扬。(新华社记者 袁兆义 摄)
1992年5月11日,坐落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的香港美食城总店一楼海鲜大厅正式开业。这个高档餐厅拥有150个座位,由来自香港的总厨师掌勺,受过专门培训的餐厅服务员上岗服务。(新华社记者 张燕辉 摄)
1993年5月10日是北京开放粮油价格第一天,朝阳区西石门粮店的店员在登记注销最后一批粮票。北京流通了几十年的粮票油票宣布作废。(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2007年1月13日,阿炳师傅在烤全羊。当日,在南宁市天池山大型烧烤美食节上,广西厨师阿炳师傅在助手的帮助下用98分钟现场烤制118只全羊。(新华社记者 刘广铭 摄)
2008年8月17日,外国游客在秀水街的西餐厅用餐。(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 摄)
2016年6月13日,食客在品尝小龙虾。当日,为期一周的江苏淮安盱眙“龙虾美食周”拉开帷幕。近3万食客云集盱眙“龙虾节”广场品尝小龙虾,当晚现场准备的约30吨小龙虾被消费一空。(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2016年6月20日,游客在烟台张裕酒文化博物馆立体画作前拍照留念。近年来,具有百年历史的烟台张裕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在葡萄酒工业旅游方面形成了“国内8大酒庄+1个酒文化博物馆”的布局,目前在山东、北京、宁夏等地共拥有6家4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 摄)
2016年6月20日,游客在烟台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 摄)
2018年6月15日,在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一家酒文化博物馆内,游客在了解酱香型白酒的制作过程。近年来,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重点推广“酒旅融合”工业旅游新模式,把“酒”列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元素,推出可体验、可个性化定制、可品评、集艺术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新型旅游产品,让游客全面了解丰富的酒文化,近距离感受茅台酒的品牌影响力,拓展产业价值空间。(新华社发 黄晓海 摄)
2018年10月23日,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茅台酒厂的白酒包装车间一角。重阳节后,位于赤水河畔的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的各个白酒厂进入酿酒忙碌时节。酿酒工人将糯高粱放入酒甑内蒸煮,按照踩曲、拌料、摊凉、堆积等传统工艺进行酿酒,酿酒车间一派繁忙。(新华社记者 林立平 摄)
2019年8月22日,团队赛参赛选手在制作菜品。2019中餐烹饪世界锦标赛于8月21日在辽宁省大连市开幕,8月22日正式进行比赛。本次大赛主题为“中餐的世界,世界的中餐”,旨在加强全球中餐烹饪技艺交流,弘扬中餐工匠精神,持续提升中餐饮食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新华社记者 卢烨 摄)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